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著书 >

连载4:傣家往事:我插队落户当知青的故事

时间:2018-08-03来源:老知青家园 作者:山野樵夫 点击:
那段时间我们除了吃饭睡觉回各自的家外,其他时间就和同学们一起去串别的寨子,了解各个寨子的情况,和同学们吹吹你家怎么样我家怎么样,有些什么好玩的地方,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还没有劳动这一概念,更没有体会到什么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什么是锄禾日当午

 
      那段时间我们除了吃饭睡觉回各自的家外,其他时间就和同学们一起去串别的寨子,了解各个寨子的情况,和同学们吹吹你家怎么样我家怎么样,有些什么好玩的地方,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还没有劳动这一概念,更没有体会到什么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什么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呢!以为农村就这么好,当农民也没什么可怕的。
 

      我们的寨子共有八百来亩保水田,主要是种植水稻、甘蔗,秋天水稻收割后就种些蚕豆、黄豆、麦子。公路对面还有一大片山坡地。山上种菠萝、香瓜、香茅草、橡胶树。全寨子老老少少连上我们17个知青只有两百一十个人。原来这些田地都是属于各家各户自己的,成立合作社就并为集体共有的了。集体安排生产劳动,出工记工分,集体核算,集体分配,要种完这些地可见有多辛苦了。刚到农村时我们只看到这里的富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风光秀美、物产丰富;还没有体会到当农民的辛苦,当农民的难。
 
      幸福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一天早晨起来,家家户户的小喇叭里传来了社长分配工作的声音,男人去犁田,我们知青分在妇女小孩组,去地里挑稻草回来。年前打完谷子的稻草堆在地里,现在要把它们挑回来做喂牛的饲草。这里出产著名的遮放米,这种水稻长的一人多高,生长期长,亩产很低,一亩就只能打200来斤。但煮出来的米饭非常好吃,不用菜光米饭都好吃。现在都种高产的新品种了,亩产能达千斤,可是米就不好吃了。遮放米现在都成了珍品,一般人吃不到的。稻草都有一人多高,一根拳头那么粗的竹竿两头砍尖了做扁担,人家都是一头穿两捆稻草,起码也有五六十公斤,挑起来就轻松的走了,我们一头一捆,挑起来还一摇二摆的,走一小段路就耐不住扔了下来。连小孩都在笑话我们,只会吃饭不会干活。从地里到寨子里差不多有一两公里,人家都挑了三四趟,我们还一趟都没有挑回来。干了一天才挑了两几趟,还弄得肩膀两边火辣辣的又红又痛。这才是当农民的第一个下马威,第一顿杀威棒。好印象一下子就化为乌有,今后天天这样咋个整,后来的日子才知道这是最轻松的活了。

 

      挑了两天草,我们又跟老人组去给菜地除草,站在地里被那个亚热带的阳光晒的实在受不了,哪里还干得动,锄头都举不起来了。学着傣族老乡脱光了衣服,只穿个短裤。结果晒一天就晒得沓皮。那几天下来,没得那种幸福感了,回到家只想躺着,动弹不得。房东家的两个姑娘笑我白白是个小仆冒(小伙子),害羞多多!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出工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小孩一起干些轻体力的活,给社里的菜地、菠萝、甘蔗除草。就这些轻活人家老太太、小孩干一大片我们才干了一小点,还累得贼死,杵着锄头刚想休息一下,老乡们就说:“小杨偶,毛主席说怕站不怕慢哦”,怎么也成毛主席说的了。接着社里安排去藕塘挖藕,站在水塘里,浑身泥水,还有黑乎乎、滑溜溜的蚂蝗爬上腿来,一不注意就被叮的脚杆鲜血直流。还要弯着腰往泥里去挖那个藕,我们也不懂往那里挖有藕,有时白白挖一大个坑也没有多大点藕。老傣一个人一天要挖几十百来斤,我们一天也挖不到几根藕。十天半月下来老傣都认定我们知青都是些肩不能扛,手不能抬的能吃会玩的家伙,特别见不惯我们下地干活还穿鞋子。在农村你干活不行是要被人瞧不起的。

