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著书 >

景仰与惋惜——纪念胡毓仁同志

时间:2023-07-11来源: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方 良 点击:
从第一批上海知青到达逊克插队,至今已有53年了。当下,这一批知青健在的,都成70后了。越到晚年越是不能淡忘过去,知青岁月便是一个共约话题;其间,缅怀谢世的青春同伴,不可或缺。 原干岔子公社兴隆大队上海知青胡毓仁,就是一位令我们景仰的、也是令我们
从第一批上海知青到达逊克插队,至今已有53年了。当下,这一批知青健在的,都成“70”后了。越到晚年越是不能淡忘过去,知青岁月便是一个共约话题;其间,缅怀谢世的青春同伴,不可或缺。 
原干岔子公社兴隆大队上海知青胡毓仁,就是一位令我们景仰的、也是令我们倍感惋惜的青春同伴。
一、映雪之夜灯照明 
1969年春节来得晚,2月17日是大年初一,正在上海市卢湾、杨浦与闸北区各中学开展的到北疆插队的动员已持续多日,还不肯稍息。到初五那天(2月21日),区乡办就把“插队通知书”发给了报名赴逊克插队的知青。隔一天,这批知青就陆续迁出上海户口,成为逊克县农村居民。正当这批队伍还在聚集、准备行程之时,发生了中苏两国之间的边疆冲突——“珍宝岛事件”,兵戎相见,震惊世界。有一批拿到“通知书”的知青按捺不住躁动的情绪,集体上访市府,要求尽快出发,“奔向前线,保卫国家”。 
3月17日,第一批赴逊克插队的上海知青离沪出发了。四天后,这支800多人的队伍到达了逊克,分别被安置在沿黑龙江的干岔子、边疆、车陆等公社。大队伍又分作一个个小分队,各自到位了。其中,被安置在干岔子公社兴隆大队的小分队很不简单,仅从人数论,有71人,差不多有三支小分队的量;再从人员结构论,其中来自卢湾区向明中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有39人(含14名67届与68届高中生、24名“老三届”初中生),具有较高的的熟悉度与凝聚性。这个知青群体下乡伊始,就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成为县、社干部群众的关注焦点。一个优秀的知青团队,少不了胡毓仁那样的杰出个体。 
胡毓仁出身在上海一个富庶人家,在家为兄长,从小勤奋好学,在小学各年级一直任班长,是弟弟妹妹的好榜样;1964年考进向明中学后,成绩一直在班内名列前茅。“文革”初期,胡家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逆境中,他用心带好妹妹与弟弟,也不废时日,看书学习。在学校动员上山下乡时,他报名到边疆去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下乡后,因为“出身问题”,他被视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那一类人。但他不气馁,参加集体活动不消极、参加生产劳动,使出全身气力。他个头不矮,有1米75,体形瘦弱,被同伴戏称“萝卜”。但干起活来,这个“萝卜”顶上一个硬汉子。秋季打粮入库,他扛起200来斤装满黄豆的麻袋,跑得快、跑得勤,一点不含糊。大队干部与社员群众心中有数,对这位能吃苦、肯干活的的知青,不但不歧视,还给予关怀,给他安排一个做米面加工的岗位,在当时算是很不错的农活;转而安排他当出纳员,那是更重要的岗位。 
胡毓仁下乡的第二年,他妹妹胡毓敏也来到了兴隆大队。妹妹是南昌中学69届初中毕业生,乍到农村,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她对哥哥说:“夜里不敢出门,到处黑咕隆咚的。”哥哥说:“会改变的。”在大队干部与社员群众的支持下,胡毓仁出面张罗村里自行发电照明的事。事成之后,他在队里一直当了八年电工。从一开始铺设照明灯线路与安装,到以后设计安装的动力电能,他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群众的赞扬。作为一名电工,他必须维护与检修全村的通电线路,偶尔要在雨雪天冒着生命危险维修损坏的线路。他还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台发电机,作为备用;因外接电路时常断电,有了备用发电机,兴隆村的映雪之夜总有一盏盏灯亮着。
