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难忘塞北下乡情

时间:2019-03-22来源:上海知青网 作者:佳声 点击:
蓦然回首当年赴内蒙古下乡已50年,永远难忘那下乡三年的青春岁月。那是1969年3月21日,我怀着满腔热血,与千名知识青年乘坐专列告别黄浦江畔,奔赴祖国北疆内蒙古乌兰察布大地,迈出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步。 我下乡的丰镇县位于内蒙古中部,与山西交界,出雁
 

蓦然回首当年赴内蒙古下乡已50年,永远难忘那下乡三年的青春岁月。那是1969年3月21日,我怀着满腔热血,与千名知识青年乘坐专列告别黄浦江畔,奔赴祖国北疆内蒙古乌兰察布大地,迈出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步。
我下乡的丰镇县位于内蒙古中部,与山西交界,出雁门关,过大同后,就进入丰镇地界。我们同学三人下到大庄科公社柳树院村,住窑洞,睡土炕,吃莜面,干农活,与农民同甘共苦,书写着知青在广阔天地经风雨见世面的篇章。
住窑洞
刚下乡时,我们三人(另两位是原五十一中现位育中学的刘卫国和孔繁喜)被临时安置在老乡一间土房内。不久,生产队就安排人员脱炕板镟窑,那是类似陕北的窑洞,老乡们用勤劳的双手在村中盖起了一溜九间新窑洞,成为当地独特的一道风景线。我们上海知青住东侧的三间,另六间给丰镇男女知青分住。这是一进二开三间的土窑洞,中间进门为堂屋,两侧为住房,一间作寝室,另一间作库房。当我们搬进窑洞的时刻,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不管怎样,我们总算有了自己的“家”。当地农民戏称窑洞是冬暖夏凉的神仙洞。可别说,夏天外面太阳当头照,热得满头大汗时,走进窑洞后却感到一阵凉爽,而冬季窗外北风呼啸、雪花飘飘时,我们坐在窑洞的炕头上,浑身上下热呼呼的。在这个家里,我们三人朝夕相处,同舟共济,涮锅做饭,点煤油灯写信,与农民瞎谝(当地土话,意为闲聊)玩乐,度过一段难忘的岁月。
做莜面
到农村的第一道关是生活关。我们原在上海吃惯了大米,那时得入乡随俗,以吃莜面为主。莜麦学名燕麦,适合于当地气候种植,其营养成分较高,老乡说吃莜面耐饿,能消化莜面的胃能消化铁。我们刚开始吃不太适应,总感有一种特别的味,慢慢吃习惯了闻到莜面味还感到香呢。而做莜面,比起做白面来,复杂而又多样化。在老大娘手把手帮教下,我们学着在罈盖上推窝窝,又逐渐学会了搓鱼鱼、擀炖炖、搅傀儡、压饸饹、擦山药鱼子、包莜面饺子……等等十多种莜面做法,像农民那样用腌菜盐水调着莜面,填饱肚子。没想到,如今莜面成了保健食品,我们几位插友小聚时,常去西贝莜面村、家在塔啦蒙古包等内蒙古风味的餐馆品尝莜面,聊谈下乡往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拉大锄
劳动关是知青必过的坎道。春天打坷垃、播种;夏天拉大锄、拔草;秋天拔麦子、收割;冬天打大井、拾粪……各种农活都得学会做一做,要不怎么在广阔天地里炼红心呢?记得下乡第一年,参加夏锄劳动,我也如同电影《朝阳沟》中下乡的银环姑娘一样,一开始锄头握在手里老不听使唤,总落在农民兄弟的后头,但我不甘落后,趁别人锄到地头休息的间歇,仍奋力追赶,直累得腰酸背痛。中午走进窑洞就一头躺倒在炕上,过一会儿才起身做饭,下午仍咬牙坚持出工。在老乡的指教下,我渐渐掌握了要领,拉起大锄顺畅多了,在劳动中能跟上步子了,还争胜好强,常常赶到前头,多锄上两、三垅地。可谓天下无难事,只要肯吃苦。
脱炕板
塞北六月,天气逐渐热起来,我和几位社员接受了脱炕板的任务。内蒙古农村习惯称脱土坯为脱炕板。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大多数人家都要脱土坯。因为那个时候农民建住房、盖仓库、砌火炕、垒院墙、搭猪圈等都用土坯建设。
我们这次是准备搭猪圈用的。记得社员拿着铁锹和抹子到村中大坑边,翻出黄土放到平地上,把莜麦秸均匀撒在里面,担水和泥,用二齿子扒、捣,两遍过后,泥达到和好状态时,开始脱坯。用铁锹端泥,跺在坯模子内,用抹子塞好四角,多余的去掉,把模面拉平抹光,最后两手轻轻提起坯模子,一块坯就脱出来了。这也是技术活哟。
     脱炕板是农村累活苦活之一。不论是翻土的、和泥的、上叉的、端泥的,还是做模子的人,个个不轻松。我先学着翻土、后又学做模子,烈日当空,热得汗流浃背。我不由地直起腰,走到水桶旁,舀起一瓢水,就往嘴里灌,咕噜噜顺道而下,好清凉啊。那时候的井水真甜哪。跟着社员脱了几天炕板,累得腰酸腿疼,我好强的坚持着。有一天下工了,但见天空有乌云,我又留下来,把炕板垛起来,免得遭到雨水淋泡,前功尽弃,还要重脱一遍。后来我们脱的炕板用在生产队的养殖业上,心中颇有欣慰之感。
 
