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80年前,那批改变中国艺术的留学生

时间:2019-04-01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红梅 点击:
常书鸿《客厅中的姐妹》布面油彩 徐悲鸿《杨仲子全家福》布面油彩 ◆吴作人《纤夫》布面油彩 1921年8月,一百多名学生登上了上海黄浦江畔的博尔多斯号邮轮,前往法国。博尔多斯号船长不会想到,这艘邮轮即将开启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之路。在此前后的徐悲鸿、
常书鸿《客厅中的姐妹》布面油彩

徐悲鸿《杨仲子全家福》布面油彩

◆吴作人《纤夫》布面油彩
 
      1921年8月,一百多名学生登上了上海黄浦江畔的博尔多斯号邮轮,前往法国。博尔多斯号船长不会想到,这艘邮轮即将开启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之路”。在此前后的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 、常书鸿、常玉、潘玉良等一批留法艺术生促成了中国美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近日,集中展现这段留法历史的展览“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正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红梅这样讲述其中三件难得一见的珍贵作品。

      “敦煌守护神”最后的巴黎岁月

      在此次展览的近200件作品中,有一件作品是第一次公开亮相,那就是常书鸿1936年创作的《客厅中的姐妹》。这件作品荣获了当年法国国家沙龙银奖,当时就被法国一位藏家收购,作为家族的永久收藏,直到去年才将其拍卖,被龙美术馆馆长以重金竞得。

      常书鸿1936年创作的这件《客厅中的姐妹》,应该是他在近10年的留法生涯中创作的最后一件重要作品。同年,因为被无意间发现的敦煌石窟图册所震撼,常书鸿回到了中国,向国民政府申请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从此,常书鸿将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敦煌,成为享誉世界的“敦煌守护神”。

      《客厅中的姐妹》中两姐妹的形象均出自常书鸿的第一任妻子陈芝秀。常书鸿精于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绘画技法,在留法生涯中,他以年轻美丽的妻子陈芝秀为模特写生、创作的作品数量众多。

      陈芝秀出身名门,与常书鸿一见钟情。这一对恩爱夫妇在法国过着幸福的留学生活,常书鸿在留法期间,成绩极为优异,经常荣获法国国家级别的各种奖项,而陈芝秀活泼外向,他们在法国巴黎的家,一度是赴法留学生们经常光顾的聚会之地,“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就成立于常书鸿的家中。在留存至今的青年艺术家合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四五岁左右的可爱小女孩,她就是后来随父母去往敦煌,有着“敦煌少女”之称的原清华美院院长常沙娜。而常书鸿创作《客厅中的姐妹》时,常沙娜刚刚5岁。

      透过这幅画作,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常书鸿对画中人饱含的深情。他应该是被身着黑底白牡丹花旗袍的美丽妻子坐在客厅沙发上读书的姿态感动,写生了这一场景,之后意犹未尽,又请妻子换上乳白色的旗袍,斜倚在红色沙发上再次写生并虚构性创作了两姐妹在客厅中读书的温馨场面。我们也可以从这件作品中较为直观地感受到当时常书鸿夫妇在法国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举步维艰的日子里他们惺惺相惜

      画家徐悲鸿有一件难得一见的作品——《杨仲子全家福》,在此次展览中亮机。这件作品创作于1928年冬,当时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徐悲鸿刚刚接任了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放手进行教学改革,在国画教学上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受到了很大阻力。无奈之下,在任职仅仅两个多月后,徐悲鸿就被迫辞职返回南京。

      在大刀阔斧进行教学改革时,徐悲鸿并非孤军奋战,两位非常重要的文化名人给了他支持,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陈师曾,另一位就是这幅画中的主角——杨仲子。杨仲子比徐悲鸿大10岁,两人都是江苏人。徐悲鸿是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性人物,终其一生以改良中国画为己任。杨仲子则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奠基人,是中国最早一批留学欧洲研习西方音乐的先驱,曾在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留学10年之久。回国后他积极传授西方音乐,创建并推进中国音乐教育教学体制,倡导改进并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杨仲子和徐悲鸿的人生理想和艺术主张高度一致,都可以被称为“新派人物”。

      在徐悲鸿短暂任职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期间,杨仲子早已经是该校音乐系主任了,并且为北洋政府取缔现代音乐教育教学与传播一事奔走呼吁了数月之久。此时,两位挚友都处在举步维艰的阶段。

