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天地更加广阔

时间:2020-08-26来源:张 韧 作者:张 韧 点击:
夏荷 摄影/日升 赵大砥约稿 文/张 韧 1955年毛泽东主席为郏县的材料作那篇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的批语时,我在上小学。对于农村,我是通过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三里湾》有些印象。这一年,上海一大批青年勇敢报名去江西垦荒建设共青城,产生广泛影响。1
 
 
编者按:

 
      张韧,上海老知青,一九六二年华师大二附中毕业、考取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后放弃上大学,与母亲一起,响应党的号召,到安徽省肥西县下乡落户,务农八年,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在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发改委、上海文新报业集团等领导岗位上工作。1964年曾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此文是为纪念毛泽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按语发表65周年所作。作者以生动的事例、鲜明的语言论述了文化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知青在其中的大有作为,值得一读。

 
      1955年毛泽东主席为郏县的材料作那篇“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的批语时,我在上小学。对于农村,我是通过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三里湾》有些印象。这一年,上海一大批青年勇敢报名去江西垦荒建设共青城,产生广泛影响。1962年我也自愿去安徽肥西县务农了。知识青年在农村可做的事很多,就说文化的事吧。
 
      下乡落户才知道,农村吃饱肚子以后,就是文化饥渴呀!我这个大城市来的高中毕业生是凤毛麟角,每天收工后或者下雨天,就被乡亲尤其是孩子们围着,要听故事,听“上海的事”。回乡知青把我看作他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我家的书和过期的报纸都吸引着他们,这儿成了年轻人聚集的地方。为了满足乡亲的需求也为了追求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不通电、没公路、没广播的岁月,在没有公家一分钱的经费,更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我们自愿组成学习组,风雨无阻读书学习谈论天下大事。组成演出队,自拉自唱,大家硬是通过额外的劳动挣钱,去买材料、买道具、买汽灯------冬闲时扎花船花灯,编唱词,排节目,还排出了全本庐剧《沙家浜》,沿着泥泞小路,到各村免费演出大受欢迎,甚至外乡也来“请戏”。每到一处,几百以至上千男女老少早早就等着,情绪热烈,我们演出完了,人们还不想走,有的把自家的煤油、蜡烛硬塞给演出队。那时,好多生产队在秋后没钱可分,农民用煤油用盐要靠鸡蛋换,可见他们为了喜爱的“看戏”是多么舍得!文化就有那么大的魅力和动员力!而我们这个青年团队,也体会到在农村的文化天地,确实可以有所作为,其中的不少人施展才干,遇到了发展机会,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改变了生活道路,为此他们很感激这段经历。
 
      半个多世纪过去,农村物质不再匮乏,文化生活还大有作为吗?
 
      有人说,农村只剩老头老太了,搞啥?其实,他们的心并不老。当年扮演阿庆嫂的淑德年过花甲,乡里刚辟建好文化广场,她就挑头组织广场舞,每天黄昏,奶奶大妈姑嫂姐妹们不请自来,翩翩起舞。2016年我回去,在现场看到了她们的自信与潇洒。我的好友唐昭华80岁了,没多少文化,但他把堂屋的两面墙全空出来给上小学的外孙,一面贴满英文单词,一面贴世界和中国地图,又给小男孩一间单独的卧室,这位外公还会说“学习环境”问题。
 
      还有提高版的呢,当年的伙伴回乡知青解正文,75岁,现在每星期到35公里以外的县城老年大学上课,一门摄影,一门电脑。他从微信告诉我:“太方便了,在家门口上班车,65岁以上免票,45分钟就到。”“乡里也办老年大学了,有60多个学员,主要学跳舞唱歌和讲历史。”他发给我看老师教舞的视频。正文对现在的文化生活很满意,他参加的摄影班组织大家到皖南和淮北旅游采风,每次食宿行全包只收100元,老年大学贴钱哦。“解正文们”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不输于年轻人。
 
      更有老来发力的,方寿本,72岁,曾是我们青年演出队的骨干,现在是肥西县非遗文化的传人,他挖掘抢救了本地已经失传的“柿树大鼓”,还带了三个弟子,前几天欢天喜地发来视频,师徒四人同台,女弟子敲大鼓伴唱词,寿本手拉胡琴脚踩铜锣演得欢,他的腿上绑着小锤,用长衫罩住,一蹬一蹬锤锣,很有节奏。昨天他又悲痛欲绝发来信息:老姐姐,我好郁闷呀!原来他参加汇演选拔时,有的评委看不懂非遗,说什么拉胡琴的抖腿不雅,扣分了。真是哭笑不得!幸亏县文化馆看得懂,又把他们选拔上去了。
 