 

      我们带来的象棋、围棋、扑克牌他们不会玩,吉他、二胡、文子铃琴、笛子这些乐器他们也没见过,每天晚上吃完饭后同学们聚在小王的房东老贫协家,他家比较宽大,寨子里数他家房子多,小王“他爹”也欢迎我们(大家玩笑把房东就叫某某的爹、某某的妈、某某的姐),我们下棋,打扑克,有几个同学在昆明时还是学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会玩乐器,会唱会跳,傣族老乡觉得特别新鲜。一到晚上特别是小仆冒、小扑少都来围着看。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知青在他们面前才算还会些他们不会的。 
 
      我的房东大妈并不因为我劳动不行冷落我,对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好,还是像对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每天出工前都用芭蕉叶包好中午的饭菜给我带着。这里不像城里用饭盒什么的,都是用新鲜的芭蕉叶,一次性的,用现在的话就是绿色环保。中午一般不回来吃饭,到吃饭时在树荫下,大家凑在一起,打开各自带来饭菜你尝尝我家的,我尝尝你家的。欢声笑语的田间小憩,男人们会抓紧时间削篾子编竹箩,女人就去附近找猪草,乐淘淘的暂时忘记了疲劳。不;应该说他们根本就不会疲劳一样。
 
      就这样过了两三个月,县里知青办来通知了,国家给下乡知青每个人下拨了180块钱安家费,通知社里给我们盖房子,从傣族家搬出来,建立知青集体户。搬出来我是挺舍不得的,傣族家男人是不做任何家务事的,水都不让你挑,收工回来吃现成的,吃完饭碗都不让你洗,这么住着不是挺好的嘛。傣族老乡也像被愚弄了一样,不是说得好好的,他们到谁家就是谁家的儿女的吗?怎么就不算数了!但乡领导说了,这是毛主席的指示。老乡们一听是毛主席的指示,也不敢说什么了。他们同样也把毛主席奉为神灵的。我们初到寨子时,家家都供奉着毛主席像,大多数人家开饭前还要先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统帅身体健康后才开始吃饭呢。那些年乡干部只要难办的事都说是毛主席指示,大家一定会老老实实的执行。我心里也一直挺过意不去,没有给他们做成儿子,让他们很失望。
 
      社里在村口平出了一块空地,全村的老少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就给我们盖了两大排房子。那里盖房子简单,在寨子里的竹林砍来几十棵大龙竹,由村里的老把式指挥着下料,打眼。工具就是一人一把砍刀,别的都不用。竹子的柱子竹子的梁,竹子的椽子串鬦起来,大家再用竹篾扭成绳子拉着立起来,在打孔穿閗的地方打上楔子,房屋的架子就做好了,再把它抬到大鹅卵石垫的柱脚上,老把式围着四周瞄瞄,指挥着众人哪里歪了推一推拉一拉,修整正了再把楔子打紧,房子的架子就稳稳当当立在地上了。妇女小孩挑来稻草,男人都在房顶上作业,房顶用稻草一铺,用竹篾子捆牢,竹子编成一大片一大片的篱笆墙再往柱子上一捆,里里外外篱笆墙上用牛粪拌稀泥抹在上面,等干了以后再刷点白泥巴,两三天的工夫一大排住房和一间厨房粮仓就屹立在村口啦。我们自己又照着傣族的方法编了些篱笆墙,按两三个人住一间,三四个人住一间的把房子隔成了好几间。床,凳子、桌子也是用竹子做的,床脚、凳子腿、桌子腿都埋在地上,用大龙竹在每个节上团团转转的砍一圈,展开了就是一片片的床板、桌面、地板。新房子散发着竹子的清香,就跟童话故事里的房子一个样,够神奇够浪漫的。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还抗震,9级地震都不会倒,倒了也压不伤人。
 
      盖房子的材料钱,工钱从我们的安家费里扣。你说共计多少钱?猜不着吧,总共才花了一百六十块,一个人还不到十块钱。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