      我认为这幅《杨仲子全家福》可能集中创作于1918年12月这一整个月里。因为徐悲鸿11月15日来到北平艺术学院,先得用些既熟悉该校各项事宜,又可靠的人,主要就是该校的“老人”陈师曾和杨仲子了。只身一人来北平的徐悲鸿,除了上班,其余时间很可能大都泡在陈师曾家或杨仲子家了。徐悲鸿为杨仲子一家画了这幅油画,而杨仲子则为徐悲鸿刻章,作为惺惺相惜之馈赠。要知道,杨仲子虽然是音乐专业留洋科班出身,但当时却以治印名人广为人知,后来一度与齐白石齐名,有“北齐南杨”美誉。

      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杨仲子一家其乐融融的和睦生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杨仲子西装革履,温文尔雅,专注而热情地凝视着自己的知己徐悲鸿;他的太太燕妮的肢体语言相对轻松随意;两人的爱子穿着考究,稚嫩的小脸上流露出为配合“徐叔叔”漫长的写生而无可奈何的表情。燕妮与孩子的神态和肢体语言透露了徐悲鸿与杨仲子一家关系的亲密程度,同时也透露出一些细节:为了打发漫长的写生时间,燕妮用一只精致的青花瓷杯,一杯一杯地喝茶来稀释光阴,这可以从茶杯的把手对着燕妮而不是杨仲子得到印证。反过来想,杨仲子并没有喝茶,以此表达对画家徐悲鸿辛勤而专注作画的尊重——知识分子的教养,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人笔下的俄罗斯纤夫

      此展中还有一件作品与徐悲鸿颇有渊源,那就是徐悲鸿最为器重的学生——著名画家吴作人于1934年创作的油画《纤夫》。

      吴作人在徐悲鸿的帮助下,于1931年赴法国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校西蒙工作室,同年年底转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巴思天工作室学习。因为在油画和雕塑考试中多次获得学院金奖,皇家美术学院奖励吴作人享有个人画室,所有画材画具皆由学校免费提供,这给贫穷却非常勤奋进取的艺术家解决了后顾之忧。吴作人正是在这间象征荣誉的画室内,创作出了大量油画作品,这件尺幅巨大的《纤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纤夫》的灵感来自于一位俄罗斯留学生。吴作人看到他的形象后,立即联想到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追随徐悲鸿学习期间,他多次看到过老师从欧洲带回来的四开纸张大小的世界名作画片,其中就有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片我曾经在2018年3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悲鸿生命”大展中展出过,画片周边黑乎乎的指痕,是它被众多画家翻阅观摩的见证。

      《纤夫》中两位主要人物的形象实际上是同一个人的侧面和四分之三面肖像,甚至后面的纤夫在形象上也与前面两位纤夫接近,只是相似轮廓上少了络腮胡须,头发也短了,估计是吴作人先生为了增加形象的丰富性,劝说模特剪了头发,刮了络腮胡。回国后的吴作人继承了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衣钵,成为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作者系中央美院副教授、硕导;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

      延伸阅读

      那些不该被遗忘的留法艺术家

      王如玖是中国第一代留法艺术家,却是美术史中的“失踪者”。他与此次展览中的另一位艺术家吴法鼎都是1911年留学法国,分别从其他学科改学艺术,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王如玖最初是清政府派往法国学习陆军的,由于喜欢艺术,转而学习油画和雕塑,成为著名雕塑家布德尔的学生。

      黄觉寺也是一位显为人知的杰出留法艺术家,他师承颜文樑,是苏州美专首届毕业生,也是我国第一所美术馆——苏州美术馆的首任馆长。

      郭应麟1928年赴法留学,考入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后,成为第一位获得学校奖状的中国学生,常书鸿对其推崇备至。他回国后曾与谢投八、周碧初等一起成为厦门乃至福建地区西画发展的推动者。1937年,他出走南洋参与南洋美专的创办,是20世纪初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向海外延伸的典型范例。

      除常书鸿外,国家危亡之际还有一批艺术家纷纷回国,以文化救国。韩乐然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回国后成为系统发掘、研究、整理克孜尔石窟历史文化资料的第一人。
 

(责编: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