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出版 >

京华书市一瞥(写于1989-11)

时间:2023-12-04来源:网中人博客 作者:王宗仁 点击:
〖写在前面:进入二十一新世纪之前,我一直是传统的纸质书籍的购买者、喜爱者、收藏者,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二十年一贯制。于是演绎出不少人生插曲。1989年形成了第一篇变成铅字的习作。文中述及的上海、北京,都是一晃二十年前的情景了,许多街景已经不复存

 
〖写在前面:进入二十一新世纪之前,我一直是传统的纸质书籍的购买者、喜爱者、收藏者,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二十年一贯制。于是演绎出不少人生插曲。1989年形成了第一篇变成铅字的习作。文中述及的上海、北京,都是一晃二十年前的情景了,许多街景已经不复存在。依托这些旧作,可以回味回味当年罢。〗 
日前走过淮海中路,看到“上海书店”的旧书部已从繁华大街上消失了,搬到了冷僻的长乐路上。目睹此状,心中好不自在。小时候我就知道这儿有一家颇具规模的旧书店;在学校读书时,这儿是我等囊中羞涩之辈的好去处。后来,看着它由盛而衰,市面逐步缩小,直至今日被“逐”出了淮海路,怎不叫人萌生“思古之幽情”呢?
与“上海书店”咫尺之遥的报刊门市部,则越发面目全非了。数月前拆掉了陈列报刊的沿街玻璃橱窗,以半数以上的面积干起了服装买卖。如今此等副业日渐红火,大有喧宾夺主之势:门前、堂内挂满了五彩缤纷的流行服装,相形之下,出售报刊的地盘就更显得灰不溜秋了。即使是这么可怜的一隅,亦被“磁性写字板”夺走了不少光彩。总之,门楣上尚存的五个黄底红色大字“报刊门市部”是越来越刺眼了。
触景生情,使我想起了不久前在北京出差时见到的景象。
我住在东城区的米市大街,由此向北,是东四;往南,是东单,都是有相当规模和名气的商业区。八年前我曾在此小住,所以此次我也能作一些纵向的比较。
此番在京出差,我几乎每天经过东四大街和东单大街,发现除了原有的几家书店外,还增加了好几个新面孔。老店如中国书店东城、东单两个门市部及作家书店等,不仅依旧开张,而且有的店面还有所扩大。尤其是中国书店东城门市部,古旧书籍之多,是上海各旧书店望尘莫及的。几个新面孔,有工具书店、旅游者书店、人民卫生出版社门市部、燕京书店等好几家。虽然它们的门面并不时髦、豪华,店面也多半只有一到二开间,但家家都是实实在在的,各自的重点、特点鲜明而突出,象燕京书店就集中供应京版图书。这与上海滩上越来越多的书店失去特色、从事“多种经营”、音响设备、玩具、礼品之类大举登堂入室、逐步蚕食“书市”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使我意外的是,热闹的东安商场内,时至今日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书摊!八年前,我头一回到北京,对百货商场里卖书大感新奇。没想到,经过这几年“全民经商”大潮的冲击,东安商场里的书市竟岿然不动,依然十分兴旺。旧书摊开架售书,人头济济;新书柜以少儿读物居多,但有其独到之处:柜台上高耸一块醒目的书目介绍,并按不同的年龄档次开列出一串书名,使人一目了然,堪称方便。此又为沪上罕见。
在京期间,适逢“第二届全国书市”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面对天安门广场的正门关闭,从边门、后门入内则要走很长一段没有公共汽车可乘的路。尽管如此,书市仍然十分兴旺,熙熙攘攘,而且有几十个书摊在这公园式的文化宫内安营扎寨,颇为壮观。所有展台一律开架,任君选择。与上海历次书市不同的是,该书市并不另外卖门票,也无须付钱寄包,只要花三分钱买一张文化宫的门票即可。选书购书之余,还可以在公园歇息,真是悠哉悠哉!
我同一位由沪移居北京的长者谈起自己的观感,长者说:“看来上海的商业味的确比北京重得多。”
京华书市再瞥(写于1996-12) 
