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大丰上海知青》杂志总第39期出版

时间:2015-11-22来源:主编:马连义 作者:执行主编朱贻生 点击:
《大丰上海知青》杂志总第39期简介: 作家张晓惠的 长篇纪实散文《北上海这片飞地上的爱恨情愁》,一部很好的 情感史实力作。 张晓惠以女性特有的心灵情笔,以田崇志日记记载的史实为基、向人们打开了进入北上海特殊时空的历史之窗。 透过书中主人翁田崇志 6



《大丰上海知青》杂志总第39期简介:
作家张晓惠的长篇纪实散文《北上海——这片飞地上的爱恨情愁》,一部很好的情感史实力作。

张晓惠以女性特有的心灵情笔,以田崇志日记记载的史实为基、向人们打开了进入“北上海”特殊时空的历史之窗。

透过书中主人翁田崇志60年人生之路,读思着一个个奇特记事,细想着发生在“北上海”区域更多的人和事,将唤醒着社会对这特殊史实价值新的认知。

“北上海”概念我们涉足近十年了。在于斯的带动下,我们为“上海飞地、上海农场、川东农场、海丰农场,大丰上海知青、农场少年、《大丰·上海知青》杂志、《北上海1950》、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百卷北上海建设者大型历史文献”而竭力奋斗着。

“北上海”在向我们走来。在现今的大丰市行政区域内有着一块地,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生活工作的人的一切关系都隶属于大上海。这块上海飞地的成因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国大业相连;这块飞地“人地二易”解决着解放初期大上海建设的特殊困厄。北上海建设者的到来,惊起荒僻贫瘠南黄海滩涂上沉寂的鹤獐。

当年的一批批上海“移民”(后称:场员)和“新人村”对当地人来说是陌生的。后来的知青和现代的北上海建设者他(她)们的身上显现的也不只是上山下乡的知青和异地工作人,北上海特殊的历史印记一直是他(她)们身上的一个抹不去的符号。

张晓惠的《北上海爱恨情愁》告诉人们,一个田崇志老人的日记就能如此催人泪下,那些逝去的北上海人和尚在的北上海建设者他(她)们的身上又有着多少故事。2014年的重阳节笔者参加北上海人的社区活动,从那些老人的脸上我看到的是一张张鲜活的历史记号,“大丰北上海建设者文史馆”的多多史料和口述档案是揭示这段历史的宝贵史料。《北上海爱恨情愁》一书的数个记事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们对“北上海场员”的认知。

笔者在近十年编辑《大丰·上海知青》杂志并随于斯创研北上海概念的践行中,所见张晓惠的长篇纪实散文《北上海这片飞地上的爱恨情愁》,可称为解说“北上海”的第一部文学专著。

张晓惠的长篇纪实散文《北上海这片飞地上的爱恨情愁》,告诉人们的虽然只是一些“情恨”记事,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对那特殊历史发掘的呼喊,如法学者陈强所言:“是一部健全法律的历史教材”。笔者高兴看到了“关注北上海概念”的又一个同志。

笔者致力于编辑这一期专刊,因为《大丰·上海知青》杂志的主体读者是“北上海建设者”,相信这些北上海的主人们读此书会生出许多我们不可能有的感受。

编辑中选择了部分志者对此书所作的书评,意在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的反响,以鞭策我们对“北上海”概念更严谨严肃的关注。雨花石说此书:“翻开了北上海封尘已久的过往,揭开了这块被北上海人隐藏又不愿提及的伤疤,这足以掀起他们囚禁半个世纪的情感波澜,激起浑浊的老泪,直捣他们心扉。”

田崇志老人在给作者的信中说:“您用笔耕为北上海的岁月留下一个历史的记忆,曾在北上海生活过的人向您致敬!感谢您为我们这代人留下这段记忆,我们永远感谢您。

本期对此书只能作些节录,在节录时也未能从故事的完整性、逻辑性、连贯性等方面作严谨的节录,在此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