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学习徐桔桔、贾爱春所想到的

时间:2015-02-23来源:未知 作者:北风 点击:
学习徐桔桔、贾爱春所想到的 蔡荣华 2013-01- 29 不久前,上海的《新民晚报》报道了上海电影集团老知青徐桔桔,与北京老知青贾爱春两人,为了40多年前插队落户的乡村百姓能够早日致富,在退休以后,重回黑龙江省黑河市山河村,当起一名村支书,她们带领村民
学习徐桔桔、贾爱春所想到的 
 
蔡荣华
2013-01-29
       不久前,上海的《新民晚报》报道了上海电影集团老知青徐桔桔,与北京老知青贾爱春两人,为了40多年前插队落户的乡村百姓能够早日致富,在退休以后,重回黑龙江省黑河市山河村,当起一名村支书,她们带领村民搞新型种植合作社,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她们重返黑龙江农村,是什么动力能让徐桔桔抛弃万元以上月薪返聘的外企工作机会,她们的行为给我们广大知青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在对知青问题争论不休的情况下,我觉得至少可以给我们三方面的启示!

           一。我觉得知青到农村去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农村天地之广,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中国的土地大部分是在农村,问题是能不能在那里有所作为?从老知青徐桔桔与贾爱春的事迹来看,是能够有所作为的!这是因为中国广大的农村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比起城市来,必须承认还有一段距离。要加速改变这种情况,这就需要城市中有人到农村去,去传授文化,传授知识,传授经验。曾经的上山下乡,不管你主观上是怎样想的,但在客观上起到了这种作用,现在当地的新一代人,他们许多人都受到过知青老师的教育,而最让他们忘不了的也是这一点。现在农村需要人,他们最先想到的还是知青。我觉得曾在农村下过乡的知青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他们下过乡,所以比一般人更了解他农民,因为他们下过乡,在艰苦的劳动中与农民建立了一定的感情,所以农民也更信任他们,他们去了有号召力。事实证明,知青中有许多人,他们有文化,有知识,也有新观念,在那里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二。我认为她们重回农村又一次体现了一种知青精神。在历史上,上山下乡曾作为青年中一些有抱负的青年,为了报效祖国而采取的一种行动。有许多人明知农村艰苦纷纷主动报名,要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一种奉献精神!无论历史如评价上山下乡,我觉得这种精神是永远不能否定的,这不是我们偏好上山下乡,而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不能没有这种精神!如果农村真像有些人所描写的那样不堪回首,那样的暗无天日,我们就不明白,今天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要回乡看看,就更不会明白,徐桔桔,贾爱春她们二人为何在回到城市后,还要放弃高薪等条件,重回农村的行为了。这种似乎违背常理的行为,只能解释在她们的内心世界里,不是一种自私的人,而是一种有奉献思想,有追求的人,也就是有精神的人!

         三。我认为她们两人的行为是思想领域又一次革命。长期以来一直有这样的论调,一说到上山下乡就认为是文革的产物,是不堪回首的,是错的,不值得提倡。而她们两人的行为恰恰是对这种论调最有力的反驳。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文革的产物,那么为何现在还有人要去?如果是不堪回首的,那么为何现在还有人要重回?不但如此,还引起社会这么大的关注,感动了许多人!当然我这样说,不是提倡知青再到农村去。因为各种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不去,因为服务农村可以有多种渠道,但我们至少要有是非观念,对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去盲目否定,而是应该给予支持。遗憾的是社会上有些人到现有还是不管什么情况,只要是一说到上山下乡就坚决反对,根本不愿意多听听别人的看法,这种否定一切的态度,我觉得不好!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在文革中让很多知青没有选择到全部到农村去是有问题的。但我们同样也应该看到,这问题不是出在方向上,而出在具体的做法上,因为不是方向错,所以上山下乡即不是始于文革,也不会结束于文革。当然我觉得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当地的人才,因为这样才能坚持可持续的发展,必竟知青年龄已大,也许干不了多少年。

         知青精神是一种社会的正能量,我希望能看到这种精神能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北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