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区 >

社区养老的“多重宇宙”

时间:2023-11-14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彭德倩 点击:
截屏图片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高效有序的公共服务供给一直是城市治理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面向大规模老龄居民生活新需求的新型养老公共服务不断凸显其重要性。 记者 彭德倩 上海市卫健委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12月31日为止,全上
截屏图片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高效有序的公共服务供给一直是城市治理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面向大规模老龄居民生活新需求的新型养老公共服务不断凸显其重要性。

      记者 彭德倩

      上海市卫健委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12月31日为止,全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8%。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给医疗保障、健康服务、慢病康复、失能照护、经济保障等都带来挑战,也向城市公共管理提出新问题。

      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更灵活、更切合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服务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医养护一体化、满足老年人差异化物质与精神需求等优势。20世纪50年代,这一概念在英国首次被提出,现已在各国生根开花。总体而言,它是由社区及相关组织提供的一种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核心、预防为导向的养老服务模式,是集个人、社区、社会力量和资源于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

      当前,社区养老的发展在世界各地的各种环境中不断演变,产生了不同的解释重点和发展模式。

      让我们将视野拓展到全球,细读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在这一领域的历史脉络与探索创新,领略社区养老模式的“多重宇宙”、无限可能。

      社区为老人引入“再就业场景”

      日本内阁府发布的《少子化社会对策白皮书》数据显示,预计到2065年,日本75岁及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将达到25.5%。

      日本社区养老体系的发展历经40余年,探索的是一条适合日本国情的就地医养融合发展的道路——从最初只注重物质空间的“全面重建”时期,逐渐嵌入福利设施和卫生中心,进行无障碍的更新和综合环境的整治,发展到如今实现就地养老的“网络重构”时期,形成了以住宅为中心向四周功能辐射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

      如今,日本以构建地域综合照护体系为方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社区中形成护理、医疗、保健、援助、居住五要素齐备的养老“托底”,一方面缓解了快速老龄化导致的财政支出压力,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多老年人能在家中有尊严地养老。

      2019年日本Good Design Award大奖颁给了东京江古田之杜社区案例,它以关注老龄者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参与为前提,对空间布局、服务动线等完成整体适老化设计,其中多处细节可以看到日本对“社区养老”的引导性。

      江古田之杜社区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东京的中心地段——新宿中心圈5公里内,紧邻60000平方米的江古田森林公园,周边15分钟的步行圈内有两所医院、两家诊所和两家便利商店,充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在道路的规划上,设置了步行优先和便于轮椅出行的无障碍通道,以环形路将住宅、服务设施和绿地串联起来,为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出行路线。

      从布局来看,江古田之杜社区居家养老设计鼓励老年人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价值,推行积极养老理念,主要通过无障碍设施的更新和“再就业场景”的引入践行理念。

      一方面,社区针对廊道扶手、电梯和楼梯等公共节点进行无障碍改造,加宽通道,在楼梯口和出入口处采用饱和度高的色彩强化视觉。室内提供可组装、可便捷移动的家具,增设起立或上下台阶使用的扶手装置。排查宅内存在的安全隐患,降低老人跌倒等安全事故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再就业场景”的引入。社区关注老年人的爱好以及健康状况,利用闲置场地和资源,在住宅周边提供一定的蔬菜瓜果种植区域,并为老人设置流动摊位用以售卖。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满足情感需求。

      社区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不断增多,养老的需求随之扩大,涵盖了越来越多的服务种类。结合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医疗和养老的共同需求,社区在户外空间、医院、服务型住宅和养老中心4个场景的共同协作下,从室外到室内,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都为老人规划了舒适宜人的养老居住环境。

      伴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社会关系的破损,有的老人会产生寂寞、空虚、失落等消极情感。为了避免老年人孤独,社区通过餐饮空间、多类型空间、自主性空间以及老幼空间的设计吸引居民的参与,进而促进老人与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互动交往。