      农村真的只有老人了?不,新的生力军来了,除了有学历的村官还有扶贫干部、支农技术员和医生、支教老师和志愿者------不管他们是否常驻,他们在带来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强烈期望保持和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
 
      特别宝贵的是那些“回到村里的年轻人”,我在刚摘了贫困帽子的金寨县,认识一群从上海、武汉、合肥回到家乡的精兵强将,他们在大城市闯荡历练一二十年,创业有成,如今人到中年,带着资金、经验、客户和全新的眼光回来再创业,仅一个果子园乡,就回来200多个能人。他们最喜欢的是家乡给予他们再创业的好政策,他们最渴望的是继续享有在大城市能获取的科技和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新理念、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良好境界。朋友小阎是一位女将,从上海回家乡以后,两三年里承包了万亩山林荒地,栽树植草种中药材。她跑到河南湖北合肥上海求教专家学者,希望解决她的许许多多关于种植、储存、加工、销售的问题,求知若渴。
 
      这些生力军强劲的需求,就是科技文化艺术在农村发展的最广阔天地,而这些回乡创业者生龙活虎的实践,又给了文化创作的汹涌源泉。就像上海知青徐桔桔和北京知青贾爱春,应第二故乡召唤,年届半百重返东北逊克县山河村,团结乡亲,实现了生产经营体制改革,改变山河面貌,一举脱贫,在取得物质大丰收的同时,还组织起一支出色的山河村文化演出团队,跨省市巡演,传播他们精神风貌的同时又大大开阔了农民演员的眼界。上海演员剧团由此获得灵感,根据徐桔桔的事迹创作一台话剧,我去看了演出,朴质感人。事情就是这样,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在赵大砥约写这篇稿子时,我在第二故乡又多了一个朋友,我们柿树乡文化站的高站长,曾在本乡上过学,做文化工作快30年啦。这几年柿树乡的文化建设风生水起,创立了一年一度以本乡美食为名的“蒿子粑粑文化节”,在省内都有名气;建起了敞亮美观,文静大气的“书吧”和“乡村博物馆”;到各村推广群众文化活动;致力于历史保护建筑“唐五房圩子”即清朝抗日名将唐定奎故居的保护与开发;极力保存和发扬当地的非遗文化项目------他说,要做的事太多太多。关于当下的农村文化,他发给我几段话:
 
      “从温饱到小康,在农村已逐步实现,现在真正农民缺乏的还是精神文化生活,每年政府都会安排送戏下乡等等活动,尽量满足群众需求。”
 
      “农村现在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小了,比如早晚散步,锻炼身体,打篮球及跳广场舞,现在农村也普遍了,乡村文化广场每晚都有很多人前来参加活动,总之是农民群众思想开放了,精神面貌变了。”“当然,还有不少人只会甩扑克打麻将。”
 
      “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后,热爱文艺的人才越来越广泛。十年前是我主动到文艺人才的家里去请教,现在是他们主动找我,要创作家乡的文化作品。”
 
      他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散居的农户正在聚集之中,从幼儿园到养老院,从农场、工厂到商场、娱乐场、体育场------不怕没人气,必须考虑如何满足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的文化需求,他正在组织不少力量搜集拆迁户的农村老物件和旧农具,准备办个“民俗展示馆”,记忆历史,留住乡愁。
 
      为此我特别高兴也非常赞成!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后,一个中国农村发展的新高潮必将到来,一个提高全民素质的新阶段必将展开。为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宏伟而美好的目标,千千万万人在奋力拼搏,也会因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65年后的今天,毛泽东主席的那句名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再次显示了真理的力量。

 
       文/张 韧
 
 2020年8月25日
 
作者张韧简介:
     
      张韧,女,1943年生于上海。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
 
      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二附中,放弃上海戏剧学院就学,自愿赴安徽肥西县袁店(今柿树乡)下乡落户。务农八年,曾被授予“安徽省青年标兵”称号,系省人民代表、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领袖的接见。
 
      1970年任安徽日报记者编辑。此后在团省委、当涂县委、省经济信息中心等单位担任负责工作。系安徽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1993年回沪定居。曾任新民晚报党委副书记、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纪委书记。系上海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全国第九次妇代会代表。现为上海报业集团退休干部。

 
附:赵大砥点评:
 
      张韧纪念毛主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批示发表65周年的文章写得极好,满满的原创。可以上报纸。现在的网文里,似乎空壳农村里只剩下孤苦伶仃的老人,一副衰败景象。其实这一代老人当年许多是回乡知青,曾经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现在他们是活跃的中国大妈大伯,传承红色基因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
 
      毛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这后面半句话常常被人们省略。张韧的文章给大家提个醒,老人们也是建设新时代新农村的生力军啊!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