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红色经典:(十四)《西北革命策源地——绥德》

时间:2023-09-20来源:延 梅 作者:延 梅 点击:
1918年陕西绥德县城 走进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之誉,历史悠久的陕西绥德县。因地理位置的独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李子洲受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影响,是陕西最早中国共产党员,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校长,建立了第一
1918年陕西绥德县城
  
      走进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之誉,历史悠久的陕西绥德县。因地理位置的独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李子洲受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影响,是陕西最早中国共产党员,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校长,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培养了大批教育人才。他提出的办学原则是“求学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学”;办学宗旨是“发展青年身心,培养积极道德,注重科学教育造就优良师资”。是早期在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体系、精神基础、红色内涵等重要意义,革命火种从这里点燃,迅速在西北形成燎原之势。
       
      这所学校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腰北巷,原绥德中学堂校址。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风雨沧桑中走过百年。革命先驱的光荣传统,依然在这里发光发热。

 
中共绥德地委旧址(1924.11)
  
      绥德地委旧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一院古建筑,窑洞及道观,古朴肃静。这里曾是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诞生了《抗战报》,1941年元月,成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地方委员会组织,曾领导恢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成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和革命摇篮,培养了一大批党员和军事人才,为西北地区党团组织创建、发展,做出特殊而重大贡献。
       
      当年中共绥德地委领导广大群众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就有2万多人参加革命队伍。几乎村村起烽烟,户户出红军,捐躯牺牲1500多人,用鲜血和生命浇灌换来的安宁。我们不会忘记他们的历史功勋,为抗日战争胜利谱写了壮美的篇章。
       
      绥德郝家桥村是土地革命时期最早宣传革命思想,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成立党组织的村庄之一。杨明轩、刘志丹、谢子长、高明婷等共产党人先后在这里留下了革命足迹,在大革命时期点燃了革命火种。
      
      1924年11月,中共绥德小组在陕西省第四师范学校建立,郝家桥村是绥德师生进行国民革命思想宣传的重要村庄之一。1925年暑假,先后有杨明轩、王寿昌、马仰西、常黎明等师生在郝家桥、木家楼、米家硷、砚池洼等村宣传革命思想,开展农民运动,帮助成立农民协会。
       
      郝家桥村是绥德西区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是秘密的红色联络点,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群众的热情高涨。1927年郝家桥村建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郝建德,组织委员:郝考元,宣传委员:郝进礼。
    
      绥德革命纪念馆


 

      绥德革命纪念馆坐落在县城进士巷疏属山顶,这里是原“警备区司令部”和“三五九旅”司令部旧址重新兴建的。望着眼前革命先辈李子洲、王震、习仲勋的雕像,红色主体雕塑、照壁浮雕,进入展览馆,各个时期的展厅、著名人物、历史事件、抗大总校展览、旧址遗存,我也置身在那个年代,通过图文、多媒体技术,场景艺术等巧妙结合。生动再现了这片热土上,数万名绥德籍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怀。将我的思绪完全融入到那个烈火燃烧的激情岁月。
       
      绥德是陕北及西北地区党团组织的发源地,以先辈李子洲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点燃了革命红色火种,以办学为掩护创建了陕北第一个党团组织,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这里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绥德是陕甘宁边区抗战的桥头堡和北大门,是王震三五九旅警备司令部、是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及晋绥联防司令部、抗日军政大学办学之地,是党中央、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的重要驻地。
           
      绥德革命烈士陵园
  
      2023年5月10日,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雕阴山下,大理河南岸。“绥德革命烈士陵园”八个鎏金大字眏入眼帘。它始建于1957年,大门两则题写着两幅对联:
 
      “大理河滨刻石建陵彰先烈;
      雕阴山前兴土筑墓慰英灵。”
      “为人类为祖国献身革命虽死犹存;
      谋幸福求和平不惜牺牲足资楷模。”

 

      走在青石铺成的人行路上,两旁绿荫蔽天,翠柏成行。正前方是双层石座,塔身为方形,顶端镶有红色五星。正面雕刻着“革命烈士纪念塔”是一座仿苏式建筑。塔后面为纪念馆,安放着李子洲烈士的棺木、遗骨和铜像,墓冢两则分别安葬着一百多位革命烈士的遗骨。纪念馆内展出数几十位烈士的生平、实物和文献资料。
       
      望着两则对称的八角亭,是石座石柱,上方飞檐翘角、覆筒瓦、木顶雕花、绘画,亭内石碑镶刻着为国捐躯的1475位烈士的英名和党政领导,以及绥德籍人士,在陕北战斗和生活的老同志祭扫陵园的题词、挽联、花环、花圈,以示对革命先烈、战友的缅怀和悼念。
       
      面对李子洲烈士的墓碑,我们感慨万千。静默三分钟,深深的鞠躬,表达对英烈的尊崇和敬仰。
      
      你是,奔走在陕北大地上早期革命的拓荒者;
      你是,奔走在陕北红色根据地的播种、奠基者;
     
      你打下的根基,由你的学生和部下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高岗等人,成功创建陕北和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为西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成为全国土地革命时期硕果仅存的唯一红色土地。
      
      忽然,我想起在1929年2月,你面对敌人酷刑折磨,坚贞不屈,在狱中给妹妹李登岳信中写到:“我不怕死,我一个人牺牲了,还有更多的人活着,将来的社会是光明的,不要为我伤心掉泪。”因常年积劳成疾,在敌人残酷刑具下,6月18日在西安西华门监狱中病逝,时年36岁。
       