胡毓仁为人低调,在兴隆知青集体中似乎并不显眼。他向大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达加入党组织的意愿。虽然未获批准,对于他来说,照样积极工作、助人为乐。他关心村里的小学,在工余时间自制简易的幻灯机,绘制幻灯片,放给村小学生看,并因此向年幼的小学生讲解科普知识。他品质高尚,助人为乐。在1975年夏,担任干岔子公社红卫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上海知青战敏,找到了“当时已经很出名”的胡毓仁,请他帮助该大队解决照明问题。战敏有一段这样的回忆:
 自从我插队以来,村里一直靠煤油或废柴油点灯照明的。那时不管是知青还是当地老乡,清早起来,两个鼻孔都被油烟熏得黑呼呼的。我在1975年夏天找到了胡毓仁。他在电工电器等方面很有水平,县里有些电工师傅还来找他请教。我向他讨教村里通电的事。他给我出主意,提出自办发电的路径以及必备设备。回村后,我向班子成员汇报了家家有电灯的想法,得到班子一致赞成。我又请他来村里帮助设计通电线路。他走了一圈,画出草图,又开出了电线、电杆、电容、直流电机、瓷瓶、铁钩等物质置办清单,并注明哪些配件要到上海采购的,哪些可以在县里购置。之后通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我们备齐了所需器材,开始架线与人员培训。到1977年春节前,我又一次请他来村里复核器材、检查线路安装,进行发电试运转。这一天,全村男男女女老少都聚到拖拉机库周围,当他推动闸刀,瞬间点亮全村电灯的那一刻,欢呼声震耳欲聋。
胡毓仁在兴隆村,过了一年又一年。他与同队上海女知青张兴河相识相爱,精神上各自有了一份慰藉,还有了一份鼓励与督促。胡毓仁坚持不断地汲取文化知识,包括自学第二门外语(日语)。到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他开始突击高中阶段的课程,进展顺利。12月,他参加了高考,以高分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 
这一次高考,胡毓仁是与妹妹胡毓敏同时进入考场,然后又是与妹妹一起被上海的大学所录取,兄妹俩人的高考成绩在全县传为佳话。(胡毓敏是兴隆政治夜校的文化教员,也曾参加干岔子公社农建营,建设拦水大坝。参加高考,被上海科技大学录取)。
 从1969年3月,离沪赴逊克插队,到1978年年初离开逊克,回上海读书深造,胡毓仁插队在兴隆村有9年。这9年,胡毓仁不仅仅是熟悉了与上海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也不仅仅是身临其境地领悟到生存的艰辛与痛楚;还懂得了用知识服务社会的真谛。 
二、风雨过后是彩虹 
1978年,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摆脱极左思潮束缚的全国知识界一片欢欣鼓舞,意气风发地攀登科学高峰。在上海交通大学更是人心振奋,面貌崭新。新科大学生(77级)则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与劲头扑向知识的海洋。胡毓仁在那里就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船制专业,对他来说,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他在同窗中感受得到互帮互助的温暖,也感受得到学业的激烈竞争。但他好奇求学的秉性加上北大荒养成的坚韧意志,极其有助于他在学业上的不断进取。本科四年,他连续多次获得校级三好学生的称号,还获得过一次市级优秀大学生的称号。他的一位任课老师有一段回忆:“我与胡毓仁认识于1980年。那时我教他们班级的‘船舶结构力学’课。胡毓仁学习成绩优良,他的作业和试卷准确、清晰,可作为范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本科毕业时,他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的荣誉。 