      促进非血缘关系的邻里代际互助

      在德国,多代互助养老社区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已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地产公司与居民的多方协作平台。这一模式重点面向子女赡养缺位的老年人群体,将非血缘关系的代际互助养老活动作为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以邻里社区为平台,通过配备公共活动空间、组织社区活动等手段,借助社会组织力量解决这部分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问题。

      德国的多代互助养老模式历史悠久,根据发展规模、建设主体等方面的差异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

      最初的多代互助养老社区发端于19世纪,由单身女性组织召集不同年龄的女性群体共同居住,建立了第一个独立运作的多代社区。居民基于自身道德约束维持社区的日常运作。起步阶段,多代社区的建设并非特意针对社会老龄化问题,更多是特定人群的自发性聚居。

      进入20世纪后,德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过20%,多个面向老龄化问题的多代互助养老社区依次出现,多代合居实践进一步发展。在该阶段,德国多代互助养老社区仍以私人投资为主。

      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10年间平均增长率高达15.7%,增速提升。政府大力推动多代互助养老社区项目发展,希望在有效减轻国家财政养老负担的同时,解决居民单代居住比例高、代际交流衰退等社会衍生问题。

      据统计,目前多代互助养老模式在德国的老年公寓、集体住宅等合作居住的养老形式中占比达29%,根据其组织模式、社会关系等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公益志愿活动为核心的志愿型多代互助养老社区和以社区共同营造为主线的住宅型多代互助养老社区。

      志愿型多代互助养老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社区改造等途径将家庭教育中心、老年人看护机构等传统社区服务设施改造为低门槛的社会服务机构,如聚会室、母亲中心等,从而引入多代互动要素吸引市民群体。在形成较为稳定的市民参与群体后,针对不同类别的人群分别开展多代午餐、互助小组及主题课程等不同形式的日常活动。社会组织引导各年龄段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养老、亲子、教育等公共服务。在志愿型多代互助养老社区中,老年人既可能是志愿者,也可能是被帮助者。

      住宅型多代互助养老社区通过规划建设的共同参与过程,强化居民的社区责任感与归属感,形成紧密联系的社区纽带,促进代际交流互动。在社区建成后,居民组成自治委员会进行社区自治,开展各类社区活动。一般而言,老年人在居民自治委员会中承担了主要责任,在此过程中积极实现自身价值。

      拒绝“病弱”标签 关注活力长者需求

      自1950年起,美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并引起普遍重视,各种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开始不断涌现,慢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养老服务型产业。

      20世纪60年代,一种名为“活力长者退休社区(Active Adult Retirement Community,缩写为AARC)”的新模式在美国异军突起——拒绝传统养老服务中隐性包含的“病弱”标签,关注并满足健康有活力的长者需求。

      AARC指以满足健康活跃老人的养老需求为目标而建设的商业住宅项目;其住宅只出售给5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不得成为永久居民;社区内提供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池、休闲会所等大量运动和娱乐设施,以会员制度向业主提供服务。自1960年亚利桑那州的太阳城首次以“活跃成年人(Active Adult)”的概念来营销退休人士社区以来,AARC的开发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美国老年人住房市场上长期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AARC的迅速发展不仅源自老年人群体的多元需求,其“东风”也是美国社会大力倡导的“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老年人健康养老”的新概念。

      AARC的主要特点是以“身体活动”“运动休闲”为主题,依据老年人体质健康状况,提供舒适、多样性的身心活动场所,以满足不同健康情况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需求,帮助老年人形成积极健康的运动习惯,不仅防未病,也使其得到身体与精神上的全方位养护。

      此外,社区通过引入高科技信息化产品,使健身场所内的所有运动器材实现智能化,将老年人的个人健康信息收集、储存到用户智能钥匙,并在其参加体育锻炼时进行识别,科学把控老年人身体锻炼的安全范围,提高了老年人通过体育活动实现健康养老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