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歌里唱的,是阿姨爷叔的人生

时间:2023-09-27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桐 点击:
每逢周六周日下午,十几支由退休老人自发组成的合唱团在鲁迅公园引吭高歌 欢歌笑语合唱团正在合唱。 本报记者 董天晔 摄 编者按 上海是一座爱乐之城,仅合唱团就有一万多支,社区内外、线上线下,都回荡着歌声。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在这座人民城市找到
每逢周六周日下午,十几支由退休老人自发组成的合唱团在鲁迅公园引吭高歌

欢歌笑语合唱团正在合唱。 本报记者 董天晔 摄

      编者按 上海是一座爱乐之城,仅合唱团就有一万多支,社区内外、线上线下,都回荡着歌声。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在这座“人民城市”找到歌唱的理由、歌唱的空间。不同的歌声彼此交织,汇成一曲“上海之歌”。“上海之歌”系列报道今起推出,带你通过歌声重新认识这座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看人们如何共享音乐之美、城市之美、生活之美。

      记者 吴桐

      每逢周六周日下午,鲁迅公园就变成上海退休老人的合唱乐园。十几支自发组成的合唱团,小的几十人,大的数百人,占据公园四隅“风水宝地”,各显神通。

      从四川北路一进园,就撞见规模最大的“鲁迅公园86乐队合唱团”,由大提琴、键盘、吉他、二胡、笛子组成的乐队奏出《我爱你中国》的旋律。“86”上海话谐音“不老”,第一排的爷叔们最“抢戏”,卷着袖子,扇着扇子,声情并茂。

      不远处的鲁迅纪念亭里,是刚过完20周年庆的“鲁迅纪念亭歌队”。三四十位队员围坐,莫文蔚的《这世界那么多人》、张小斐的《萱草花》,阿姨爷叔们唱起来,毫不违和。

      过小桥,“欢歌笑语合唱团”围成方阵,唱起《骏马奔驰保边疆》。一丝不苟的爷叔们穿着腔调十足的西裤和皮鞋,阿姨们则是各色旗袍,点缀珍珠耳环和入时的草帽。

      鲁迅公园的歌声里,是老年人对逝去青春的追忆,对集体归属感的找寻,对晚年生活的热忱。他们正为自己创造新的舞台。

      有歌唱,就没烦恼

      周日,老徐吃好午饭,骑上自行车出门,三刻钟后抵达鲁迅公园。老徐名叫徐利勇,穿着灰色西裤和Polo衫,一双棕色皮鞋擦得锃亮。成为“欢歌笑语合唱团”指挥,靠的是老徐过硬的业务。三本厚厚的歌谱,他倒背如流,随便讲一个页码,歌名脱口而出。他指挥起来手舞足蹈,喜气洋洋,连眉毛也在跳舞。“一唱歌,所有不开心的琐事就全忘记了。你看我们,都是笑着唱的。每个礼拜六礼拜天下午唱歌,我从礼拜四就感到开心了。”

      跟老徐隔空PK的,是“鲁迅公园86乐队合唱团”指挥小韩——今年50岁的韩金红。她一头卷发,白色阔腿裤,深蓝开衫。虽没学过指挥,但驾驭几百人的庞大合唱团,韩金红游刃有余。才成立两年,“鲁迅公园86乐队合唱团”就从三四人的小乐队发展成一支有数百位成员的合唱团。这里“零门槛”,只要愿意来,就能唱。人最多的时候,韩金红指挥过800人大合唱。

      歌声是“真的声音”

      上海每一座大公园里几乎都有老年合唱团,为何鲁迅公园成了“顶流”?

      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始建于1896年。上海近代文体活动的起源,和这座公园息息相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虹口公园老年合唱团掀起一阵高潮,离不开“公园大家唱”的发起人王金生。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聚在这里高歌。

      2013年王金生去世,歌友们聚集在鲁迅纪念馆门口的空地上,唱起他最喜欢的歌《松花江上》。那是鲁迅纪念馆首次为一位普通市民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说,市民的歌声,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中国人“真的声音”。

      融入上海的一扇窗

      汤策生在北京,长在宁夏,1982年来到上海。5年前,他偶然来到鲁迅公园,被鲁迅纪念亭里的歌声感召,就留下来了。住在杨浦的他,每周坐地铁过来唱歌。“刚来上海不习惯,这些年来越来越有归属感。这是一座海纳百川、充满活力的城市,是一座值得歌唱的城市。”老汤说。

      “欢歌笑语合唱团”的老友们,最近自驾去了呼伦贝尔,车子开到哪儿就唱到哪儿。合唱团里,不少成员是退休后才来上海带孙辈的,鲁迅公园成了他们融入上海的一扇窗。好几个人卖掉了老家的房子,贴上些积蓄在上海买房,准备在此安享晚年。

      国庆节就要到了,鲁迅公园各大合唱团都在准备新节目。“鲁迅公园86乐队合唱团”除了大合唱,还在排练独唱和小组唱,但歌还是那些老歌。韩金红说:“这些歌是刻在骨子里的旋律,闭着眼睛都能唱。歌里唱的,就是我们的人生。”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