1982年年初,胡毓仁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他被列入上海交通大学首批公派留学人员名单中;尔后,他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的推荐,公派留学。他于1982年9月赴美国密西根大学造船系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他在密西根大学表现出色,学习非常刻苦,不分昼夜,专心致志。连假期也泡在图书馆或实验室里。他的导师沃鲁斯教授十分欣赏这位中国弟子,带领他搞科研,使他跨过国际尖端实验室的门槛,获得使用先进实验设备的机会。勤奋配以天资,他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在1983年12月提前获得了工科硕士学位,18门功课成绩为“A+”,4门功课为“A”(因不设“A+”,仍属于最高评分)。学业已成,他有了新的人生选择机会。密西根大学造船系主任帕森斯教授与导师沃鲁斯教授都深情地挽留他留校继续深造与工作,但他选择回国。在他离开密西根大学之际,帕森斯与沃鲁斯还向他表示:“密西根大学随时欢迎你回来”。 
1984年2月,他回到了祖国,回到了上海交大,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任教。他是一位称职且敬业的教师,他的授课得到学生的热捧,两次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一等奖,是该系当之无愧的青年骨干教师。他还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他所钻研的结构力学本是传统的科研项目,但是他引入图论与模糊数学的理论,开拓视野,多维度并进,提升该科研项目的层次,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与好评,在1985年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论文成果奖。1988年,他申报晋升副教授,他拿出优异的教学业绩和20余篇科研论文的成果,得到交通大学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的专家全票通过,被破格评定为副教授。在1990年,他获得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他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是与他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分不开的。从插队期间到本科读书期间,他一直追求加入党组织,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他的人生轨迹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与爱岗敬业、热爱生活并行的印记。留学归来,他更加坚定既有的政治信仰。在1984年12月28日,他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党旗下,他宣誓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别人眼里,他是新时代的“骄子”,又是科技界的新星。但他还是那样的谦和大气,如同他在北大荒的雪野上走过,过后无声且无痕那样。 
三、闪烁星光永不熄 
1989年年初,胡毓仁正在满怀信心地规划新一年的工作;用自己的学识才华服务祖国,是他最大的心愿。他也以幸福的神情打量着温馨的小家庭,要对得住从北大荒一路同行的爱妻与视为心肝宝贝的女儿。然而,他有一个隐痛:将有一种病魔会挑战自己。近几年,他时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发热,伴有一阵一阵的关节痛以及局部皮疹。为了不耽误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他也没认真地去医院问诊治疗。阴历年关之前,他挺不住了,乘学校劳保医院——中山医院病床有空缺,他住院了。在小年夜那天,主治医生得出结论:病毒损害肾炎,并给予一份“病危通知书”。一个晴天霹雳打在他与家人身上,不得已被动接受。他在日后的一个多月里忍受着痛苦难熬的疗程。阳春三月,他获准出院了,回到家里接受维持治疗。但是,不足一月,病情再次大发作,求中山医院住院病床不可得,延迟十几天,在系领导的帮助下,入住龙华医院治疗,又得一份“病危通知书”。在那里治疗了五个月,才获准出院,居家维持治疗,平日必须服用激素药物,还必须每周三次到医院去做“血透”。病情终于稳定下来,但是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浑身虚脱,骨质疏松,全身臃肿,渐渐不能自立与行走,开始拄拐杖,后来坐轮椅。但是,他头脑很清醒,他牢牢记得自己是谁?
