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那些年的那些事

时间:2023-10-21来源:刘健泰 作者:刘健泰 点击:
(一) 秋收 截屏图片 或许是真得老了,眼前发生的事情瞬间会忘,而那些年那些事,却一直留在了脑海,挥之不去。 触景生情,一旦映入眼帘的情景,就会升腾起对当年岁月的追忆,再现青春的澎湃。 又秋收了,庄户人一年的辛劳,又开始了收获。当年,我千里迢迢
(一) 秋收

截屏图片
 
      或许是真得老了,眼前发生的事情瞬间会忘,而那些年那些事,却一直留在了脑海,挥之不去。
      
      触景生情,一旦映入眼帘的情景,就会升腾起对当年岁月的追忆,再现青春的澎湃。
      
      又秋收了,庄户人一年的辛劳,又开始了收获。当年,我千里迢迢去了黑龙江,到了个真真切切的北大荒,一片荒原,罕无人烟,走在荒草䓒子间,野鸡四飞。一切的一切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连队建在开荒点,水电煤一概没有,住在地窨子里,用小瓶子做个煤油灯,醒来鼻腔全是油烟黑;没有清澈的水,吃用全是铁锈异味的井水。
      
      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坚守信念的我们,屯垦戍边开荒播种。待到秋收,也谈不上喜悦,似乎更累。大会战誓师会的慷慨激昂,化作了我们早起晩归的辛劳,那时哪有现在的机械化,"小镰刀万岁"的口号一直萦绕耳旁。为割大豆,为成为合格的兵团战士,双手磨泡岀血、裤子双膝磨破的辛酸,伴着粮食的颗粒归仓,竟也会感到欣然。
      
      秋收累人,但也高兴,连队杀猪,改善伙食,可以吃到红烧肉,肉包子还能送到地头。关键是还没有了斗私批修形式主义的开大会,因为赶在封冻之前,收粮抢粮成了主打曲。
       
      正值秋收,如今已成为中国人饭碗的大粮仓,金黄一片,成熟的机械化成熟的庄稼地,再也没有了当年的苦难和沧桑,为北大仓喝彩。
                        
      2023.09.24.
 
      刘健泰:动动脑子动动手,记录人生。即日起,将陆续写写《那些年那些事》,期待你的指导。
 
  (二)中秋


      今年恰逢中秋国庆两节相连,八天长假,乐了上班族,也乐了带孙辈的老人们,皆可暂短放松,悠然自得。
       
      1970年9月15日,是我迎来的第一个在屯垦戍边的黑龙江的中秋节。老军垦们对远道而来的京哈沪等知青们给予了额外的照料,分发了好不容易从外面采买的月饼,并还杀了猪,改善了伙食。
      
      那天,夜色浓重,几分凉意,月儿忽明忽暗,来不及思乡赏月,我们便兴冲冲的乘坐着拖拉机,到附近的连队观看电影《红灯记》。各连队的荒友们都站在拖拉机上,随着剧情的进展,欢呼跳跃。尽管已经看过数次,却也兴趣盎然。从晚上11:00开映,一直到第二天的子夜1:00结束。没有人感觉疲劳,伴着星星点点,一路喧闹神侃,可见年青啊。
      
      如今的中秋,似乎没有了当年的味道。物资丰盈了,而口味淡去了。53年过去了,而那年的中秋,依然清晰如镜,照我灵魂,竟也如此美好。
                            
      2023.09.27.
  
(三) 国庆


      迎来了共和国74年国庆,普天同庆,享受着平安祥和。       
 
      建国21年的国庆,是在北疆渡过的第一个国庆日。已经入冬,那天一早,我们都围坐在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四周,激动的聆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天安门广场游行实况转播。那时能有这样一台收音机已经很不错了,边远地区信号极不稳定,我们屏住呼吸,洗耳恭听,生怕漏掉来自北京的声音,当天安门的欢呼声传入耳帘时,我们也会跟着一起跳跃。       
 
      那时,太讲政治了,晚上还要开“颂扬会”,这是当时的叫法,现在应该叫作”文艺演出"吧。所有人必须参加,各班组演出事前排练的节目,最后由连队宣传队表演。虽说水平不高,什么"三句半"、"对口词"、"小组唱",反正参与度暴满,也蛮热闹,特别是有个“忆苦剧",几个人夸张的折腾,让人想笑不敢笑,生怕被批成立场不稳。现在想来充其量也就是个活报剧吧,毫无艺术可言。 
     
      记得很晚了,我们的指导员还要点评,表演的好不好,主要是看政治觉悟,受到好评的沾沾自喜,受到差评的估计那晚觉肯定睡不好。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太多的曾经,又有谁会驻足多关注一眼,我们的时代结束了,已经谢幕,正在退场,我们只是在做些愉悦自我的事而已,更不会高调张扬。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那些年的那些事,至少在我们这些人心中不会隐去。                                                                                  
 
      2023.09.30.
 
