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出版 >

《我的后知青时代》一书接受继续订购

时间:2019-05-30来源:哈尔滨知青 作者:杨芬芬 点击:
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作序、内蒙古知青刘昕主编、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后知青时代》,还有部分余书,有想要此书的知青,迅速与编辑部联系。 该书主要讲述的是结束了知青生活,返城后知青们的奋斗历程及后知青时代的话题。由于每个人的

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作序、内蒙古知青刘昕主编、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后知青时代》,还有部分余书,有想要此书的知青,迅速与编辑部联系。
该书主要讲述的是结束了知青生活,返城后知青们的奋斗历程及后知青时代的话题。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个人素质不同,
所以后知青时代的经历和处境也相差甚远,各有千秋。一部后知青时代的奋斗历史,阅尽人间辛酸苦辣,读后让人感慨万千。
该书已被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
著名知青作家叶辛、梁晓声、肖复兴、郭小东、邓贤担任了该书顾问并参加了2013年在珠海召开的首发式。
全书61万字,大16开本,原定价68元,凡知青购买现价一律40元(不含邮费)。数量有限,售完为止。
联系电话:18247191848
联 系 人: 刘昕
微 信 号:18247191848
 
 凡订阅者务必将自己的1详细地址、2联系电话、3收件人姓名  写清楚。否则丢失自负。


 
寄  语
所谓“后知青时代”,其实便是知青返城后的时代,同时是中国改革开放之时代。返城于知青乃幸事。
改革开放也是中国的幸事。起码,当年是大多数中国人包括返城知青所拥护的。
但,绝大多数知青由于在学生时代被硬性剥夺了学习的权利,返城后的人生不得不从零开始。要跟上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谈何容易,于是又在城市里成了无奈的落伍者。并且,在之后的“下岗”、“内退”、“一次性买断工龄”等诸情况下,再次体会了被“牺牲”的苦味。
从总体上来说,不能不承认,知青一代是令人悲哀的一代。但,谁之过呢?
我想,知青一代最有权力回答这一问题。
我希望此书通过许多知青的记述回答了。
我也相信,肯定回答了。
而中国需要他们的回答。
                        梁晓声
                       2012年10月4日 于北京
 
以下是2013年《我的后知青时代》一书在珠海首发式会上的发言摘录,

 
寄   语
   真诚祝贺《我的后知青时代》与读者见面了!
我们的知青时代是用青春书写的历史,我们的后知青时代是用生命继续书写的历史,值得写,值得传。
我们始终是祖国和中华民族坚实的社会基础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生命的意义。生命还在延续,历史正在前进。
祝愿祖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并博下生生不息,繁荣昌盛!一朝实现了中华的复兴,无论我们曾经经历过什么,都值了!
              张韧
           2012年10月于上海
 
张韧,女,1943年生于上海,1962年高中毕业自愿下乡到安徽农村。著名知青,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多次接见。退休前为“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纪检书记。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叶辛讲话

 
咀嚼历史 感悟人生
叶  辛
一本五十多万字的知青文集——《我的后知青时代》今日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它与以往的知青文集不同,该书主要收录的是一代知青在结束了知青生活以后,以个体的形态面对变化莫测的社会时所经历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叙述的是一代知识青年们返城以后的人生经历。他们踏上返城之路的艰辛;他们重新面对都市时的困惑和挣扎;他们以高龄考生的面貌拼搏着走进大学;他们在新的人生追求中寻求自己的归宿和展开新的追求;他们经商、当个体户;他们潜心学术和文学;默默地却也是卓有成效地显示自己的价值。他们中的一些人,随着国门的洞开,有的去了港澳;有的经历又一番“洋插队”的洗礼;当他们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寻找到了自己的方位和坐标,生活和事业展现出光焰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曾经有过的上山下乡经历,他们以各种各样力所能及的方式反哺着边疆、草原、山乡、林区中的村寨,他们把此视为心结,视为责任。当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代人,步入人生秋天的时节,也像所有进入这一年龄段的人们那样,在怀念青春岁月里那些人和事的同时,一方面对早逝的战友、同伴表示深切的怀念,并极尽全力想为他们做些事情,一方面对以往的历史进行反思。反思那个年代,反思影响了知青一代人的那场运动,反思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一切……。
也许有人会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历史的一页不是已经翻过去了吗?
没错,这一页历史是翻过去了,但决不应该轻描淡写地翻过去,只因这一页历史是沉重的。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代人,他们的年龄恰恰又和共和国同步,被世人称为共和国的同路人。既是同路人,共和国历史上经历过的一切,都会对这一代人的命运产生影响。不论是今天身居高位的当年知青,还是如今含饴弄孙退休在家过着普通百姓生活的当年知青,或是当上了各界名人的当年知青,他们每一个人的命运和经历,细细地加以梳理和倾听,都能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跃动。在他们身上,读到的不是个案,不是无关紧要的过去,而是……历史。这就是《我的后知青时代》出版的意义。
是为序。
 
