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贾植芳先生似乎并未离开

时间:2019-07-08来源:朝花时文 作者: 罗银胜 点击:
贾植芳先生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者之一。我在校求学期间,有幸面聆謦欬,毕业以后,更是隔三差五去看望贾植芳先生,交谈之间,终身受益。 时光飞逝,贾植芳先生往生已经11年了。不过,在我感觉当中,他老人家似乎没有走开,仍然活在

贾植芳先生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者之一。我在校求学期间,有幸面聆謦欬,毕业以后,更是隔三差五去看望贾植芳先生,交谈之间,终身受益。
时光飞逝,贾植芳先生往生已经11年了。不过,在我感觉当中,他老人家似乎没有走开,仍然活在我们中间。
记得贾植芳先生追悼会的那天上午,我特地去了一次鲁迅公园,拜谒了鲁迅先生墓,参观了上海鲁迅纪念馆。因为长期以来,在我内心深处,贾植芳先生的精神与鲁迅精神一脉相承,他们都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的硬骨头文人精神,他们都是中国人的脊梁。作为“喝鲁迅奶长大”的一代学人,贾植芳更入世,对现实中的热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个体生命的忧戚充满了人文关怀。贾植芳先生倡导把“人”字写端正,这些饱含生命意义的精神遗产,其实是中国文人的血脉传承,也是十分宝贵、值得珍视的。
出了鲁迅公园,我径直去到宝兴殡仪馆,向贾植芳先生作告别。至今难忘贾老遗像两边挂着大幅挽联——“从鲁迅到胡风,冷眉横世热肠扶颠,聚悲智良心傲骨侠胆为一腔正气;由社会到书斋,大写做人中道敷文,融创作翻译学术育人开八面来风”。贾植芳好友兼难友何满子、吴仲华夫妇在挽联上写道:“受屈常将屈辱视为特种幽默故能历劫坚挺,做人要把人字写得格外端正诚乃匡世嘉言。”
贾植芳先生是名闻海内外的文化大家,集作家、学者、翻译家和教授于一身,他自云“不是学问中人,而是社会中人”,故而在他命运多舛、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为了真理和正义曾经四次入狱,身陷囹圄;为了保家卫国,拯救身处水火之中的人民,他曾投笔从戎,拖着瘦弱之躯走上抗日前线;为了培育英才,在人生的晚年,他孜孜不倦,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贾先生的一生追求是“把一个人字写端正”,他的一生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
贾植芳先生曾因性格秉直而贾祸,然而他的一腔热血、爱国之情不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始获平反,重执教鞭,我在母校求学期间,虽未选过贾先生的课,但听过他开的讲座。记得有一年恰逢复旦校庆,许多平时难得露面的老教授纷纷设坛讲座,贾先生也在其中,他讲的内容是对中国新文学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考察。他广征博引,侃侃而谈,十分引人入胜。先生讲课中夹杂着浓重的山西口音,庄谐并重,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复旦毕业以后,只要回母校,我总要到贾老家去看看。坐在贾老身边,望着他瘦小的身子,一个念头忽然浮现在脑际:这八九十斤的身躯里,一半是热血,一半便是铮铮铁骨了,他多么像沙漠中的胡杨,他永远也不会倒下。


贾植芳先生是性情中人。记得有一次,我和太太一起去他府上看望,正好他老人家脍炙人口的旧译《契诃夫手记》一书,收入由彭燕郊主编的《散文译丛》,在湖南文艺出版社重版了。此书的旧版是1983年11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早就已购读了。那天贾植芳先生因我们两口子都在,满脸堆笑,忙着拿出新版的《契诃夫手记》——两本,非要送我们各自分享。我谢辞道:此书我已经有了老版本了,您送别人……贾先生听后却有些不乐意了,说:我又不送给你,我送给你太太。能够一再受赠大作,当然是晚辈的荣耀,我其实非常欣羡图文本《契诃夫手记》,觉得印得大气精美,何况还有贾植芳先生畅快淋漓的留言。回到寒斋,打开赠书,突然看到书中夹着一张汇款单(影印件)——原来湖南文艺出版社送贾先生的20本样书,老先生根本不够送人,此书是他自费向出版社邮购来的样书,又毫不吝惜地送给我们。


后来,我有幸选编了贾植芳先生的回忆录,这部题为《我的人生档案》(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的回忆录里,收录了贾植芳先生回顾自己人生经历和对亲朋好友回忆的文章。如贾先生生前所作序言中云:“这本回忆录总集,其中除《人的证据》一书写于我的壮年时代以外,其他的各篇大小文章——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写的长篇自传体回忆录《狱里狱外》及我在人生的暮年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审视自我的文章,也包括在我的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的各个不同时期交游的朋友们的回忆。它们不仅是我个人的档案和人生史料,作为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为认识与思考历史和时代提供值得参考的民间资料。”全面汇集先生忆旧性的文章,应该说是第一次,先生写作的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一生风雨历程在书中有真实的写照。通过编选,我更得以深知先生自十几岁起即从事文学活动,长达七十余年的文学与学术生涯,以及伴随之而来的坎坷人生,最感动的是先生对于文学的信念没有改变——贯穿于这部回忆录的主要精神,即是鲁迅精神和爱国情怀。贾植芳先生虽然具有多种社会身份,但是最重要一点,他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为人处事完整地体现了他高贵的人格。
而今重温由忆旧性文章组成的这本回忆录,可以看出先生那种对历史和现实、对社会和人生、对知识和学问的深邃思考和忠于友情的人格,以及“生命不止、战斗不已”的坚韧精神。透过文字,我不仅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也看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希冀和企求。斯人远去,精神不死。从某种意义上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正是贾植芳先生人格、道德文章的绝好写照。
(本文刊于2019年7月7日解放日报朝花版)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