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寻逊克知青村干团队(6)

时间:2019-02-24来源: 作者:方 良 沈春达 点击:
讲起当年上海下放干部在与上海知青的相处过程中,给予后者的关爱与帮助,绝不仅仅是选苗与扶助骨干,还有许多方面,诸如关心与温暖知青群体的思想情绪、打通知青家长渠道、直接参与与管理知青生活、尤其是知青食堂管理与知青菜园子建设、关心知青身体发育与

讲起当年上海下放干部在与上海知青的相处过程中,给予后者的关爱与帮助,绝不仅仅是“选苗”与“扶助骨干”,还有许多方面,诸如关心与温暖知青群体的思想情绪、打通知青家长渠道、直接参与与管理知青生活、尤其是知青食堂管理与知青菜园子建设、关心知青身体发育与成长、尤其是上海下放女干部对女知青的帮助照料,等等。在已经出书的一部部逊克知青回忆录里,卷卷有上海下放干部名录与事迹。
《松树沟的青春记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2月版)是逊克县松树沟公社五三大队知青集体回忆录。在这本书中,知青作者们深情地回忆起本队上海下放干部的往事:上海纺织系统9位下放干部携子女,一行共24人来到五三大队插队。九位下放干部“与当地组织领导协商,帮助解决了我们物质上的困难,更从精神上、心灵上给予我们莫大的慰藉。”在一篇题为“亦师亦友皆是情”的文章里,历数了九位干部的动人事迹。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寻逊克知青村干团队(六)
另有题为“我们的王阿姨——王美珍同志”与“不赤脚的‘赤脚医生’——追记王美珍阿姨”的两篇文章,专写下放干部王美珍的事迹。作者写道:“王阿姨本不是医科干部,但有中医基本功。为了熟练医术,常常拿自己身上的穴位练习针灸。王阿姨的服务病人的态度,那是绝对的热忱与真诚。她没有洁白的大褂,常常是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但为我们知青 还是老乡行医治病,不分昼夜,随需随叫随到。经常看到她在出诊回宿舍时,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但只要有人来喊,她又挺起身子,大步走出门。”文后另有知青献小诗,赞王阿姨:“百倍辛劳为知青,情深犹胜亲父母。”


 

(图片说明:王美珍在逊克的留影。)
 
逊河公社双河大队知青在QQ网站里设置“双河知青的空间”,作者郦俊豪在那里写了一篇题为“老袁”的文章,记述下放在逊河公社双河大队的上海干部袁文的事迹。
作者写道:插队时期的许多往事成了过眼烟云,但有些故事却像镌刻在脑子里一般,虽历数十年而不能淡忘。在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老袁”的身影。那时,她刚刚五十出头,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稍大一些,两鬓泛着花白,脸上多有皱褶;额头上铺几条“电车路”,眼角边布几丝鱼尾纹。只有那双清澈明净的眼睛,闪烁着坚毅与纯朴。她是“下放干部”中级别最高的,在抗战时期就跑到延安参加革命。但她没有一点大干部的架子,看上去倒更像个尽职的保姆。常能见她拖着病弱之体、迈着匆促的脚步,在一个个“知青”宿舍穿梭往来,帮助料理内务。她工作踏实、待人热诚、举止大方、谈吐随和、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缘于此,深得大家的敬重。她特别关心女知青。刚下乡时,女生们不大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老袁就肩负起慈母和保姆的双重责任。在她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给予热情的关怀和指教;在她们感受困惑或烦恼时,就悉心诱导与安慰。女青年都很信任她,把她当做自己的知心长辈;哪怕是些个人隐私,也常会找她倾吐诉说。她不是政工干部,但她能够在平淡之中,做出很多高级政工师做不出来的效果。有一次,我们一群知青围着她,听她讲南泥湾的故事。说着说着,她动情了,眼睛湿润起来,仿佛回到了那热血沸腾的少女时代……接着又唱起了陕西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她那悠扬娓婉的嗓音,那纯朴自然的曲调,动人心魄,怡然醉人。时至今日,就像刻在脑子里的唱片一样,再不能从我的记忆中抹去。
“老袁”下放到双河,她女儿陈启明也跟随来此插队落户。各大队几乎都有下放干部带来的知青。如在边疆公社团结大队下放的干部张兰生就带上儿子、外甥一起来插队落户。松树沟公社复兴大队的下放干部何成万夫妇俩都是插队干部,随身带了三个子女,一家五口下乡插队。
说到这位“老何”,一名插队在松树沟公社新立大队的知青村干说:“我在1970年与1972年的两个春夏季参加筑路营劳动,先后担任排长与连长,都直接接受上海海运局下放干部何成万的领导。这绝对是个有领导天赋的人物,适应艰苦复杂环境的能力也很强。这两次经历对我以后当上村干,参与乡村管理的启发推动很大。”另一名知青附言:“复兴大队的上海干部老何,的确是位好干部。我在筑路营跟了他三年,就觉得他管理也好,做思想工作也好,工作态度与干劲也好,搞好群众生活与伙食也好,都是优点。”


