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出版 >

再回首|《青年一代》那些年

时间:2019-05-20来源: 新闻出版博物馆 作者:夏画 点击:
1979年4月,伴随着一代人成长的《青年一代》创刊。这份改革开放之初创办的面向青年人的杂志,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新、真、实、软的特色,走进了千千万万年轻人的心,发行量一度突破500万册,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 2009年4月14日,当年创办《青年一代》的编者、

1979年4月,伴随着一代人成长的《青年一代》创刊。这份改革开放之初创办的面向青年人的杂志,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新、真、实、软”的特色,走进了千千万万年轻人的心,发行量一度突破500万册,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
2009年4月14日,当年创办《青年一代》的编者、作者汇聚一堂,共同祝贺创刊30周年。我馆馆刊也特辟“《青年一代》三十年”专栏,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出版史料。又一个十年转瞬即逝,今天,我们再次回顾首任主编夏画在创刊3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怀念为青年一代构筑心灵家园的《青年一代》,重温《青年一代》那些年。

今天是朋友聚会。阔别整整18年,又能和大家见面,使我激动;特别要感谢沈嘉禄、陈丹路,还有我的女儿夏英,由他们动议、发起、操办,使这次聚会能顺利举行,谢谢你们!
这次聚会也有主题,一是老作者、老同事、新朋友的难得相聚,重叙友情;另一层意思是:《青年一代》这本刊物创办至今整整30年了,官方没有点滴庆祝的意思,我们民间就来一次回顾活动,反正现在社会和谐、思想开放,腰包也鼓鼓的,我们这次小吃小喝,事先没有领导部门可请示,花了钱,又没有单位报销,大概总没有人会反对吧!
我们《青年一代》老同仁与各位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亲密情怀;作为我,曾实实在在、勤勤恳恳地做了十一二年的主编,借这次机会,向大家作一次简短的、实质性的历史回顾,似义不容辞,想来你们也不致反感吧!
概括讲五点:
一、《青年一代》是由已故老出版家宋原放社长创办的。
      《青年一代》的创办,顺乎时代潮流,适应形势需要,破除出版旧规,是上海出版工作大胆探索、立意创新、改革开放的一份精神文化产品。《青年一代》的创办,是一个大好时机,为一大批跃跃欲试的青年写作爱好者、为曾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供了一块能发挥所长、施展才能的创作园地;也为广大读者送上一份不喊口号、不唱高调、不讲假话,贯彻实事求是精神,和青年人交流思想、了解社会、探讨人生的思想、生活读物。
二、《青年一代》的创办、改革与发展,得到了许多领导同志、媒体界睿智同仁的指导、关怀和支持。
      《青年一代》能够坚持下去,能够不断创新,在历次风雨交加的关键时刻,除了我们编辑部同仁能紧密团结、坚持不懈、同舟共济、保护自己外,是他们的有力维护,坚定、发狠的文字与发话,才有幸避免了刊物遭受干扰、挫折与危难。他们是(次序排列不按常规,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新华社赵兰英,中宣部钟沛璋,国家出版局许力以、赵含坤,中纪委章蕴,全国政协肖华、赵朴初,上海市委夏征农、陈国栋、胡立教、陈其五、曾庆红、黄菊、赵启正、龚心翰,团中央李源潮、柳斌杰,市出版局罗竹风、宋原放等,我们十分怀念他们,我们更敬重他们!



三、《青年一代》是一个有自立、自强、自信观念又有坚定意志、能耐风雨的团结集体。
      1979年4月由我、颜安、何公心、余志勤等四人创办出版《青年一代》丛刊、季刊第一辑,第二年改为双月刊,编辑部先后加盟谢燕华、陈惠玉、吉传仁、乔孟山、丁翔华、甘晓培、屠新时、关晓时、汤小辛、李涛、曹怡波等担任责编工作。在执勤期间,他们绞尽脑汁,调查研究,设计栏目、制订选题,专心一致(有的鞠躬尽瘁)。他们坚持办刊方针,坚持求实原则,把握重点,捕捉热点,“跨前半步”,与青年并肩前进。在办刊战略战术上,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在不变中求渐变,“打好擦边球”,“走稳钢丝绳”,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力争优秀。在编辑部内部,我们提倡各展所能,发挥己长,多做工作,少管闲事。我们努力办刊也学会做人。我们特别强调,编辑要见世面、要广交友,办刊功夫不仅反映在刊内,还应“功夫在刊外”。我们要求紧密联系作者、依靠作者,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也是我们的亲密朋友;我们还要真心诚意为青年读者服务,做青年人的真挚朋友。
 