(四) 喝酒


      我这个人,估计是先天能喝点酒的。       
 
      那还是到兵团后的第三年。那年的寒假,20岁的我,为了带着学生排一档文艺节目作慰问演出,春节没能回家。       
 
      怕我寂寞,被一位学生家长请到他家喝酒,在白胡子大爷的盛情之下,滴酒不沾的我,生平第一次不知不觉就喝下了七两65度的“北大荒”白酒,在众人的交口赞许下,我晕晕乎乎的冒着大雪回到了宿舍,倒下就睡,一直到第二天快晌午了,另一个家长派学生叫我再去喝酒才醒。      
 
      整整的一个寒假,张家喝到李家,喝酒竟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了。由此,“刘老师能喝酒”,便成为父老乡亲们认可我人品的佳话;也由此,让我体验到了“北大荒”白酒的绵厚和深度。       
 
      “酒品看人品”。在东北,能喝酒是乎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秉性。每次重返故里,免不了要宴请,要喝酒,50年过去了,我还能象当年那样能喝吗?我的身体能抗得住“北大荒”白酒的再度洗礼吗?我心中无底,忐忑不安。     
 
      大荒情深,盛情难却。学生们轮番宴请,每餐必有酒,喝起来就不会少,谁能招架得住?一坐上席,首先就是倒酒,一倒就是满满一杯,估计那杯子能盛三两的白酒。大家轮番敬酒,不喝吧,怕伤了感情;喝吧,还真怕喝高了伤了身体,然而,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坐在一起喝酒也是缘份,喝多喝少只要快乐,我也就顺其自然了。       
 
      有了酒,话就多了,天南地北毫无顾及,真可谓是肝胆相照、推心置腹,聊得更多的还是师生情、兄弟情。当年的生活成了大家最热门的话题,那时的幼稚,那时的单纯,每每道来,时不时的还会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不知不觉中,那酒还下的还真快,看似文弱却也豪爽的我,也会一杯一杯的干,也让小我七、八岁的学生瞠目结舌。  
     
      其实,我倒不是贪杯,而是“北大荒”的酒给了我太多的情,让我终生难以回报。记得春季参加捞麻的劳作,跳进沤麻的池塘时,一股刺骨的寒气顷刻袭来,是可亲的老乡端来白酒,要我大口喝下,用以驱寒;在我得了风湿症,双腿难以站立,疼痛难忍时,是同病室的大爷,慷慨的为我送上自己浸泡的药酒,是我的病痛得以痊愈。乡亲们的真情所为,让客在异乡的我,一次次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情。       
 
      这一次的回访,为了答谢大家,我要宴请。几天下来,说实话我真浸在酒里了,已经感觉到了身体的不适,我首先打招呼也无济于事。我想,几桌人的驾势,大家轮番敬酒的话,今天我准得趴下。架不住这帮学生的吆喝,盛情之下,我还是硬撑着上阵,人生难得几回醉?就醉一回吧,为了再续旧日的情,为了不负亲友的心。      
我要由衷的感谢我的那帮女学生,他们充当了我的保护神。在开始入席时,她们就要求我坐在她们一桌,她们认为,老师将要离去,再也不能多喝了。她们在“不能让老师喝趴下”口号下,达成共识,在我的杯子里倒下了矿泉水。而我,能作假吗?如果被眼尖的哪一位察觉,我会更惨,况且作假也不是我的性格。我婉言谢绝了女同学的善意,还是倒上了满满一杯白酒。酒杯在一桌桌亲友前晃动,杯中的酒在大口大口的减少,升腾起的是一阵阵欢乐的笑语,一腔腔坦诚的情谊。       
 
      那天的酒,我真的喝了很多,我感觉我从来没有象那晚那样豪爽过、那样痛快过,我也真正领略了北大荒人喝酒的气度不凡。事后,我才知道,那一晚,光白酒就喝了40多瓶,啤酒还不算。     
 
      还是辩证的谈论喝酒吧,我不是“煮酒论英雄”的文豪,也不是贪得无厌的好酒之徒,但感觉家人亲友团聚,以酒助兴也是人生之乐事。在上海我参与的宴请也不少,“五粮液”、“水井坊”之类的也没算少喝,但与其“北大荒”相比,恐怕少了许多纯度和内涵吧。在城市里与人喝酒,也许是心境太压抑,环境太封闭,往往会心照不宣,假门假事,应付了事,还真没有象喝“北大荒”那样来得痛快,实心实意,开怀畅饮。       
 
      酒不醉人人自醉,心情好了,恐怕就应了歌里唱的“千杯万盏都不醉”了吧。我在农场做客,喝了不少,但没有醉。我想,我肯定不会醉,我也不能醉,因为,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父老乡亲们。
 
      短短的相聚很快过去了,回到家里,一进门,妻子就闻到了我满身的酒味,少不了一番责怪。然而,我很快乐,毕竟在我生命里还流淌着北大荒的酒,生腾着北大荒人的情。 
                                                                        
       2023.10.02.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