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红土地的回忆

时间:2019-12-17来源:熊诗珍 作者:熊诗珍 点击:
在人生的旅途中,许多往事都可以渐渐淡漠,唯独一种知青情怀,那段知青岁月却让人永不忘怀。近两年的插队生活,在我一生中留下了深深地记忆,那是一段艰苦难忘的岁月,那是一段非同寻常的日子,它带给我的有艰辛、有自信、有孤寂、有欢乐,而那些美好的回忆

      在人生的旅途中,许多往事都可以渐渐淡漠,唯独一种知青情怀,那段知青岁月却让人永不忘怀。近两年的插队生活,在我一生中留下了深深地记忆,那是一段艰苦难忘的岁月,那是一段非同寻常的日子,它带给我的有艰辛、有自信、有孤寂、有欢乐,而那些美好的回忆,将成为我人生中永恒的话题。1968年10月23日,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至今整整间隔了半个世纪,但是我记忆犹新。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一伟大号召下,全国先后有一千多万知识青年,奔向农村、山区、边疆等地。
 

      这一天,我们个个胸佩大红花,斜挎黄背包,坐着大卡车,一路高歌、一路欢笑,在锣鼓喧天和一片欢送的口号声中,就这样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城市,当时,我们最大的年龄也不过18岁,最小的只有15岁,我正好16岁,下乡到了江西崇义上堡乡,这里位于江西省西南边陲、章江源头,隶属赣州市,这是一个崇山峻岭、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好地方,当时这个地方连公路都没有,距离县城120华里,除行车80华里外,还得行走崎岖山路40华里,点滴简单的行李,生产队已派人接挑过去。下车后,经过4个多小时爬山越岭,离乡里还有5华里,就听见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原来一万多贫下中农排着长长的队伍,热情洋溢、挥舞着手在欢迎我们。看见这场景,我们万分激动,不停高呼着口号“向贫下中农学习”!当天傍晚,我们这个乡一百二十名知青,全部已分配到了各个大队,再由各生产队长,分别领走,有生产队离乡里30多华里的知青安排第二天去。我们七个人四个男生三个女生运气不错,被分配在树下生产队,靠近乡政府(圩场)大队行走只需4分钟,当晚我们七个人都分别安排在生产队里家里条件较好的人家吃住,我有幸在一位烈属家里,房子是新建的,宽敞明亮,就在马路边,还有一条河,乡里过来左边是村部,一分钟便到了我住的地方,右边是小学,有小桥流水,这家大伯大娘还有一个大我两岁的姐姐,他们对我都很好,晚上村里举行联欢会,乡领导干部,贫下中农代表,中小学老师学生,下乡干部、知识青年,共有60多人参加了。
 

      第二个月为了更好锻炼自己,我们七个人决定安下知青之家,自己烧饭、挑水、砍柴、种菜,生活一切自理,我们分别住在不足10平米的矮小土墙房,都非常潮湿,光线灰暗、到处漏风、但有电灯,很早会停电,晚上就靠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吃饭、看书、写家信。

      一开始,我们所需要的油盐柴米,都是当地的四类分子,地主、富农、右派分子他们负责给提供的。我们学着烧饭、挑水、砍柴、种菜、干农活,当地贫下中农很热心,手把手教我们,因我年龄最小,这些哥哥姐姐他们重活脏活都抢着干,很关照我,所有的生活担子都得靠自己,生活上离开了父母和亲人的照顾,更没有在父母身边的那种娇气,上山砍柴、下田干农活真的很累,我们三个女生都偷偷留下了委屈的泪水。

 

      记得到了生产队以后,我们整理休息了两天,第三天清晨五点钟,生产队上把我们从熟睡中唤醒,说出去参加割晚稻,我们朦朦胧胧的走到了田间地头,金秋十月,稻穗金黄,山里温差很大,一大早感觉有些冷,但大家什么也没有说,卷起裤脚下了稻田,老农手把手叫我们怎样割稻子,我们弯曲着身子,整整一连干了六个多小时才吃午饭,一个多小时后又出工了,晚上收工回来已八点多钟了,累的腰酸背疼、精疲力尽的,一双手都已起满了泡,好几个同学留下了想家思亲的泪水,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 艰苦而繁重的体力劳动,生产队长和许多贫下中农很关切的对我们说,你们城里人没干过这农活,累了可以先回去休息,照样给你们工分,我们中间没有一人退缩,而且同学间十分团结,互帮互爱,在劳动中,个个的脚都被稻叶划破了,起了条条血迹,有一个同学的手被镰刀割破,出血不止,一位大伯随手拿出自己的烟叶丝包住伤口,但他还是坚持到最后收工。劳动中途有休息,大娘们都会拿出他们自家做的米果,或煮熟的红薯给我们吃,真香啊,好吃极了!大娘们经常拉着我们的手说,可怜的孩子,看你们的手磨破了皮,好吃亏呀。你们不要拼命干,把身体累病了,每当听到这些话,我都会哭,因为他们像父母般疼爱我们,真的好感动,不到一个月,稻子终于收割完了,紧接着开山修路,铲田坎,上山摘木子(茶树的),还有挑大粪、担牛屎,反正一个接一个的生产大会战,只要农村有的,我们知青从没有少过。在双抢大会战中,我们女生割稻,男生踩打谷机,挑稻谷,连一百斤的水稻都能挑起来,贫下中农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那时种地没有化肥农药,农民用草灰当肥料,用石灰当农药,有位男同学的两条腿就是那时下水稻田打石灰,留下了永远的伤疤,我想这算是我们当知青的见证吧,包括这一切记忆都是我们知青的宝贵财富。
 