      整个陵园墓区两侧安放着千人烈士的石碑,凝视着一排排棕色大理石碑文,上面刻着烈士的名字、籍贯、出生和牺牲的时间。默默地情不自禁地读出他们的生平,这些烈士大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献出年轻的生命。
       
      面对一个个英雄先烈,让人肃然起敬。纵观中国革命史,这里是绝不能忘记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铭记革命先辈浴血奋斗的历史,让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换发出历久弥新的强大力量。你们的英名与世长存,名垂青史。
 
      不能被遗忘的军长——蒲子华


 

      我朋友的二舅蒲子华,原名汝英、又名文锦,字子华。1906年6月27日出生在绥德县城一户商人之家,家中排行老二。1923年夏,在绥德高小毕业,品学兼优又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今绥德师范)。1924年秋,在李子洲的影响下,宣传马列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次年其父被逼身亡,他弃文习武,在榆林国民党井岳秀创建的军事讲习所受训。1926年又投靠高挂滋部任排长,随部队转战豫、鲁、皖等地,先后任连长、营副。这一年他娶了绥德人王淑玲为妻,便又奔赴前线,为了自己的信仰,从未回家探望,也没有子女。
       
      1928~1929年春,又随高挂滋部驻防河北遵化军事政治学校,并介绍很多同乡加入,开展兵运与共产党员杨重远、陈以平、黄子文、吴岱峰等秘密来往,进一步对共产党有了更深的认识,在陈以平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发展党员,建立了党支部。
       
      由于受蒋介石的排挤,将高挂滋部编入133旅后,又改为独立第10旅,归陈调元指挥,驻守鲁东南。蒲子华为共产党组织负责人,秘密开展工作。1930年冬,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爆发,陈调元、马鸿逵受蒋介石指使对莒县、诸城围困八个月之久。高挂滋密行反蒋,从山东突围后退驻山西平定,编入孙楚的护路军第一师,蒲子华任第三团,三营营副和负责党的工作。根据省委的指示,开展兵运工作。

 
绥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牺牲的烈士----蒲子华
  
      1931年春,高挂滋部因在国民党内部受排挤,又在军需供应受到刁难。在内部有60多位共产党员,决定举行兵变。其中高旅的三个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4军,在五台山一带建立了革命根据地。7月经过多次受挫,起义成功。24军下辖两个纵队,赫光任军长,谷雄一任政委。向冀、晋之间的太行山转移,并消灭了盂县的国民党武装警察,缴获了大批枪支,武装了力量,在河北阜平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在华北的国民党军阀,急调石友三部沈克师对24军进行围剿,敌人设计。蒲子华多次劝告,这是阴谋,不能轻信,结果冒然出城,沈克下此毒手,赫光军长牺牲,其他人被捕杀害。蒲子华召集其他纵队,分析形势,重新组织临时军委,蒲子华任军参谋长。迅速撤离阜平,转战冀、晋、绥(远)、蒙,向陕北进军,并已陕北特委取得联系。经过一个多月,行程两千多公里,沿途打了十多次仗,进入山西河曲县,成立临时军委。前面是波涛汹涌的黄河,后面是晋军、绥军、蒙军的追击,蒲子华以代军长的身份指挥部队,有计划的强渡黄河与陕北府谷、神木党组织联系,带领800多人渡黄河,进入陕北根据地。
       
      陕北的深秋,寒气逼人,部队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军委派蒲子华去太原向省委书记刘天章、牛清明汇报部队工作,再返回的路上遭到敌军骑兵追捕并围剿。在府谷与国民党警察局长韩子仁相遇,当即逮捕。其余人员在激战后被迫缴械、杀害,红24军解体。

 
“蒲子华烈士”纪念证 1952年5月12日
  
      1931年10月下旬,蒲子华被关押榆林监狱,在敌人百般诱惑,严刑拷打面前,依然大气凌然。井岳秀亲自劝降、审问“……你还年轻,很有军事才能,只要你不参加红军,我给你一个团长干干……”蒲子华愤怒地回答:“把你们这些反动派全部消灭,我就不当红军了。”井岳秀恼羞成怒大喊:“你再嘴硬,我把你全家抓来,当你的面,都杀了……”蒲子华义愤填膺地回答:“你欠人民的血债越多,完蛋的就越快!”井岳秀又派人多次劝降,没有成功。便下令上重刑后,押赴刑场。
       
      10月末的一天,蒲子华军长带着手铐脚镣,被打得遍体鳞伤。榆林古城的胡同、青石街面,留下一滴滴鲜血,他被押到西门外。在寒风袭人的早晨,城门下围观的群众水泄不通,人们怒视着敌人的枪口、大刀,蒲军长昂首挺胸高喊:“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
       
      一声枪响,罪恶的子弹穿入他的前额,英勇就义。那洪亮、坚定的喊声,在古老的城郭、广袤的沙漠、清澈的榆溪河上空,渐行渐远的回荡着……牺牲时,年仅25岁。
       
      我的朋友含着泪告诉我:“敌人将我舅舅的尸体悬挂在西门城楼上,是我的姨夫和三舅深夜将他遗体,偷偷拉回绥德家乡,秘密埋葬。他没有留下后人,我们是他唯一的亲人。”
       
      蒲子华军长面对敌人滴血的屠刀和发烫的枪口,表现出坚定与从容、刚烈与无畏,依然震撼着古城百姓。他奋斗与牺牲,用短暂的生命证明:一个民族要赢得尊严,一个国家要换取和平,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才能振兴中华!
 
      2023年7月1日  更新于 08-14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