      可以这样概括:我们《青年一代》编辑部是一个团结、民主、高效、专心致志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的一个和谐集体。中宣部一位老领导在一次新闻出版改革大会上说:《青年一代》“十位编辑,办一个刊物,发行五百万份,这个数量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这个刊物方向是正确的,是引导青年积极向上的”。《青年一代》编辑部从创刊第一年到1990年,每年都被出版社、出版局、宣传部等领导部门评为先进单位、优秀刊物;1985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

四、几个具体、明确、实实在在的数字,《青年一代》为上海出版事业留下了足迹。
      ⑴ 1.62亿册。1979年创刊到1988年,十年间,发行58期,总印数1.62亿册。(假设一本月刊,每期发行10万册计,连续出版134年,总印数可达到1.6亿册)。
      ⑵ 10万册。从1979年创办到1985年,连续七年,计40期,每期平均递增10万册以上。国内刊物无此先例。
      ⑶ 527万册。1979年创刊号印数40万册。1984年,全年出版六期,总印数3162万册,六期平均每期印数527万册,列全国3907种刊物发行量首位。
     ⑷ 280万册。从1979年创刊到1988年,共发行58期,每期平均印数达280万册。
     ⑸ 4860万元。《青年一代》从创刊到1988年,共发行58期,总印数1.62亿册。以每册一元计算,总码洋1.62亿元,按毛利30%估算,十年间,《青年一代》为出版社创利近5000万元(按1988年币值计)。
      ⑹ 80193件。据仅有历史数据记载:《青年一代》于1984年全年收信、收稿80193件,以365天计,平均每天收件220件。编辑部当时严格做到,来件必拆,内容分类,有信必回。
      ⑺ 零差错,零检查。1979年创办到1990年近12年间,出版刊物70期,每期长短篇幅文章约40篇,合计2800篇左右,篇篇都是好文章,很受读者欢迎。现在我们可以更自豪、自信地说:这十一二年来,《青年一代》版面上没有出现过一次政治性、原则性差错,真称得上“零差错”。
      趁此机会,我也可以告慰各位:《青年一代》编辑部不仅在政治原则问题上“零差错”;在经济上,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没有任何贪污行为;在生活上,更是遵循法律、法令,没有发生任何腐败行为。



五、点滴办刊体会:
      加强调查研究。 《青年一代》每期出版前,必定召开编前会,编辑们海阔天空,将当时从领导部门、领导同志、内参、内刊等方面收集的大道、小道,相互启发、毫无顾虑、集思广益、畅所欲言。《青年一代》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约四五十位编者、作者去外地举行“刊物改革研讨会”,交流感情、开拓思路、互通信息、探讨选题。从创办到1991年,从未间断。编辑参与各地、各类刊物经验交流,组织交谈、个别访谈更是难计其数。刊物好倡议、好点子、好栏目、好选题往往来源于此。
 
      重视读者来信来访。《青年一代》版面上许多信息、文章,不少来自于读者来信、来访的灵感、触动、联想。编辑部除出版刊物70期,出版后根据读者来信、来访、座谈会对当期刊物作出评析,信息反馈,由责编据此写出《读者来信摘编》,油印件,每期印发100份,共内部出版85期。这些来信原文或摘编,都是忠诚读者的第一手反映资料,内容真实、真切、动人,不仅对当时编刊十分有助有益,目前来看,也是十分珍贵、难得的一份青年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的真实生动记录,对于后人研究了解20世纪80年代青年很有价值。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