 

(图片说明:图中在知青食堂菜园子里收获蔬菜的人物都是插队在边疆公社山河大队的知青与下放干部。右一上海知青夏蓓蓓,右二上海外贸系统下放干部老张,右三上海外贸系统下放干部某,右四上海知青沈云秀,右五上海知青徐桔桔。)

 

(图片说明:前排右二是上海团市委下放干部陆月琴,她新婚不久就来到边疆公社山河大队插队。前排右三是插队在山河大队的上海知青沈云秀,后排右一是插队在干岔子公社的上海知青杜青。)


(图片说明:图中人物右一陆燕雯。中一是上海干部袁文的女儿陈启明。左一是上海干部黄建昌与顾金珠的女儿黄琴瑛。黄建昌与顾金珠携带黄琴瑛与黄志民一对儿女来双河插队落户。黄建昌负责管理青年食堂,顾金珠原是厂医,就在双河大队卫生所工作。)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返城后的逊克上海知青,先是以各个大队为单位重新聚集,后又以公社为单位聚集,最后出现了以全县为单位的大规模聚集。各个团队的首次聚集时间分先后,规模也有大有小。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上海知青已先后由“失联”到“召回”,与自己的当年知青伙伴(很多人喜欢称作“战友”)团聚了。于是一次次的大大小小聚会开始了。在聚会时,知青朋友总会提及当年的下放干部,逢上重要聚会,还会邀请下放干部参加,敬请坐上席。
另有邀请下放干部一起回访第二故乡的举动。如2013年6月,原逊河公社双河大队上海知青拉起了《黑土地、不了情——双河知青故乡之旅》的旗帜,整队从沪出发,回访逊克,一行八十余人,其间就有5位进入古稀、耄耋之年的下放老干部。他们精神矍铄,与大部队同行同进,没有一人、也没有一次掉队。

 

(图片说明:受邀参加双河大队知青聚会的这六位老人,都是下放双河大队的上海下放干部。前排左起:陈国凡、刘新玉、顾金珠、戴韧。后排左起:梁仲长、任大魁。年龄最大的陈国凡叔叔已经89岁了。其中戴韧与任大魁是一对夫妇,刘新玉和陈国凡也是一对夫妻。刘新玉夫妇来双河时,带了一对年幼的儿女。)

 

(图片背景说明:2000年5月1日,为了纪念下乡30周年,松树沟公社北镇大队上海知青在浦东一家饭店里聚会。老钟师傅也来了。由于很久没见面了,本来是中午聚餐,大家都很兴奋,要说的话太多了,于是一直延续到晚上才散。图片人物说明:后排左起:高武军、陈伟杰、徐伟国、莫长生、周文彪、谢伟民、姚荣民、张明良、舒康健、刘海鸿、宓群芳、袁明和。前排左起:王翠玲、史元芬、胡静英、沈菊仙、洪小玲、钟启俊——下放干部、夏源芳、阮涛、季萍、丁雪珍。)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