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读完《活着》我悟了

时间:2025-05-23来源:读书社 作者:守之 点击:
原标题:读完《活着》我悟了:人老了,不受儿女待见,不是因为没存款、退休金,而是没做好这3件事 摄影/日升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在《活着》里的这句话,戳中多少人的心。可现实中,许多老人明明有存款、
      原标题:读完《活着》我悟了:人老了,不受儿女待见,不是因为没存款、退休金,而是没做好这3件事
 
摄影/日升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在《活着》里的这句话,戳中多少人的心。可现实中,许多老人明明有存款、有退休金,却依然在儿女面前活得小心翼翼。

     其实啊,问题往往出在这三件容易被忽略的小事上——

      01 没守住「边界感」,把付出变成绑架

      邻居王叔退休后帮儿子带孙子,每天6点雷打不动去儿子家做饭。有次发烧没去,儿媳发朋友圈:「有些人就是装病躲清闲」。王叔看到后,愣是举着吊瓶去做了饭。

      心理学有个「贝勃定律」:单方面过度付出,反而会降低对方的幸福感。就像书里的福贵,对家珍掏心掏肺,可家珍临终前却说:「你一辈子都在按自己想法对别人好。」

      老周家的做法就挺聪明。他给女儿带孩子前先约法三章:

      • 周末是你们的亲子时间

      • 教育问题你们做主

      • 我每月要留5天和老哥们旅行

      结果呢?女儿反而经常主动问他:「爸,这周要不要带小宝去看你?」

      02 没经营「情绪价值」,把关心变成压力

      李婶每次和女儿视频都三句话不离:「你王阿姨女儿又生二胎了」「你表弟年薪百万了」。后来女儿直接设置了「消息免打扰」。

      《被讨厌的勇气》里说: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但咱们老人啊,常常把天聊成「人际关系事故现场」。

      看看张教授的「聊天清单」:

      ✅ 女儿吐槽工作,他说:「需要老爸当军师还是树洞?」

      ✅ 儿子创业失败,他发红包备注:「天使投资,亏了不用还」

      ✅ 家族群里只发养生知识和搞笑视频

      用他的话说:「儿女三十岁后,父母就该从『指挥官』变成『气氛组』。」

      03 没建立「精神独立」,把依赖变成负担

      书里有个细节:家珍病重时,福贵突然发现「原来没有我,她也能活」。现实中太多老人恰恰相反——

      • 每天等儿女电话才能入睡

      • 朋友圈仅对子女可见

      • 医院配药都要子女请假陪同

      作家毕淑敏说过:「父母要把晚年过成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见过最酷的刘奶奶:

      72岁学油画,作品被美术馆收藏

      78岁考老年大学,和00后当同学

      抖音粉丝3万,直播从不叫子女刷礼物

      她总说:「我这把年纪了,讨好别人不如取悦自己。」

      笔落至此

      《活着》最震撼我的,是福贵最后牵着老牛唱山歌的画面。没有存款、没有亲人,但他活成了自己的靠山。

      晚年最好的状态莫过于:

      🌱 能帮忙但不越界

      🌱 能依赖但也独立

      🌱 能付出更懂自爱

      就像余华说的:「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而是来自忍受。」而幸福的晚年,往往来自这三件小事的成全。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