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戍边保家国 痛定思痛当自强

时间:2019-11-23来源:未知 作者:刘宏海 摄影郭道义 点击:
1975年春,解放军报摄影记者郭道义在爱辉县采访,拍摄了这张照片。图中是爱辉公社爱辉大队的武装民兵与边防军战士一起在瑷珲古城遗址前开展勿忘国耻教育的情景,知青中一多半是在爱辉插队的上海知青。 一定有人会说,这是一张摆拍的照片,为什么要选用?是的

       1975年春,解放军报摄影记者郭道义在爱辉县采访,拍摄了这张照片。图中是爱辉公社爱辉大队的武装民兵与边防军战士一起在瑷珲古城遗址前开展勿忘国耻教育的情景,知青中一多半是在爱辉插队的上海知青。
      一定有人会说,这是一张摆拍的照片,为什么要选用?是的,这确实是通过摆拍实现的场景。许多年以前,我们的新闻手段还很简单和落后,并没有现在如此丰富和多元的新媒体和自媒体。在存有基本事实的前提下,记者为新闻需要,做一些不过分夸张的情景再现是允许的。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客观条件下摆拍还是有一定存在意义的。在中苏关系恶化的那段时间,爱国主义教育是常态,知青也常与当地驻军一起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爱辉,中国北部边垂的一个小镇,有着美丽的传说和悲催的历史,是一张弱国挨打的“名片”。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龙至天而降,盘卧在爱辉这地方,痛饮黑龙江水。喝着喝着便化成一片红皮落叶松林。一只金凤凰也跟随着龙飞来,她在龙南一只泉眼里,洗呀洗的,长长的凤尾变成了一片黄皮针叶松林。这就是现在古城城北和城南的两片松树林。龙凤相爱便孕育出这座古城,并且日臻繁华。当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而古城却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悲惨遭遇。
       史料记载,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在此设官统辖。明永乐年间首建古城,因有一条瑷珲河在此注入黑龙江,便有了“艾辉”、“爱乎”、“艾虎”、“艾浒”等称谓,这些达斡尔语是“可畏”的意思。当时的城镇在黑龙江左岸,即今天的俄罗斯境内维笑勒伊村一带。经数百年经营,发展成当时黑龙江沿岸最大的城镇。明崇祯十六年起,沙俄就屡犯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清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侵占中国领土尼布楚和雅克萨,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清康熙二十二年在瑷珲设立黑龙江将军府,统领抗击沙俄,二度收复雅克萨,以完胜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但是弱国无外交,谈何“可畏”。
       鸦片战争后,沙俄加紧侵略黑龙江,1856年强行在海兰泡(大黑河屯)设立哨所,1858年5月28日清政府在沙俄兵船炮舰的威逼下在瑷珲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割让了我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瑷珲条约》签订后,沙俄将海兰泡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为“报喜城”)。1900年7月15日,沙俄寻衅炮击瑷珲城,于16日至21日对居住于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居民进行大肆屠杀,12000多中国人惨遭杀害。8月3日,沙俄军队围攻瑷珲城,并将古城付之一炬,只留下一座伤痕累累的魁星阁。
       这就是瑷珲的历史。瑷珲古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伤疤,是近代中国的痛点!
       时间跨入1960年代,前苏联企图重蹈沙俄覆辙,继续觊觎我领土,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长达3000公里的边境线上屡挑事端,至1969年3月爆发武装入侵我珍宝岛事件。黑龙江军民义愤填膺,痛击入侵之敌。
       当年,在爱辉县插队的上海知青全都接受过爱辉悲惨历史的教育,特别是被抽到爱辉县“929”武装民兵分队进行集训和执勤的知青更是被激起了保家卫国的爱国心和责任感。爱辉县七二七林场的上海知青张金保就是其中之一,他很有感触地回忆了参加“929”分队集训后的第一次执勤时的情形。他说,那是一次夜间巡逻,冷月当空,寒气逼人,望着空旷的夜空和乌黑的大地,与小季俩不免有些害怕,甚至胆战心惊。但想起集训第一天的爱辉历史教育课,摸摸手中的钢枪,顿时有了一股勇气,便自责起来:“堂堂七尺男儿,怎么畏畏缩缩的?”告诫自己决不能当胆小鬼!他俩互相提醒着警惕地巡逻在边防线上。后来,张金保回到林场,担任新组建的炮兵营教官,带领大家苦练杀敌本领。
       俗话说:“知耻而后勇”,瑷珲古城下,知青们痛定思痛,心头无不升腾起强烈的爱国情怀,牢记国耻,奋发图强,不仅在屯垦戍边中奉献了青春热血,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强国大业中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外交家崔天凯、冯胜利、徐建国、王政建,媒体人韩自力,学者於崇华,企业家张刚、李秉文、张广生等都在爱辉这块土地经历过磨炼,后来成长为国之栋梁的。
       悠悠古城见历史,滔滔龙江诉衷肠,勿忘国耻当自强,建功立业好儿郎。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