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一名老知青的坚守与见证(4)

时间:2019-06-01来源:老知青家园 作者:王宏强 郝柏杨 点击:
一名老知青的坚守与见证 记者:王宏强 郝柏杨 戈卫:那时候坐火车慢的很,从西安6点坐上火车,到下午四五点才能到坪头,这不通路要过两个隧道坐渡船才能过来,那时候第二天村上来人接的。 说话的人叫戈卫,今年71岁,是第一代老知青,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自
一名老知青的坚守与见证

记者:王宏强  郝柏杨  


      戈卫:那时候坐火车慢的很,从西安6点坐上火车,到下午四五点才能到坪头,这不通路要过两个隧道坐渡船才能过来,那时候第二天村上来人接的。
 
      说话的人叫戈卫,今年71岁,是第一代老知青,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自己第一次来到将要插队的码头村情景时,仍然记忆犹新。
 
      1947年戈卫出生在西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全国兴起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戈卫也加入其中,于1968年10月27日和27名同学,其中还包括自己的弟弟戈健,从省会西安来到了“穷乡僻壤”的宝鸡县码头村,成了一名知青,而谁曾想这一待就是整整五十年。
 
      虽然已经对当地艰苦条件有心理准备,但是来到这里后,戈卫还是大吃一惊,村民不仅住的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村上不通道路、还没有电,而最让他吃惊的是村民们仍然用着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劳动耕作。那些年,村民每年都要放火烧山,开辟出一片空地耕种,下一年又异地而烧。戈卫开玩笑说,当年的生产方式,和两千年前差不了太多。

 

      戈卫:人家那时候还有耕作、套种,甚至有些地方还不如人家那时候耕作制度先进。
 
      这样原始、简易的耕作方式,再加上当时农民用的种子还是几十年前老品种,导致村民往往“起五更睡半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一年,到头来粮食产量却非常低。1972年前全村1100多口人一年粮食总产量只有40万斤左右,最低时仅35万斤。村民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已经成为常态。
 
      相对于落后的生产方式,村民们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排斥,让戈卫更加头疼。1972年,戈卫当上了码头村村支书,上任后他下决心改变村民们原始落后的耕种方式。
 
      要转变就要从“根”上入手,戈卫积极寻找新型种子,以代替村民们沿用多年的旧品种。经过多方联系,戈卫最终选定了新培育的玉米杂交种子“武顶一号”,在村上推广试种。由于对新种子持怀疑态度,当戈卫满怀希望,大老远坐火车把新种子背回到村上发给村民后,村民的态度却让他始料不及,有些村民干脆跟自己打起了“游击战”。
 
      戈卫:我就记得五队有个老汉固执地不行,背着两样种子,一个就是我们引进的杂交种,一个就是他那老种子,我们为了推广,他种的时候我们要去看,他看你去了就把良种种上,你一走他就把他那种上。
 
      俗话说“时间能证明一切”。等到玉米成熟时,地里出现了奇怪的现象,玉米地一半长势喜人,粒大饱满;而另一半则苗木矮小,纤细干瘪;而长势良好的那一片正是新种子结出的玉米,那一年望着从未见过的丰收场景,许多村民们热泪盈眶。打这以后,人们对新种子态度由反对逐渐变为了认可。
 
      有了良种还不够,能否按时、按量给种苗“喝上水”至关重要。戈卫说,以前村民种粮食是靠天吃饭,今年雨水充盈粮食收成就好,明年遇到干旱年份,粮食产量就会大减,村民就只有“自认倒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戈卫带领村民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他专门借阅了相关书籍自学,还专程跑到西安买了建渠要用的水准仪。那时候戈卫和村民天天在地里研究修建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研究出来了一套修渠方法,并投诸实践,建渠速度大大提升。
 
      通过引进良种、兴修水利等一些列措施,再加上“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政策的施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码头村全村粮食总产量一举突破100万斤,村民们基本解决了温饱。
 
      随着科技发展,近十多年码头村村民早就不用为良种发愁,新品种层出不穷,同时各种现代化农业机械逐步代替了人工,极大地减轻了村民的负担,码头村一些有想法的村民走出山村,来到全国各地打工,月收入普遍在3000到4000元左右,钱包逐渐鼓了起来的他们还在城里买了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同时,国家近些年累积投入近400万元建设费用,村上通过合理规划,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在码头村当村支书40多年的魏文杰对此深有感触。
 
      魏文杰: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很方便也很安全,村上道路的硬化、亮化基本上覆盖了,人不管下雨天晚上走有路灯,不走泥路,家家户户门前通公路,家家院里有汽车,很方便。
 
      戈卫说,为了实现结构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村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这两年引导村民种植樱桃,全村耕地面积一共1300亩,其中一半都种植了经济价值更高的樱桃,算下来村民种樱桃一亩地平均收入5000元,最高能到近10000元,如今樱桃产业成了当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戈卫说,农业曾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农村变得山清水秀,农业连年丰收,农民也告别了温饱,不少已迈入小康,然而即便如此,农村的发展相比城市还是非常不均衡。十九大上,国家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戈卫认为,这为农村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戈卫:农村现在也进入到一个新时代,你具体咋搞,你农村孤立的搞不行了,你要和全国经济发展要同步,现在实际是落后,为啥要抓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啊,都是为了让它和全国发展同步起来。

 

      五十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如今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但是戈卫仍然坚守在当年的知青点——码头村,以实现当初“在基层干一辈子”的诺言。
 
      来源:《新西部杂志》《当代陕西》宝鸡电台

      本文由“老知青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全文完)

(责编: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