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重返鲤鱼洲

时间:2017-08-08来源:上海纪实 作者:杨洵 点击:
北大分校旧址忆往事 我首先来到位于鲤鱼洲南部的北大江西分校,这座我心中的神圣殿堂。我当年不知来过多少次了。北大江西分校旧址只保留了几排营房,装修成陈列室,陈列着一些我颇熟悉的农具。墙上的照片和文字让人感慨当年如此办学的荒谬和无奈。1970年,分

北大分校旧址忆往事

我首先来到位于鲤鱼洲南部的北大江西分校,这座我心中的神圣殿堂。我当年不知来过多少次了。北大江西分校旧址只保留了几排营房,装修成陈列室,陈列着一些我颇熟悉的农具。墙上的照片和文字让人感慨当年如此办学的荒谬和无奈。1970年,分校面向全国招了30个工农兵大学生,师生各端一个小马扎坐在草棚里上课,被戏称为“草棚大学”。1971年8月因发现此地是血吸虫病高发疫区,北大江西分校撤销。陈列室里还有一些重要人物的旧居和会议室,以及一些著名教授的题词和书画家们的作品。厉以宁教授故地重游鲤鱼洲后,写下“事非亲历不知难”,抒发他内心的感慨。

望着那些名教授的照片,我想起一个无名的老师来。那天,我去团部邮局寄包裹,因为连里发了塑料雨衣,我就把父亲给我的那件配有腰带和鸭舌帽的崭新风雨衣寄回去。出邮局时与一个人同路,交谈中,我知道了他是北大的历史老师,因为邮局把他的包裹弄错到我们团部的邮局,害得他要多走很多的冤枉路。他们来鲤鱼洲不久就有人得了血吸虫病,还有师生冒着暴雨拉练,因翻车而丧生,还有人为了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乘坐横渡鄱阳湖的采购小船倾覆,牺牲了。他的儿子也是知青,在陕北农村插队。我回答他,我是上海知青,家父现在奉贤乡下上海文化系统的干校里劳动,家父的历史老师是旧上海诚明文学院的顾颉刚。他突然有点激动,想说什么,又马上平静下来。我说你认识顾颉刚?他迟疑了一下说,知道——知道,不认识——不认识。我从他的神态和嗫嚅中觉得他一定是认识顾颉刚的,却不敢说。那时都说顾颉刚是鲁迅的敌人,谁敢公开说和鲁迅的敌人熟悉呢?走到我连的鱼塘边,我说我到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香烟,把外面的烟壳剥下来,放在包裹上,摘下眼镜写起来,我看他的手颤抖得厉害,和我现在一样,字也写得歪歪扭扭。写了几个字后,他戴上眼镜,思索了片刻,喃喃地说,哪天回家向令尊问好,祝愿他健康平安。我似乎觉得他写的是他的名字和现在北大的哪个班组,让我有空可以去找他,又突然觉得不妥,又把烟壳捏成一团放进口袋,他向我挥挥手,转身走了。我突然觉得他也像我的父亲,一副惶惶不可终日,失魂落魄朝不保夕的模样。我站在原地,望着他羸弱的背影向23连的沙丘上缓缓走去,渐渐地消失在田野里。从此,我每次去北大分校,就觉得在田地里能看到我的父亲在躬身劳作。

当年的北大江西分校校园很静谧,七十年代种的香樟树郁郁葱葱,树冠笼罩下的房屋和路径有些潮湿和青苔,平时人迹稀少。是呀!有多少人,是什么人才会走到这里,来看这里的北大呢?眼前的北大只是一个小院子,比以前小多了,但我却觉得它是一艘沉入海底,伤痕累累的巨型古舟,留待着后人去潜探打捞。

清华实验农场想当年

我又再去位于鲤鱼洲东北部的清华实验农场,清华农场在北大的北面。平坦的水泥路,两边种着挺拔的水杉。太阳能路灯和大型农业机械不时闪过,展现着农村面貌的巨变。清华农场呈现的时代烙印更明显些,进门是毛主席去安源等三幅巨型油画,墙上的对联横幅标语尽管褪了鲜红的颜色,字迹却清晰夺目。除了与北大类似的陈列室外,有些房屋的门上“革委办”“军宣队”等标牌赫然入目。屋内黑黢黢的,使人有点窒息。而在当年农闲,我偶尔去清华农场的小卖部买一瓶桔子汽水和一包糕点解馋,顺便与一些老教授们擦肩而过,作一点同病相怜的眼神交流时,觉得老教授们是多么的慈祥与智慧。眼前,这一切都无影无踪了,我倒是莫名其妙地黯然神伤起来。

清华农场离我们连比较近,相隔一条三四米宽的灌水沟,在农业种植上时有一些往来。来鲤鱼洲不久的一年春寒,我们连的早稻秧苗受冻,请求清华农场支援帮助。早上天不亮,我们来到清华秧田拔秧时,秧田里已是一片的洗秧声了。秧田里隐隐约约的人影,头戴草帽,身穿棉袄,腰间用草绳系着一小捆扎秧苗的稻草,与我们连的老农一模一样。天渐渐亮起来,寒冷的晨风偶尔传来几声京片儿话语。隔着一条窄窄的田埂,有一位中年人问我,你们是上海来的吗?一定是我们说话时被他听见了。他说他是五十年代从上海交大调到北京清华去的,他与夫人一起来到了鲤鱼洲,他夫人分在另一个队里,平时也不是每天都能见面。他见我把土箕放在秧田里装秧苗,就对我说,要把土箕放在田埂上,把秧苗根部的水甩干再装。这样,人站在田埂上挑秧就轻便了。不然,人站在秧田的淤泥里挑担子,矮点的人就挑不起来,即使挑起来了,也会带上沉重的泥水,还会把田埂淋湿,使人滑倒。他见我装秧装得笨拙,就跨过田埂来帮我。见我拔的秧苗少,装不满两只土箕,就回到自己的秧田里抓来两大把秧苗,把我的土箕装满。然后嘱咐我,在田埂上挑担子,要用脚趾头用力抠住泥土,往有草的上面走就不会摔跤了。这些关怀,不仅使我日后久久受用,而且让我感动至今。一位清华大学的老师,居然教我如何干农活。

 

北大江西分校、清华试验农场,像两颗明亮深邃的明珠镶嵌在鲤鱼洲大地尽头的南北两侧,熠熠闪烁。2015年底,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大会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授牌清华、北大(江西分校)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不过,至今我都没能明白,当年为什么要把清华、北大弄到血吸虫病高发疫区的鲤鱼洲去。让好多老教授们患上血吸虫病,吃尽了苦头。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