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负重致远泰山移

时间:2019-11-02来源:原创 作者: 海哥 点击:
在小兴安岭北麓,山麓绵延,清溪流淌。夏季鸟语花香,冬季银装素裹,美丽至极。自古只有鄂伦春猎人来此狩猎,并无外人涉足。上山下乡运动中,为了安置更多的城市知识青年,黑龙江省划出这片亘古荒山开办奋斗五七农场,安置了一千多名上海知青和一百多名上海

在小兴安岭北麓,山麓绵延,清溪流淌。夏季鸟语花香,冬季银装素裹,美丽至极。自古只有鄂伦春猎人来此狩猎,并无外人涉足。上山下乡运动中,为了安置更多的城市知识青年,黑龙江省划出这片亘古荒山开办奋斗五七农场,安置了一千多名上海知青和一百多名上海下放干部。
      荒山中办农场,困难多如牛毛。放眼四望,是莽莽大山,抡镐开荒自然不必多言,就连填饱肚子也不是容易的事。最初的几年里,因没有公路,农场与外界的交通十分不便。所以,凡是能就地取材自制的工具物品全部自己动手,不得已从山外调拨或采购的东西,都靠人拉肩扛运进山里,就连粮食和种子也概莫如此。时隔48年后,知青们记得真切的往事中就有几件运送粮食物资的事儿,刻骨铭心,每每提及仍然唏嘘不已。
       1970年5月,一千多名上海知青刚到农场不满一月,国家下拨的28万斤种子和知青口粮运到了场部。那时的场部也就三两栋小马架似的土坯房,根本没有存放粮食和种子的库房。县里的汽车只能把这些粮食和种子卸在场部外面的土路上,因为再往里根本就没有可供汽车行驶的路了。
       那是开荒的第一年,又值春耕时,上海支援的三台拖拉机和老乡们带来的少量牛马都要忙于开荒和春耕,不可能调过来搞运输,场部决定发动知青们背粮。任务下到各连,下放干部略作动员,知青们二话不说,就投入到背粮大战中。一时间,山林里出现了千人背粮的壮观景象。一周之内,知青蚂蚁搬家似地背着粮袋往返于连队和场部之间,磨破了新鞋,磨肿了肩膀。有的知青为了多背粮,拿出自己的裤子,扎起两裤腿,灌满粮食,往脖子上一搭,说这样既省力又好走路。此法迅速得到推广,用裤子背粮食和种子成了一道风景线。20连知青连长应永健虽然矮小瘦弱,却一次背粮60多斤。女知青赵金芬也不示弱,一次也能背40多斤,令人敬佩。他们被大家称赞为背粮先锋。
       有个连队离场部较远,往返有70里山路。一天,连里安排四名知青拉着爬犁去运粮。他们像纤夫一样弯腰弓背奋力地拉,纤绳在肩背上勒出了道道血痕。在千余斤粮食的重负下,一个知青虚脱累倒,另三个知青为了不让战友留在森林里过夜,硬是拖着他和粮食,一步步艰难地向连队挪动。天色渐渐暗淡下来,他们的体力已经消耗殆尽,但他们仍然咬紧牙关坚持着。当他们看到连队的灯光时,全部瘫倒在地。幸亏众人听到狗的狂吠声,循声找去,才把他们背回宿舍,此时四人的手脚已经严重冻伤。
      一天,上海知青郑演,徐志刚在背粮路上,因峰回路转迷了路,走到傍晚还没有找到回连队的路。突然他俩发现很远的地方有微弱的灯光,便向着灯光前进。走了许久,才来到那亮灯的土房前。一打听,原来已经走到隔壁的林场了。他们问清了方向,就要往连队走。林场的工人想留他们住下,可是他们执意不肯留宿,表示要赶快把粮食送回队里去。他们说,他两未及时归队,队里领导和队友们一定非常着急,正在四处找他们呢。林场同志见劝不住,就派了一个工人护送他们连夜归队。他们直到次日凌晨,才和寻找他们的队友相遇。他俩走了一夜,体力严重透支,可是始终没有丢弃背上的粮食,让大家好生感动。
       4连副连长,上海知青杜晓建在一次修路施工中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几天来他却不让别人知道,仍然带病坚持劳动。一天,粮食将罄,杜晓建便自己下山去背粮。一个病人,背着沉甸甸的粮食爬山穿林,其艰辛程度难以言表。果然,杜晓建还是晕倒在了林子里,幸亏被路过的襄河马场一位医生发现,得到及时救治,才化险为夷。1973年,杜晓建经选拔担任了农场副主任。
       创业初期,知青们还背过饲料豆饼、土豆种子和生产资料等多种物资。最令人发噱的是,他们为了一次能多背些东西,会想出各种办法。比如背豆饼时,他们用钉子在豆饼上扎个眼,再用绳子或铁丝把一块块豆饼串起来,背在肩上,确实多背了不少,但也多流了许多汗水。这张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但知青们背负粮袋,行进在山间小路上的身影依然让人感动。
背粮的故事,彰显了知青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和愚公移山的坚强毅力。经历过如此磨砺,还有多大的山不能移走呢?只有负重致远,才能当担重任,知青们之所以在后知青时代能够位立中坚的原因就在于此。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