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我上了井冈山(步行串联回忆之三)

来源:一壁残阳 作者:朱伟人 时间:2024-01-03 点击:
 
  我要亲自到景德镇市的红星瓷厂去一次,寻找一位名叫陈静(化名)的人,当面交给她一封私人信件。
  托我带信转交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我父亲最小一个兄弟,即我的三叔。
  他是一位工作在上海市普陀区某派出所当户藉民警多年的人。
  我在步行串联临出发的前几天,考虑到此去一路上天气可能会比较寒冷,所以到他家里去向他借了一件警用(旧)棉衣作御寒之用。
  而他听说我要去韶山串联时就说:如果你经过江西景德镇就帮我带封信交给一个人。如果路不顺,那就回上海后,把信再还给我。我当然讲,好的。
  他也没和我说与陈静(化名)是什么关系。我心中猜测多数要么是他曾经谈过的女朋友,后来这女的内迁到江西工厂了,二人终究未能成为眷属。我估计三叔他可能有一点旧情难忘,想表示一下他的心绪而己(又怕从邮局寄出的信,影响收信人的平静生活)。
  反正就是一个普通的牛皮纸信封,里面薄薄的一张信纸,交到我手中时,他早己用胶水粘牢了信封口。
  我和杨同学等三个人到了鹰潭,一路上又很顺利的到了景德镇(市),被接待总站分配住进了陶瓷学院(大学)里面。
  来景德镇串联的人是非常多的。其中大多数的人要在该市办的同一件事,就是购买伟人(半身立体)瓷像。尽管该市有关厂家日夜生产,但还是供不应求。人们抱着对领袖的无限崇拜和热爱,非常迫切需要请一尊高质量的宝像回去,放在家里天天敬仰和祝福。
  景德镇市有关方面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搞得井井有条,一一满足大家的迫切需求。按照先来后到,凭证件限数量办理购买手续。并事先告知你,在需要等待多少天后,保证可以提货。
  我们三人就住陶瓷学院里消磨、等待时间,好在该接待站的伙食还不错,甚至对我来说,可以说是整个串联过程中,唯一的美味难忘的地方。现在说起来,可能要令人笑话,就是少量猪肉片加老豆腐、胡萝卜、大白菜……炖煮的大锅菜。
  不料,刚过了三、四天光景,杨同学就显得坐立不安。
  
  【10】
  
  我们三个人住在陶瓷学院内,等待着瓷像出窑,然后我们好前去提货。
  三、四天后,杨同学有点显得坐立不安。他说其实只要留一个人下来等就可以了,另外二个人可以先走一步,一路上“稳扎稳打”,边走、边看、边歇,定定心心到南昌(南昌是个省会,亦是串联的大站)后,我们仨人碰头后再一起去韶山也可以。
  我认为,他既然这样想,也不是没道理。最后,讲定他和另一同学先走。我留下来等工厂发货。并且约定了在南昌的碰头地点(接待总站),和日期。并讲定:他们一路上会在所有经过、住宿的接待站内张贴书面形式的留言纸条,告诉我一路上他们的行踪。
  这个方法在当时倒真是串联的人们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按照约定,大家各行其事。
  我一个人在等货的日子里,去了一趟红星瓷厂。这个厂离陶瓷学院倒不太远,坐公交车几站路就到,而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公交车停靠的那一站,站名就叫红星瓷厂。
  我是吃过中饭后去的。到了厂门口,和门卫一说,门卫就一个电话打了进去。过了一会儿,陈静(化名)出来了,我一看是位大约30多岁的女同志。我开门见山地讲了来历和事由,她就相信了我。并把我领去了她们家。(她们家就在工厂内。)
  估计因为是上班时间,她家里也不见其他的人。我拿出了信交给了她,她当即拆开看了一遍……随后又简单地问了我一下其它情况,我作了如实回答。
  大约过了半小时不到,我提出了告别。她即起身掏出5元钱,说给我路上当零用钱化。我坚决拒赠无效,便收下了。
  提货瓷像一事,也很顺利。按时取到了货,我拿到邮局打包邮寄,一切井然有序。邮局对邮寄瓷像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和规定。只要严格按照规定去操作,路上都不会打碎损坏。
  我记得,在等瓷像的时间里,我一个人也到街上去转转,有一天,经过一个街面的铺子,我朝里看了一眼,发现有件事可以和店铺里的人商量一下。
  谁知,他们听了我的事由,竟用吃惊的目光看着我。
  