搞预分
到金秋收获季节,放眼望去田野里到处都是金灿灿的。我被大队派到邻队做预分员工作,与场头共同负责场面的收获,保证颗粒归仓,同时公平分配土豆等粮食和秸子等生活资料。每天巡逻在场面各处,查看粮食收获情况,及时入库。一时未干的垒成堆,盖上木制的印板章,防盗、防霉、防火、防生芽。两个多月过去了,我和场头(当地农民)密切协作,加上夜间下夜人员的精心照看,一切风平浪静,场收进展顺利。不料第三个月的某天晚上,突然发现场面的谷子被人偷了,我吃了一惊,赶紧找来生产队长,查看被偷盗现场,因天黑看不清四周情况,即要求下夜社员保持现场。天亮后,察看场面四周,发现脚印和撒落的谷子,一路跟踪到邻队某社员家门口,确定了嫌疑人,进行了查处。此事后,引起了我们的警惕性,加强了防范,后来再未出现此类事件。
三个多月很快过去了,我又结识了一些农民兄弟,在一起无拘无束,尤其下夜时瞎谝,打发了多少寂寞时光,偶尔与农友在一起吃烧山药(把山药蛋扔进土炕灶火中烧烤熏熟)当“夜宵”,那滋味可是别样的香甜。
交农友
特殊的年代,我们这群十七、八岁的知青来到了塞北农村,充满激情又幼稚可笑,当地的老百姓以其真诚、朴实、爽直、热情接纳了我们。大娘、大爷关怀我们的生活,逢年过节送来稀罕的黄米糕、羊肉饺,还常常帮我们做饭;大叔大婶手把手教我们干农活,常常拉一把、鼓鼓劲,给我们几多慰藉;同辈兄弟姐妹们更有共同的话语儿,在一起瞎谝、打闹,为我们的生活驱散了烦恼与忧愁,平添了不少乐趣。我们学习当地语言,便于与老乡们沟通,交了不少农民朋友。老队长有维一家对我们关怀备至,使我终生难忘;指导员(那时政治队长称为指导员)海忠教诲做人道理,让我受益匪浅;德厚、维林、新民、维明、成和等一班好兄弟,与我情同手足,留下几多美好回忆。每每回访柳树院村,我总免不了见他们一面,聊上几句心里话,感到有几分快慰,毕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给了我不少的关照和友爱。尤其是2014年下乡45周年再访柳树院,看望父老乡亲倍感亲切,其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下乡是我走向社会的起点,那刻骨铭心的三年,令人难忘又值得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下乡让我在塞北农村体验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了解了中国社会的最基层,在实践中磨练了意志,锻炼了吃苦精神,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后选调,做干部,上大学,当记者,搞联络,干公益事业,跨出了人生道路的第二步、第三步……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