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书画 >

我是扎根山区60年的老“茶棵”

时间:2023-06-05来源:《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 作者:陆全根 点击:
作者陆全根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作者陆全根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我在助农脱贫路上已走了65年,这一刻,我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我叫陆全根,今年85岁,上海市成都中学高中毕业。

      1957年12月29日我与上海市1200余名青年学生,响应党和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怀壮志豪情首批赴皖南革命老区黟县柯村乡插队落户,到现在已有65年了。

      初到皖南山村,我与农民一起参加生产队的冬修水利,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刚从学校来到农村,从来没有做过农活,挑了一天担子之后感到特别累,一度想回上海,放弃在农村吃苦锻炼,但内心那股不服输的劲激励着我,要学会适应和坚持,而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1973年4月23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党组织后,我担任了湖田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挑起了带领群众改变柯村贫穷落后面貌的重担。党支部安排我去谢家坞建立湖田大队茶林专业队,让我担任队长。我带领十名由各生队抽上的村民在谢家坞荒山草地上建场,搭草棚,打土墙,边建房边整地,造丰产林和新式茶园,经过三年的苦干奋战,建成林场住宅200平方米,造丰产林千余亩,开辟新式茶园30余亩,这是我脱贫攻坚万里行的启程阶段,用时三年。

      1975年7月,湖田村杨家湾队叶家田山场的50余亩老式幼龄茶园突发山火被烧毁。公社党委书记茶叶技师徐开书记对我说,这老式茶园虽然烧毁了,但就此要把老式茶园改造成新式茶园。他鼓励支持我搞老式茶园改造工作。我便积极发动群众,把被烧毁的五十余亩老式茶园改造成发展新式茶园的基地,整地深挖,再按“深挖1.5尺浅种四寸”的新方式播下了种子,开辟新式茶园。同时在全山场开始老式茶园的改造试点工作。经过一冬开发种植新茶园,完成了新式等高梯田茶园二百余亩。第二年开始便在全公社开展改造老茶园种植新式茶园,并在湖田村腾家湾召开现场会,宣传、现场示范种植新式茶园。经过三年的示范宣传发动,全公社完成老式茶园改造种植新式茶园三千余亩,改变了全公社茶园生产模式,成立了种植新式茶园的茶林专业队。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群众收入。

      1976年8月,公社党委决定调我去杨田山创建柯村公社茶林场。杨田山地处千米高的一座荒山,山上无人、无电、无路,满山茅草,全场范围只有四千余亩荒山和近五十余苗抛荒凉水田以及一幢即将倒塌的破旧土墙屋。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下,我在公社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发动了全公社三千余人,采取了大会战突击的形式,对荒山进行大规模的开沟整治。经过三天奋战,整地1000余亩,又从全公社抽调劳力60人(其中党员8人,团员20人,妇女10人),成立了杨田山茶林场,林场设党支部,团支部,妇联,民兵武装排,茶农、林业作业组。林场成立后,首先发动职工自力更生烧砖瓦,种菜,养牛,开发速生密植茶园和等高梯田新式茶园。经过3年的奋战,完成建造砖瓦房屋300平方平米、荒山造林四千余亩,种植新式茶园100余亩,改造冷水田50余亩,发展新党员三名。 到1979年,原来的荒凉无人区变了一个有规模的高山先进茶林场,被评为县优秀茶林场。这是我从1957年到1979年22年在农村改变山区生产模式,为农民增收做出的努力,是一个共产党员为山区建设、脱贫致富起到的引领作用和应有的担当,也是我作为一名上海知青改变山区贫穷面貌建设新山区走完的第一步。

      1979年11月,我担任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委员,1983年的体制改革后我担任了柯村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担任乡领导后担子更重了,要进一步对柯村的贫困进行攻坚,争取早日脱贫。

      改革开放以后柯村经济状况、群众生活都得到了改善,但发展仍然不快,主要问题是交通闭塞,用电困难,乡镇企业落后,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不快,人才缺少,信息不灵,经费不足等等困难,群众生活仍相当贫困,人均收入每年只有85元。

