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王索雅︱南梧桐插队生活琐忆(下)

时间:2018-07-08来源:知青话题 作者:王索雅 点击:
三、不经意间,将城市文化带到农村 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城乡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多年城乡的互无信息往来,农村信息闭塞,文化和生活比城市要落后很多。知识青年的到来,给乡村带来城市文化。 农村的厕所不分男女,围墙很低。茅坑是用大缸做的,将大缸埋在地下
      三、不经意间,将城市文化带到农村

      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城乡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多年城乡的互无信息往来,农村信息闭塞,文化和生活比城市要落后很多。知识青年的到来,给乡村带来城市文化。

      农村的厕所不分男女,围墙很低。茅坑是用大缸做的,将大缸埋在地下,在大缸上面搭两块板子,人只有踩在板子上才能解大小手。上这样的厕所很危险,如果踩不好板子,人会掉得粪坑里;再者,上这样的厕所也不卫生,解大小手时,粪水常会溅到屁股上。

      我们的窑洞盖好后,按照记忆中城市厕所的样子,自己设计建造了一个文明卫生的厕所:围墙高、分男女、带斜坡的粪坑,完全改变了农村厕所的弊病。

      农村缺医少药,知青们自备常用药品,为乡亲们解决了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

      一次,一个老乡找我,说她的女儿得了一种难以启齿的病,请我去看看。我检查过后,才知道这是因为不讲卫生造成的。我帮她的女儿处理了一下发病部位,又给了她一些药,让她按时上药,注意清洁。后来孩子的病好了,全家人非常高兴。

      知识青年的到来,为村里年轻人的服饰带来一些变化。我们刚来农村,看到村里大人是不穿裙子的,只有小女孩穿裙子。但是她们穿裙子奇怪,裙子里面总要套条裤子;穿个凉鞋也很有意思,要穿男式凉鞋,就是那种前包指后包跟的凉鞋。女知青夏天要穿裙子,并且光脚穿凉鞋。老乡特别是年轻的女孩子感觉稀罕,也十分羡慕,说我们穿的精干好看。渐渐地,她们的穿戴也逐渐时尚化、城市化。

      我们来南梧桐村插队的这批知青,在北京曾是同一个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文艺骨干,吹拉弹唱人才较多。插队时,我们把自己的中西乐器带来了:马明带小号,谢宇浩和章仲道带长号,庞景平带小提琴,霍秀和赵雨嘉带手风琴,我们甚至连打舞台天幕背景的幻灯机都带来了。

      刚到农村,我们很快就组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有乐队的文艺宣传队,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节目。
 
知青们吹拉弹唱,为演出做准备。图中歌唱者为本文作者王索雅。   

      春节前夕,我们为南梧桐的老乡演出了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

      李宗伦演《张思德》,何济达、霍秀、宋启宣演《红灯记》选段,蔡方云等人演《沙家浜》选段,朱汉城指挥我们大合唱,整台节目有舞蹈,有独唱,有重唱,有表演唱,还有庞大的乐队伴奏,再配以幻灯机打出的背景,真是丰富多彩!老乡们大开眼界。也给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农村带来一股新气儿

      这场演出,一炮打响。随后,临村大队纷纷邀请我们去他们大队演出。我们从仁顺、曹村演到北姚村,从中梧桐演到孝义县城。虽然天气很冷,但村里的一些文艺爱好者逢场必跟,一边欣赏、一边帮忙、一边学习,后来不少人成为村里的文艺骨干。我们为能给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农村带来一股新气象感到自豪!

      我们插队到农村后,村里的黑板报、墙报被我们知青包了。周邦咸的板书写得非常漂亮,赵雨嘉为村里刷写大标语,龚田夫的油画功底了得,他在大队部门口的影壁上画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棒极了,把老乡们都“镇住”了。

      后来,我也为村里带出过两个写写画画的徒弟。

      知青们经常和老乡进行篮球比赛。我们还组织过一次女子篮球赛,招来老乡们的围观。这个村里的女人从来没有过打篮球,这次篮球赛,真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啊!