      由于我不适应当地气候,下乡有一个月了,我突然发高烧又呕吐,大娘一看便说,受风寒蛮重的,大伯背起我直送乡卫生院,经过打针吃药大娘又熬姜汤水给我喝,出了一身汗,一会摸摸我的头又摸摸我的手,三天之后便好了,大娘心疼我,杀了一只老母鸡给我炖汤喝,给我补身体,这也是我爱吃老母鸡的缘故,我永远忘不了大娘大伯的恩情,每天晚上总是有很多的人,大伯大娘年轻人来听我唱歌讲故事,得到他们的一致好评。
 

      难忘师生情
 

      半年之后我在村里当上了小学老师,因学校缺教材,缺教具,我就向家里求救,寄来了简单的教学用具,使我马上能面对现实,进入角色。当时的学生也够辛苦的,小不丁的还得背着弟弟妹妹上学,我不但要教好学生,同时也要管好学生的弟妹,我向老师,更像保育员,当一名山村小学的老师可真不容易!我凭着一颗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心,和对山里孩子的爱心,克服了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困难,为孩子们付出了许多,每当我听着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看着他们在课堂上能用普通话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因为这是我智慧和劳动付出的回报。

      像朋友更像亲人

      学校在六一前夕,举行少先队带红领巾仪式,我还为孩子们自编自导了文艺节目,让他们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看着天真活泼可爱的样子,我打心眼里为他们感到高兴,我们中心小学,在六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升学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因此也受到当地贫下中农的赞许,我的真情付出,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他们用当地的方式来关心回报我,新春佳节我没有回家过年,和当地贫下中农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而热闹的新年,每天都有家长早早约我去他们家吃饭,客家风味,他们还给我送来鸡蛋和米果,当地一些好吃的东西,这种浓浓亲情,让我暂时忘了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孤独和寂寞。天气寒冷,大雪封山,每家每户的贫下中农将自己的干柴一捆一捆给我们送来,同时还有很多吃的菜食物等等。我被山里人的淳朴善良热情而感动,这是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回忆。我渴望有机会,能重返这块培育我成长的红土地,让我在和当地的老农,大伯,大娘,年轻姑娘小伙相会,共叙旧情。

 
    
      近两年,我考入了江西省艺术学院,毕业于江西省话剧团表演系,尔后在江西赣州广播电视台当播音员,随后当编辑,1986年入党,1987年开始走上了领导岗位,我的六位同学先后招工和回城顶替,两年之后都已陆陆续续离开了第二故乡,在短暂的知青岁月里,我们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随着时光的流逝,五十年飘然而去,弹指一挥间,但是在我的脑海里,知青生活历历在目,留下了终生难以抹去的印记。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五十年过去了,这是我们想也不愿想,忘也忘不掉的历史足迹,他缠绕着整整一代人,在知青走过的这块红土地上,留下了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沧桑坎坷的岁月,带走了我们让人羡慕的青春好年华,我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感受,令人回忆,令人思绪,但我学到了校园里学不到的东西,的确磨炼了我,但我无怨无悔,当地贫下中农那种勤劳善良纯洁忠诚高尚的品质,人与人之间朴实,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始终把我们知青当做一家人,使我深深的怀念,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如今我们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意志依然坚韧不拔,乐观面对现实,知足常乐、坦然处之、你看那西边的夕阳像火烧云一样一片通红,透亮着整个西边的天空,就像昔日的知青生活一样美丽多彩!

      上海知青杂志社,满满的正能量,深深的吸引了我,2016年我走进了杂志社,今年是上海知青杂志社创刊15周年,15年来有这样一本知青杂志在中国大地上悄然无声的诞生了,没有鲜花、没有鞭炮、这本知青杂志却从一无所有的此岸、驾着知青之舟,乘着知青之光,从容淡定的驶向胜利的彼岸。他硬是靠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打拼出一片知青文化的新天地,逐渐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这些年来,上海知青杂志社总编王建国,就凭着坚韧不拔,又不放弃的意志,与一大批志同道合的知青朋友一道,四处“化缘”,八方求助,只知耕耘,不问收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使得这本知青杂志,不仅在国内同类刊物中颇有影响,就是在海内外有知青的地方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上海知青杂志经历了风的锤炼、雨的洗礼,已枝繁叶茂、我衷心祝愿上海知青杂志越办越红火,精彩不断,再创辉煌。
 
      2019年6月6日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