  【11】
  
  这是一间临街的,面积不大的加工服装的铺子。我看到里面其中有一台缝纫机,暂时空闲在那儿。就向她们提出,我想借用此机缝补一下身上脱了线迹的外裤。几位中年妇女听了我的要求,都带着惊讶的眼神打量着我,估计是在怀疑我这个小孩子怎么会用缝纫机,最后,她们同意了我的请求。当我熟练地踩着缝纫机时,她们啧啧称赞。由此看来,当年缝纫机在内地的普及程度还不高,一般的人可能都不会用。
  我在邮寄出瓷像后,第二天就离开了景德镇。我要去追赶前几天出发的杨同学等二人。
  我的第一个目标是湖口县,它与九江隔(鄱阳)湖相望。我要从湖口摆渡到九江再上庐山。
  一路上我一个人行动,变成了真正的“独立大队”。但我却并没有感到心慌意乱,一点也不害怕,反而感到很定心。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全权作主一路上的行程安排了。
  至今我都没弄明白;我后来几十年来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性格,是否与这段个人经历有关?难道是通过这段独特的初涉人世的实践而从此奠定了基础?
  还是我先天具有的特立独行的遗传基因的秉性,在这次串联活动的变故之中就初次显露出来了端倪?
  反正我一个人,每天有条不紊的紧赶慢赶。记得有一天最多走了将近50多公里,从天未亮走出接待站,值班的工作人员奇怪的看着我,(很少见到有人这么早出发的)。一直走到天黑透了还在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直到走到靠近公路边上的,农村人民公社某大队设立的一个简易接待站,才止步投宿。记得那晚就我一个人投宿在此地。我就着微弱的煤油灯光吃了晚饭,马马虎虎洗个脚就睡了。
  我终于马不停蹄,到达了湖口县。走进接待站,突然看见一张字迹未干的大幅“紧急通告”贴在醒目位置的墙上。再一看上面的内容,我顿时心里凉了半截,好似给我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12】 
  只见大幅通告上写着,九江发生大规模的流行性脑炎,具有很大的传染性。请大家不要再去九江,赶快回头走等云云。
  我心里感到很意外,但观察到其他许许多多串联的人仍然聚集在摆渡口,不把通告内容当回事。我也就没有再多想,也就随波逐流,同大批人群摆渡到了九江市。
  上岸一看,九江这个接待站内风平浪静,好像也没看到此类通告。我猜想,莫非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尽快“刹车”串联这个活动?
  在九江是住在一所小学校内,伙食是淡馒头配波莱热汤(素)。
  令我奇怪的另一件事是;一路上没有发现杨同学张贴的(行动轨迹)留言,我想,难道都被陌生人撕掉了?还是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难道我走到了他们的前面?应该不大可能吧。
  为此,我在接待站里,借用他们的油印机,自己刻了一张蜡纸,印了30张左右的留言条。其中地址、日期都留了空白,到了某地拿笔快速一填,就可以方便张贴,告诉他们我的走向,以方便他们知道我在哪里了。
  在九江我还打听了上庐山的路。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条“跃上葱茏四百旋”的盘山公路。但真正要步行上山,搞接待工作的九江人会告诉你,应该走另一条要经过半山腰名叫“好汉坡”的便道,这是一条最适合步行上山的路。只需半天左右时间。
  上山那天,我起了个早,精神抖擞地出发了。那个时候,已经掌握了一些生活常识,出门要赶早不赶晚。
  一路上,陆陆续续有串联的人上山,大家前前后后各走各的(步速不一样)。走到好汉坡,确实有点感到比走平路来得累些。古人早在好汉坡修建了一个亭子,就是专门供上山的人休息用的。那时,我们都带有军用水壶,在古亭中喝水歇脚后继续朝山上走。
  终于走到了山上,庐山的中心地区名叫牯岭。路上都已经有积雪,因为山高寒冷,但风景仍然很美。街上串联的人很多,空气中很潮湿。所以说一年四季中,上山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夏天。
  记得当时,说起来已经进入“步行串联”阶段。但真正从头走到底,百分之一百,有车不坐有船不乘的人是不多的。一般都是随机应变,假如有车坐,那就坐车。假如没车坐,那就二条腿走路。
  上下庐山,极大多数串联的人都是走上去,走下来的。但下山优选的不是好汉坡这条路,而是另一条直接可以走到德安火车站的这条路,而且还允许乘火车到南昌。
  在庐山上,仍未见到杨同学等二人留下的蛛丝马迹,这使我有点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待续) 
 

作者简介
 
  朱伟人,上海市零陵中学初中67届毕业生,1970年上山下乡至江西省宜春地区奉新县插队落户,至1978年底“病退”回沪。回城后,先后在皮鞋厂、塑料制品厂、无线电厂等企业从事电气、电子技术方面的工作。已于2011年退休。他热衷于音乐欣赏,近些年开始采用“借曲填词”的形式,创作了许多知青题材的歌词。


(晓歌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岁月不会忘记——纪念中国知青上山下乡55周年
    下一篇:十五岁我上了井冈山(步行串联回忆之二)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