      四、真诚相待,知青与农村结下一生情缘

      几年的农村生活,知青和老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互相帮助,令人感动。

      那个时候,粮食和副食非常匮乏,老乡们一年每人只有几两油、几斤白面。知青除队里分的食油外,县知青办还给每个知青补助一斤油,就这样我们还是不够吃。大队总是额外再分些油给我们。我经常跟着大队干部到库房去称油,虽然棉籽油不怎么好吃,但能保证有油吃,这在当时就是很特殊的了。

      退休干部李明月,对知识青年更是关爱有加。他每天都要到知青的窑洞来转几次,看看知青有什么困难需要他去解决,他是我们知青最贴心的好朋友。

      我们知青中有一位同学因公得病回北京治疗,李明月帮助这位同学解决了在京的部分医疗费用,让我们很受感动。1973年我被评为孝义县学大寨先进个人,他顶住一些人的反对意见,安排我随县参观团赴昔阳县大寨公社参观三天。

      1971年,大队党支部书记郭孝身患胃癌,病情加重。知青们派李宗伦等护送郭书记赴京治疗,李宗伦不辱使命,把郭书记安排在自己家居住,并带他到处求医治病,空闲时间还领他到天安门看看,郭书记非常感谢知青们的情意。知青们一直陪着郭书记治病,直到他去世。郭书记去世后,知青们为他举办了具有北京风格的追悼会,念了悼词,对他表示深切的哀悼。这使他的家人也非常感动。

      1970年夏天,我得了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兼腹膜炎,做了手术。大队非常关心我照顾我,把我安排在菜园子里劳动。这在农村是技术活儿,劳动强度小,我在这里一直干到离开村子。

      到1974年,同我一起来的31名知青参军的、工作的、上大学的都相继离开了农村,村里就剩我一个北京知青了。

      1975年春天,我第二次递上了回京申请报告,结果很快就批下来了。1975年3月24日,当我拿到回京通知时,突然对南梧桐有了不舍之情,我舍不得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舍不得对我们真诚相待的父老乡亲。

      在老乡们依依不舍的送别中,我一步一回头,含泪离开我插队7年的南梧桐村。

      回到北京,我和所有曾经插过队的知青一样,开始为新的工作和生活奔波、努力。但是也时时忘不了那难忘的知青岁月,忘不了那段令人积极奋进的知青经历。老知青们每每见面,更勾起我们对第二故乡的思念,大家几次商议要回孝义县看看。

      每隔几年,我们都要相约带着我们的家属回村“探亲”,有的知青还出巨资,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

      南梧桐,成了我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牵挂!

      附:当年在梧桐公社南梧桐大队插队的31名北京知青集体照
      后排女生左起:
      马洁(北京联大机械工程学院医院医生)
      魏文津(中国农业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
      霍秀(国家二级演员)
      庞景平(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
      高熹(原市政三公司幼儿园教导主任,现在美国)
      林还(加拿大)
      曹培(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系主任)
      张伟(中国医科院基础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崔雪君(莫斯科华人妇女联合会副主席、莫斯科老北京大酒店副总经理、俄罗斯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副总经理)
      王索雅(原北京国际招标有限公司董事)
      赵雨嘉(美国康威高科技公司亚洲部门经理)
      朱天放(原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系副主任)
      邓少云(原美国DEC公司电脑高级工程师,科学种田突出)
      宋启宣(广东五邑大学外事处)

      中排男生左起:
      叶志全(美国友邦保险东莞支公司)
      李宗伦(全国政协委员、莫斯科老北京大酒店总经理、俄罗斯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主席)
      谢玉浩(北京科技大学电教部)
      周邦咸(北京海淀区政协秘书长)
      龚田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陈旭(北京古建博物馆馆长)
      曹建(三吉利佳兆电力新技术公司)
      刘竞明(原甘肃外贸轻工进出口公司办公室主任)
   
      前排男生左起:
      蔡方云(中北电视艺术中心制作部主任)
      马明(国家广电总局教授级高工、国家863专家)
      邓少林(美国信息系统安全协会理事)
      章仲道(中国驻美国纽约领事馆前领事)
      朱汉城(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教授、指挥)
      何济达(当年知青点组长,原瑞博公司总经济师、现在美国)
      师旭平(CCTV5资深记者、主持人)
      杨军(原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副处长、现孝义金晖集团财务总监)
      庞景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以上职位、职务截止到2000年之前)

 
 

      作者简介
   
      王索雅,女,中共党员,1968年——1975年在山西省孝义县南梧桐村插队落户当知青。1975年,在同时下乡的30多名知青中最后一个离开南梧桐村回京,在北京汽车装饰厂工作,期间先后当过工人、科长、党委副书记,1989年调中共北京市委工业工作委员会工作,后调任中国北京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现已退休。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