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纪念下乡50周年

时间:2019-03-19来源:知青研究会会员群 作者:吴小平 点击:
2019年3月17日,星期天。早晨打开手机微信,翻到置顶的市西中学初中同学群,读罢冯超的《纪念出发插队五十周年》(他去江西插队10年,后成为研究医药高级工程师),即@冯超:很有意义的文章,文采斐然又具有正能量。我转发到别的群包括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会

       2019年3月17日,星期天。早晨打开手机微信,翻到置顶的市西中学初中同学群,读罢冯超的《纪念出发插队五十周年》(他去江西插队10年,后成为研究医药高级工程师),即@冯超:很有意义的文章,文采斐然又具有正能量。我转发到别的群包括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群。随后,朱铭,邓庭棻,徐家瑜,王仲仁,刘成嵛,施炜民,陈力仪等同学纷纷留言点赞,竖大姆指。
      同日,市西高中同学群刘成嵛(后改名于建华)晒出了4张王令其,陈致和,陈迺玮(王令其后在南京高校任教授,陈致和在香港当工程师,陈迺玮在回沪上大学后当教师因病去世)下乡吉林农村照片:1.三人坐着合影,2.三人在玉米地留影,王手中捧着一只小狗,3.弹奏乐器照(王拉小提琴,陈致和弹钢琴,陈迺玮拉大提琴),4.1971年插队吉林的1968届市西中学高中初中知青与上海慰问团合影。刘成嵛写道:“昨天看手机老照片,又看到我们班三位在吉林插队同学的照片,那么青春焕发,那么朝气勃勃,又那么意气风发,在艰苦环境里没有退缩,再一次发给大家看看,我们一代人当时的风貌!”我回应:今天是去吉林插队同学出发50周年纪念日。你发的照片正好让大家看到他们当年的风采。照片我转发知青研究会群。
        事不过三。3月17日也是我二弟吴小龙(市西中学68届初中生)出发去吉林农村(四平市怀德县和气公社)插队50周年纪念日。他们公社的上海知青专门从各地赶来,还做了大气的背景板(吉林和气上海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联谊会),聚会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我下乡崇明农场的姐姐知道后即在兄弟姐妹群点赞,翘大姆指,献牡丹花。小龙回复:往事不堪回首。
     该轮到我自己了。我是1969年4月30日出发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1团的,很遗憾当年没留下出发照片。但记忆中与这个日子相关的情景,一幕幕出现在脑海里,拨动着我的心弦。
        1968年12月21日,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批示下达。锣鼓喧天,口号阵阵的游行之后,上海1968届高中初中已经延迟一年的“毕业分配”,从往届的“四个面向”(面向工厂,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改成“一片红”,统统上山下乡。所不同的,是可以一定程度上选择,或分配去往各地的农村插队,或是到农场,建设兵团。
      与此同时,1968年冬季征兵开始了。这对当时的适龄青年是很好的去向,令人向往。我家三兄弟都参加了征兵体检,小龙和我都顺利通过了体检。接下去的“政审”,却卡在我父亲仍处于“隔离审查”中。记得当时为争取当兵,我割破手指,写了2份血书交到学校,一是坚决报名参军,二是当兵不成,去内蒙古插队。决心忠于毛主席,“生做好战士,死当忠字兵!”现在看来,是否显得很幼稚,太傻?后来听说接兵的部队干部三次到父亲单位了解协商,最后还是没能把我带走。而备受挫折的我,插队内蒙古的决心在班主任张承愈老师好心劝说下动摇了,改成去黑龙江兵团五师51团。
      拿到粉红色的“下乡通知书”后,我很爽快地把上海户口注销了,从妈妈不多的生活费中拿钱购买了凭通知分配的生活用品。在此前后有两件事值得记录:一是1969年3月,中苏在黑龙江珍宝岛发生了武装冲突。这坚定了我去往“反修前线”参加“屯垦戍边”的决心。只是所要去的兵团五师离边境还远,直接参加支援前线战斗的可能性不大。但兵团毕竟归军队领导,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
       二是约在4月20日前后,我第一次自发参加了救火。事情发生在离我家步行约五分钟的陕西北路威海路口东南角的一幢花园洋房,当时属仪表局元件五厂。那天上午路过此厂附近时,突然发现房顶冒着浓浓黑烟,窗口窜出火焰,“着火了,快救火!”路人惊呼中,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紧跑一阵,到了围墙。徒手翻过围墙,接过别人传递来装水的脸盆,水桶,拼命向着火处用力泼去!救火者中还有军人,呼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但砖木结构的房屋已被熊熊烈火包围,泼水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等到几辆消防车开到,铺接水管后,同时几支水枪强劲水柱射出,才把火势压住,直到把火浇灭。此间我帮忙扯拉水管,火熄灭后壮胆攀爬进楼房窗口,只看到楼板全部烧空,粗大的隔栅烧成漆黑的木炭状。一具被烧焦,衣服丝缕无存,头发全没了,不辨男女,头骨爆裂,脑髓缩小,全尸约一米的遗体蜷在隔栅上,视之难以名状……。协助消防战士做了些事后,穿着湿衣返回家里。也不知何时,身穿的浅灰色中山装后背划开了一道口子。还是从崇明农场回来的姐姐将下面的贴袋拆下,用缝纫机替我补好了衣服。约10天后,我就是穿着这件只有上面两个袋的改良中山装去往黑龙江。若干年后,这里盖起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大楼。
        1969年4月30日,“五一”劳动节前一天,我们市西中学100多学生,应该说知青,乘绿皮火车去往黑龙江。那天的具体情况,我记不清了,心情因经历那些事反而比较平静。经过三天三夜旅程,列车停在讷河与嫩江之间小站双山(后因九三农垦局在此而改为九三站)。下了火车,因来接知青的汽车拖拉机一时没到齐,我们就按分配的连队次序开始步行。走了一段路后,才第一次坐上拖拉机挂着的拖斗车厢,东摇西颠地往约20里路的连队开去。
       还有一件趣事值得记录。也是同一批去二连的女知青肖锋多年后提起的,她说到连队后行李按男女生分成两堆,各自去认领。她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行李。而我的也找不到。只好再分别到男生,女生行李堆放处寻找,这才各自找到自己的。原来装卸行李的老职工看姓名标签,主观地把肖锋认为男生,把我认作女生了。
       一晃下乡50年了。我们作为知青的身份,按说早在40年前返城时已经终结。尽管我们各自之后所走过的路不同,感受各异,但知青这个名称,却是我们共同苦难奋斗留下的烙印。无论半个世纪的时光,如何雕刻着我们曾经年轻的容颜,无论苦与乐,失与得,逆风与顺境,现在都不重要了。能够平安进入古稀之年,我觉得很好,很值!在纪念下乡50年的日子里,记录下过去的点点滴滴,唯愿我们大家平安快乐!
       如果加上对后代的希望,那就是愿他们能够有耐心了解和理解我们。希望他们比我们更加有见识,有担当,过得更幸福。
   
       2019年3月18日
-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