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改造世界观之争

时间:2019-11-18来源:一壁残阳 作者:王 瑶 玲 点击:
1969年国庆节之前,我们15名汕头知青(张桂和、林贵炎、洪斯泰、丛志军、许楚端、许楚生、肖文典、陈育才、王瑶瑛、王瑶玲、黄海燕、陈丽英、郑美香、郑惜英、陈惜玉)下乡到十师二团一连当知青将近两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因为排练节目的事情,我和一名男

▼王瑶玲和她的小演出队伙伴
 
 1969年国庆节之前,我们15名汕头知青(张桂和、林贵炎、洪斯泰、丛志军、许楚端、许楚生、肖文典、陈育才、王瑶瑛、王瑶玲、黄海燕、陈丽英、郑美香、郑惜英、陈惜玉)下乡到十师二团一连当知青将近两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因为排练节目的事情,我和一名男知青之间发生了一场龃龉,矛盾的焦点是关于什么是“改造世界观”。
  作为当时的兵团战士,我们自诩为“四不像”,即工不工、农不农、兵不兵、民不民。尽管如此,每年的重要节日,连队总要到附近的老百姓村庄慰问,美其名曰:搞好军民关系(这可能是我们八一农场前身作为部队农场的传统吧)。另一个说法就是搞好工农联盟。
  这一年的国庆节前,连队领导要求知青们排练几个小节目,陪同连队的慰问活动到老百姓的村庄进行演出,这个“光荣”的任务落在了我的身上。于是,我和其他几名知青策划了几个小节目,挑选了几名男女知青进行排练。
  记得有一个表演唱是一首毛主席语录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节目策划好了,人员挑选好了,但是在第一次排练的时候就卡壳了。一名大家公认劳动很出色的男知青在排练中突然发难,扛起一把锄头扭头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嘟囔囔地说“劳动才是改造世界观”。面对这种骑虎难下的尴尬场面,年轻气盛的我也不甘示弱的反击:“宣传毛泽东思想也是改造世界观”。结果排练不欢而散。后来,在连队领导一再做工作之下,几名女知青勉强排了一、两个小节目算是完成了任务。
 
  到老百姓村庄慰问演出时,我们亲眼目睹了当年老百姓生活的贫困:看不到村落,只有几间黑咕隆咚低矮的小土房;房前房后一片荒芜,看不到自留地,想象不出当地人是怎样过日子的。接待我们的看不到热闹的场面,也没有女人和孩子,只有几个穿着邋里邋遢的儋州人(我们管当地人叫儋州人,属海南儋县境内),估计是村里的老大之类。招待我们的野猪肉和糯米饭分别用一破牛角和芭蕉叶盛着。尽管当时连队几个月才杀一次猪或牛,可是看到这么简陋的餐具,我们几个女知青都不敢下筷子。


  

说来好笑,一场“改造世界观”之争,居然导致了我和这位男知青多年的不来往。改革开放以后,我回到了汕头,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邂逅了这位男知青,并得知他后来成了工农兵学员,毕业后分配到了西南某大城市。交谈中我发现他少了些许南方人的拘谨,多了几分北方人的豪爽。说来也巧,几年后他举家调到了汕头,并在某单位当领导,而且与我的工作有交集。他和他的同事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又让我有了几分感激之情。
  几十年过去了,“改造世界观”之争总在我心里挥之不去,不过已不再是耿耿于怀,而是一种对当年知青生活的回味和成长过程的反思。



作者简介
  王瑶玲,汕头老知青,汕头市第一中学1968届毕业。1969年7月下乡到海南农垦八一农场301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十师二团一连。)1973年回城后,从事医务工作15年,1987年初进入市直机关从事文秘工作,至2007年9月退休。是汕头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