      1986年3月,中央确定了柯村乡为“全国重点老区贫困乡”, 在各级领导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我与同志们一起共同努力,对贫困的柯村革命老区的脱贫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在中央、省、地、县的大力支持和扶植下,确立了改变柯村革命老区贫困的宏伟目标。中央农救司雷司长亲自来柯村调研,到贫困村,贫困户现场指导,黄山市政府、黟县县政府的各部门都派干部来乡里进行脱贫攻坚。抓好扶贫脱贫致富工作,第一位工作是扶志、扶本。要有脱贫致富的决心、要“人贵有志,穷则思变”,要有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帮助群众找致富门路来激发生产力。对全乡困难户特困户给予在种殖业(发展新茶园、蚕桑、林、果木),养殖业(养牛猪兔鸡鸭等)办企业(茶厂、木材加工厂,个体运输等)的扶持。加快交通、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柯村乡处于黟县西北的深山区,离县城有一百余华里。过去只有一条“晴通雨阻”山区简易公路,并经常塌方,全乡境内8个行政村没有一条板车道。群众生活、生产物资全靠肩挑手扛,群众反映“货在山上烂,人在家里穷”。经过二年的努力,全乡已村村通山区简易公路50公里,并在1988年10月1日正式通客车到黟县,解决了山区群众生活生产的出行困难。一九八五年全乡8个行政村架通了高压电,在此同时,柯村乡五十六个生产队、自然村全部架通了低压电线路。

      1986年10月,根据工作需要县委组织部安排调我去美溪乡,任美溪乡党委书记。到新的工作单位后,我与党委、政府一班人共同努力,做好本职党建工作外,与大家一起深入到村队、企业、学校,解决了庙上石头煤场职工生产问题、大兴水利工程。做了应做的担当,也尽了自己一份应有的责任。

      1993年从乡党委书记退下来以后担任了黟县县委组织部驻美溪乡巡视员,协助乡党委抓好党建工作,协助党委管理党员工作,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更好为人民服务,使他们更好担当起自己的职责,做好一名巡视员的应尽的工作。

      1999年10月24日我正式退休,安居在当年从上海刚来皖南上山下乡时的柯村乡湖田村腾家湾村,开始“休闲”生活。

      养老退休了,但我仍不忘改变山区贫穷落后面貌、提高山区人民生活的初心使命,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上海老知青,改变柯村贫困面貌,建设山区新农村仍是我作为一名知青扎根山区农村,建设山区农村奋斗目标。我在退休生活中,仍继续奋斗前进,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根据广大村民的心愿,积极引导和帮助恢复水利工程,恢复河坝50余米、水田灌溉100余亩,解决了村里的灌溉之困。

      我是腾家湾村唯一的一名党员,我带领大家自力更生进行修筑道路,发动村民自筹地基地、生产资料地集资三万余元,向上级有关部门请求支援解决了4万余元,对村内各户门口进行筑磅筑路,加固扩建近300余米长的农用道路护磅,修建连通了从腾家湾自然村到柯村乡近800余米的公路和二米宽的农村简易板车道。在县交通局和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给村道路立了项目并投资17万元,拓宽了三米五的水泥硬化乡村公路近一公里,接上了外围乡村公路。

      道路通了,要想脱贫致富,还要改变生产模式,我便带领农户更新茶机设备,提高茶叶生产效率。群众生活水平由原来的人均收入50余元提升到2000余元,使自然村的脱贫攻坚初见成效,让群众得到了极大的获得感、幸福感。我还拿出了菜园地一亩半兑换,帮助五保户、贫困户进行重点帮扶建宅,使他们安全幸福度过晚年。

      柯村老区经过坚持不懈地脱贫攻坚,基本告别了贫困面貌,建成了小康社会。

      每当我回忆起这段在农村艰苦奋斗的知青经历,总是心潮澎湃。六十余年的风雨经历,无数艰难困苦的考验,我早已与山区农民融为一体,我感到这六十余年的经历无比珍贵。

      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的奋斗目标。这份初心和使命,早在1957年扎根皖南山区就萌生发芽,并从此笃定不移。我从上个世纪的19岁开始到如今21世纪,历经60余年一万五千余天的脱贫攻坚中,日日夜夜、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想的是改变山区贫困面貌,干的是早日脱贫致富。从上海到皖南山区,始终未改本色、不移其志,实现了我“上山下乡建设山区呈本色,为国争光为民造福献忠心”的诺言。

      我的家族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我的祖父是名老红军,在战争中被反动派杀害,我岳父也是一名红军干部,他不怕牺牲,为红军保存了30余年“中国工农红军江边特区司令部”大印一枚。受先辈们的影响,我从学生时代就听党的话,跟党走。我是一名49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新时代还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意义,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要以奋进新征程,建设新时代的动力,踏实践行,以自己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文根据朱贻琯供稿整理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