编 后 语    
  
近年来有关知青时期的书籍,电视、电影等文学艺术作品出来不少。而对于后知青时代的话题,几乎无人述说,成书更是寥寥无几。
知青生活,就那么几年、多则十几年。可作为一代人来说,结束了知青生活,人生的路并没有结束。在后知青漫长的几十年中,被延误了学业、蹉跎了青春岁月的一代人,道路更加坎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段经历比知青时代更持久、更艰辛、更难耐、更值得书写,留给后人的东西,也更有价值。 
知青时代虽然艰苦,但那时人们毕竟还年轻,还有一个群体,国家对知青还时不时地有一些关照。可结束了知青生活,孤零零一人带着疲惫的身躯、怀着迷惘的心情、两手空空返回故里时,那种万般纠结和对未来茫然无措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起初,人们还以为回来后会改变一切,然而,当他们真正结束了知青生活,回到他原来的城市和家庭后,一切都 “物是人非事事休”了:长大了的兄弟姐妹 使不变的有限的空间发生了居住的窘迫;成千上万的返城待业知青和迅速崛起的新一代,使他们就业竞争更加严峻;长期待业在家,在那个买什么都要凭证的年代,使有的父母都觉得他们的回归是一种累赘。这种而立之年重又降临的人生尴尬,对已经心力交瘁、伤痕累累的老知青是又一次心灵的摧残。
无情的现实摧毁了这一代人曾经拥有的、曾经信奉的、曾以此为荣的许多东西,他们在既无知识、又无体力、也无技术的情况下,面对这个与他们固有的观念完全相悖的偌大的社会,那种无奈、那种孤独、那种迷茫,非身临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然而,知青毕竟是知青。令世人惊叹的、也值得一代人骄傲的是:他们并没有向命运屈服,经过一段迷惘、彷徨和痛苦的心理挣扎之后,不但没有退缩、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坚强地活了下来。 并且活得比一般人更为绚丽、精彩。
那么,这些人如何在困境中崛起?他们为之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隐忍了多少无奈和委屈?那一个个不屈的生命里,蕴藏了多少惊人的毅力和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一颗颗伤痕累累的心灵里,封存了多少苦难?凝聚了多少人生的哲理?那一道道刻满年轮的皱褶,经历了多少人间风雨?
我们把这一代人的生命内涵挖掘出来,把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纪录下来,把他们用生命和心血凝聚而成的人生感悟编辑成书、展现给世人,那将是一部五彩缤纷的人生百色图——或光怪陆离、或匪夷所思、或乘风破浪、或暗礁遍地。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首可歌可泣的奋斗乐章,是一部不可复制的光盘。把一个时代群体的人生经历汇集成书,那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把它留给历史,留给后人,激励当今、启教子孙,这就是我们本次出书的宗旨。
根据稿件的内容,我们分了四大章:           
 第一章 奋斗篇。本章主要反应了回城后的知青们为了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为了承担家庭的重任,他们在短短几年里,匆匆完成了人生应该分几个阶段完成的:求职、深造、成家、创业。他们克服了文化基础差,年龄大的困难,沉入社会底层,一切从零开始, 拼命学习专业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 ,走上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艰难历程。
第二章:反哺篇。这一章主要记录了知青们通过不懈地努力,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比较稳定之后,对当年用博大胸怀接纳他们的父老乡亲进行回报的动人事迹:……
这是一代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情感,弥久而真诚。
第三章 友情篇。我们收录了著名知青画家邢仪写的回忆已故知青作家史铁生的文章《永远的史铁生》;草原恋合唱团团长马晓力写的回忆战友李三友的文章《重情义、勇担当》。两篇文章虽然文风各异,但他们对友谊的认识、对朋友的真诚是一样的。那种生死与共、地久天长的友谊,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那是心与心的交融,那是灵魂与灵魂的依托。他们之间天上人间的对话和刻骨铭心的怀念读后真是感人泪下。
本章还收录了缅甸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云南知青王曦的事迹报道,通过网友们的评论和记者的采访,让我们对 “红飞蛾”这部分另类知青的命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切体会。他们的后知青时代更为惨烈、悲壮。
最后一章 反思篇。是几位作者以论文的形式写了他们对知青运动的看法与思考。 虽然几位作者的意见各不相同,有些观点似乎针锋相对,但毕竟这是代表了一代人的思考,说明知青们已经从物质生活的领域逐渐进入了理性的思考阶段。
总之,每位作者、每篇文章,都各具风格、各有千秋。我们为能收录这多么感人的优秀作品,并由此结识这么多有才华、高品位的知青朋友而由衷地感到欣慰。
知青一代人经历了新中国初创、建设、灾难、改革、复兴的全过程,我们忠实地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风雨雨,与共和国同甘苦、共患难。虽然岁月已经滤去了其中好多苦涩,但有些伤痛是终生难以修复的,所以我非常理解我的知青朋友对往事的诉说。不论这些诉说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也不论有悔、还是无悔,只要是真实的都是有价值的。 
这不是一本普通意义的书。它是一部凝聚了近百名知青的心血、浓缩了几千万知青的人生经历、囊括了整整一代人的坎坷命运、展示 了一代知青在后知青时代为改变命运苦苦挣扎的淋漓画面和荣辱沉浮的生命史诗。
当我把50多万字的书稿编辑完毕,掩卷沉思,感慨颇多。一首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强烈地跃入我的脑海:“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也许就是一代知青命运的写照吧!
                               刘昕    2012.8.10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