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在耕耘过的北大荒土地上

时间:2022-10-21来源:卓女书房 作者:孙加祺 点击:
返 乡 纪 行 从总局到管局,从管局到总场,自从踏上了龙江垦区黑油油的土地,我们一行人就有了回家的感觉。但仍是人在途中,如同已经见到了家乡的村庄,还没有一步迈回到家里。今天就要回家了八五二农场二分场(黑龙江兵团20团二营),那片曾经耕耘过的土地
         
    ——返 乡 纪 行
从总局到管局,从管局到总场,自从踏上了龙江垦区黑油油的土地,我们一行人就有了回家的感觉。但仍是人在途中,如同已经见到了家乡的村庄,还没有一步迈回到家里。今天就要回家了——八五二农场二分场(黑龙江兵团20团二营),那片曾经耕耘过的土地,我们的第二个家园。
2013年7月27日一早,二分场的场长和书记就来到我们入住的总场宾馆,今天他们要接老知青回分场,不,是回家。阳光灿烂的天气,阳光灿烂的心情,朱树德场长的小车在前面带路,车队行驶在坚实的水泥板路上,平稳而轻快。
望着车外既熟悉又陌生的道路和田野,让我想起当年开铁牛时的情景。那时的沙石路虽然比垦荒初期的土路是强多了,但也被碾轧得坑坑洼洼,铁牛虽是轮式拖拉机,但没有避震装置,车子开起来常常颠得人东倒西歪。现在,路平展展的,跑的都是小轿车,档次一点不输城里人。二分场地处八五二农场的东北边缘,它是1956年时,成建制转业的老铁道兵建设的第一个分场,时任共和国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曾来过多次,检查工作,慰问老部下。
大约半个小时后,车子在分场场部的大道上停了下来,知青们从车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大群早已聚集在一起等候他们的老同志。在聚会会场的外墙上,挂着一条长长的红色横幅,上面写着让知青们热血沸腾的标语——北大荒有爱   黑土地有情   欢迎天津知青回家
九队的老同志们来了。老铁兵杨洪全、老康拜因车长徐明建张瑞美夫妇、司务长王占和、车老板苑苗发等老同志们都来了,当年就是他们带着知青在原野上开始了最初的垦荒。九队的荒二代李永胜、任胜华、苑胜建和他们的伙伴也来了,他们有的是知青的学生,有的是知青的徒弟,曾在同一片营房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劳动……
一队的杨序保、王者信、程秉坤、白中信等老同志也来了。一队是离场部最远的连队,紧靠着蛤蟆通河和沼泽地,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老头店”,一座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孤立在百里荒甸的小木屋——就座落在偏远的一队地界。已经88岁高龄的老铁兵杨序保,从得知天津知青要回来的消息后,天天想,日日盼。这个贵州籍的老兵从1956年来到北大荒以后,一直工作生活在一队,再也没有离开。他在连队里的时间,比队里高大的杨树还要长,但又和大杨树一样,屹立不倒。今天,老杨换上了接待贵客场合才穿着的新装:一件雪白的衬衣,崭新的可以看清折叠整齐的印痕;一条鲜艳的红领带,是他在最隆重的场合才配系的珍爱,他还穿上了擦得铮亮的黑皮鞋。老杨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个乐观的人,他自己说,这么多年来当过最大的官,是班长。下午召开老同志座谈会时,他没到场。一问,原来午餐时一高兴喝多了,下午睡觉没醒来。
八五二农场史志办主任韩春娥也来了,还带上了她在武汉大学上学放假回家的女儿。这位原任总场知青办主任与各地知青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是知青们的老朋友。来来往往之中,与她的接触最多。早在1995年5月中旬,她就陪同总场领导到天津,参加知青们下乡25周年的纪念活动。几天下来,她被知青们浓浓的黑土情深深感动了。回到农场后还沉浸在知青情的她,奋笔写下了通讯报道《还是那份不了情》,很快就刊登在6月10日的农垦日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今天她带来女儿,就是让她亲身感受乡亲们的知青情,知青们的大荒情。
二分场的原任场长王荣聚也赶来了。记得知青们第一次回访农场时,提出要给病逝在北大荒的女知青张志雨扫墓,当时小张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坟前也没有立下石碑类的永久标记,风吹雨打中,张的墓地早已成为萋萋草包了。王场长带着人,凭着远在天津的知青们靠记忆和口头描述提供的大体方位,硬是在一片寂静的山林中找到了张的坟址,并培上土立了墓牌。知青们在张志雨的墓前为她追悼,烧纸,培坟,鞠躬,感谢王场长为知青做了一件好事,感谢他付出的辛苦。他却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实在讲,首先是你们感动了我,这么多年来,连张的家属都没来过一次,而你们来到农场,首先想到的行程安排,就有扫墓这一项……
当年复转军官孙力的儿子孙平,也从总场赶来了。知青们在连队时,他还是个小娃娃。孙力的老伴儿也是复转军人,原在南京军区工作,与司令员许世友的爱人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一九五八年与老孙一道,响应组织号召复转来到北大荒。老两口是连队老同志中少数几个文化人,但家庭成份高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他们有心怀,有修养,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谦和厚道。退休后老俩口告老还乡,而孩子孙平则留在了农场。小孙在工作中逐渐成长起来,先后在总场的水利部门、计划部门担负重任多年,从一个娃娃锻炼成了农场的中坚干部。
聚会是快乐的。上午,回访知青与老同志们联谊,在“千山万水隔不断归乡梦    四十载光阴抹不掉黑土情”的大红条幅下,九队队长发表了即席感言。72岁的老职工王占和,朗诵起他新写的欢迎知青回家的散文诗。厅堂里,不时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



 
中午,知青与老乡们围桌而坐,一道道家乡菜端上来,一瓶瓶“北大荒"、"雁窝岛"和“帝王津",酒香四溢。大口吃菜,大口喝酒,碰杯敬酒一口闷。酒喝干,再斟满,不醉不休,醉而不休……
下午,在分场文化中心的召开座谈会,开会前一个简洁的仪式先开场,分场领导从知青手中一一接过刻写“魂牵梦绕黑土地   青春无悔北大荒`的铜牌、《青春纪事》图书和签名文化衫等纪念品。知青们则从分场领导手中接过一面鲜艳的锦旗,上书:
      黑土地印证青春岁月
      北大荒情怀知青时光
 夜晚,我们在分场新铺设的环形路上散步。天上星光闪烁,田野微风轻吹,宽阔的灯光广场上,六七十名妇女们穿着艳丽的服装,在欢乐乐曲伴奏下排出整齐的队列,步调一致,动作整齐,有模有样地跳起了广场健身舞。不远处,七层高的居民楼上,点亮了闪闪的霓虹灯……
还是同一片土地,尽管还是有些偏僻,但生活已经变化,生活正在变化,生活还将变化。
祝福你,我们曾经耕耘过的土地!
祝福你们,我们曾经并肩劳作过的乡亲!   
           
    【作者简介】
孙加祺,原黑龙江下乡知青,曾任天津二商集团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现为天津作家协会会员,曾在《经济管理》《今日中国论坛》《书屋》《北大荒文化》、《中老年时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编著有《青春纪事》《枫林霜叶》《北大荒知青笔迹》《五大道的孩子》等书。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