从北大荒走出来的那一年,他踏进交大校门,立志要为祖国科技进步作贡献。经过十年的努力,自己付出了许多,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但还不够,要与病魔抢时间,争取获得更多的成果。于是,他不顾病情的折磨,在治疗的空隙里继续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他已无法重新站上讲台了,但他在家里教授研究生《薄壁结构力学》等课程,在线上指导研究生完成答辩论文。他也无法进学校实验室做试验了,但他利用电脑,把图论与模糊数学理论引入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的研究,写出一篇篇论文,去努力突破“结构及结构系统疲劳可靠性分析”这一世界前沿性课题。1995年1月,他申报教授职称时,又拿出近六年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先后指导5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协助指导1名博士后、2名博士生、8名硕士生;合作编写一部20万字的研究生教材、参加了17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这一次,他又获得了全票通过,被评聘为教授。次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他指导培养了二十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都成为国内外造船领域的技术和管理骨干。评为博导之后,他继续珍惜时间,一待病情有所平稳,就抓紧分分秒秒教学与科研,直到生命走到尽头的那一年,躺倒在病床上,才放下工作。他倒下了,留下了极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有百余篇与两部学科著作。 
从青年时期形成人生价值观以来,他一直有明确的做人存世原则。在一份个人自我鉴定表格里,他写道:“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只要我的脑子还思维,我的手还能握笔,就要继续工作,为改革开放,为国家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他践行自己的信念,在做好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与校内师生,和睦共事,互帮互助。他在病床上很多次热心地帮助年轻同事。无论是无私地提供科研资料与实验程序,还是帮助修改论文、翻译文句,他都不辞辛劳,有求必应。他是高校里难得的同事衷心佩服、交口赞誉的好好先生。一位老教授欣赏他的学识才华,更佩服他的为人。在一次党员评议会上,老教授说:“胡毓仁同志在如此重病之下,还能为党和国家做出这么多的贡献、这么多的成绩,他那种顽强与病魔作斗争、一心一意抓紧有限的生命为人民做贡献的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今后我退休了,也要尽心尽力为人民多做贡献。” 胡毓仁教授因此被交大师生一致推举为“我最佩服的共产党员”;1994年7月受到校党委通报表扬并在交大校刊上作了专题介绍;1995年荣获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6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 
生病后,他的家人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他的老伴张兴河一直照料着他,背地里不知淌下多少心疼的泪水。每当他因服药连夜不能眠,老伴陪着他,聊一些愉快的往事。他的女儿从小懂事孝顺。一位老友说:曾多次到胡家看望他,印象很深的是,他坐在轮椅上,女儿站在他身后,听从老爸吩咐,做这做那,待客礼节,规规矩矩。他呢,即使体内疼痛,见客人来,笑迎笑送,没有一丝露怯。
他对故旧老友保持真诚的情感,不因身份地位而易,小学同学招呼多次聚会,基本不缺。与小学班主任许老师见面,犹如稚子见母,恭恭敬敬,亲亲热热,令童伴们心热激动。他会对童伴们交流下乡经历,夸奖自己的知青团队如何之好。生病后,出门不易,每次内兄张兴淮来,总会像插队时那样,为他理发,他也欣然接受。


  
胡毓仁(前排左二)与本队知青合影 
到2009年6月6日,胡毓仁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年仅58岁。交大师生的评价是:“他的一生,像流星一般;虽然短暂,却爆发出了最炙热最耀眼的光芒”。我们呢,为失去一位青春作伴的好战友而倍加痛惜。 
杰出的逊克县上海知青胡毓仁将永远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事迹也将留存在逊克知青历史回顾之中。 
附记: 
本文,方良执笔始于2022年3月17日、即胡毓仁等第一批赴逊克插队的上海知青下乡出发53周年纪念日,成稿于3月20日、即我与一批赴逊克插队下乡出发52周年纪念日。 
本文采用一部分公开资料,并采用战敏、徐将国等人提供的信息,特此一并感谢。 
本文已收入《北疆青春之歌——逊克知青风采录》一书(该书由逊克上海知青联谊会该书编委会组织编集,自印内部交流;主编阮显忠 黄仁伟)
 
参考文献: 
1.《上海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20年之奋斗篇》,陶德坤、刁承湘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49~358页《无论何时何地,他都绷着一根拼搏的弦——记上海交通大学胡毓仁教授》,执笔:周道洪、郭六妹 
2.《百年沧桑 桃李芬芳——向明人访谈录》,许建苗主编,2002年文汇出版社版,第260~262页《永不休止的生命音符——访67届校友胡毓仁》,作者:胡嘉婧 
3.《雏鹰文库 学生成长百卷读本 先锋新形象76卷身残志坚》,张亚编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76~80页《永不休止的生命音符》,作者不详 
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海交大报2009年6月22日,作者:栗蔚菁 
5.《治学为人皆楷模》,上海交大报2010年1月25日,作者:陈伯真
 
   (公众号编辑:周培兴)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