〖写在前面:1989-10的北京之行,眨眼过去了七年,1996-10再度赴京,旧地重游,于是就有了“再瞥”。后来我去北京出差的机会逐渐增加,最多的一年是一两个月就去一次。只要有时间,我还是要去逛书店。“一瞥”“再瞥”提到的那些小店在大浪淘沙中趋于消失,而几家大店名店则成了我必去之地,最终聚焦在王府井书店、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中国书店东城门市部等处(当然与我在京出差活动的区域范围也有关系)。记得有一次还碰巧遇上每年一度的北京书市,在地坛公园举办,规模比1989年我第一次见到的场面还要大得多。但无论是“店”还是“市”,较之于“一瞥”“再瞥”时,新鲜感没有那么强烈了,对比感没有那么明显了,涂鸦的激情与冲动也就随之而淡化继而消失了。〗 
七年前,一九八九年的十月,我去北京出差,就京华书市所见所闻写过一篇《京华书市一瞥》。前不久,我又因公赴京,虽说来去匆匆,却也抽得半天余暇,作了一次旧地重游,感慨良多。
七年前我在东四一带去过的那几家书店:中国书店、旅游书店、医药书店等等,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着,不仅外表而且内部陈设都没有多大变化。当年曾经使我十分羡慕的东安商场内的旧书店,如今早已随着商场的拆建而烟飞云散,无处觅其踪影,走过那初露雄姿、正在装潢中的新东安商场,不由得不让看惯了点状、塔式海派建筑的我为其气势不凡而赞叹——这是典型的京派建筑,气宇轩昂,大板块、大容量,占据了整整一个街区……,但更多的还是为消失了的旧书店而感叹,希冀着新商场能为她留下一席之地。
故地重游的一大重点自然是王府井新华书店,前几年曾经因为“商业拆建”一度成为读书界关注的热点,引起各界争议和瞩目。如今那座曾经是华夏第一的书店大楼已经不复存在,王府井新华书店则“寄人篱下”,搬到了外文书店大楼里,占据了三四两个楼面。漫步其间,不能不叫你感受到她和一二楼的外文书店形成的强烈反差:外文书店宽敞、整齐,而寄居在此的王府井新华书店则拥挤、紊乱,一包包一捆捆的书占据了原本已经狭窄的通道空间,营业面积远远不及当年四层大楼时的壮观,自然难现当年丰采。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景况下,她还是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我在上海苦苦寻觅多时的《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终于在这儿有缘相会了。我不由得感叹,到底是首屈一指的大书店!
走出外文-新华书店,我沿着王府井大街南行,一路上见到好几家个体书店,都是一开间的门面,早上十点多了,还大门紧闭着,与上海摊那些个体书店赶晚不赶早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几乎家家都冠有店名,如“百事通”、“求知”等等。王府井大街上有享誉中外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宽敞的门前广场依旧保持着艺术殿堂的圣洁,没有一家“三产”之类的玩意儿。离她不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则破墙开店了,不过开的可是一溜儿的书店——“考古书店”、“外文书店”、“女子书店”。据说“女子书店”还是全国第一家呢。这几家近年新开设的书店和不远处由胡耀邦题写店名的老字号“中华书局读者服务部”都漾溢着浓浓的学术氛围,品位不俗,读者不少。
此番北京书市漫游的终点是意外发现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她位于王府井大街南端中国美术馆附近,是一家刚刚开张的新店,她共有三层,面积相当可观,品种之多也十分少见。图书的陈列颇具特色,有竖放在书架上的,有平铺在桌子上的,有呈螺旋状高高叠起的……。图书的分类甚细,以历史为例,不是象一般书店里粗线条地分成“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几大类,也不象“学术书苑”一类的专业书店分到“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这样的程度,而是分得更细,直到“远古上古”、“春秋战国”、“先秦”、“汉唐”等等这样的细度,读者可以借助醒目的分类标记很方便地找书、挑书。
走在店堂里,犹如荡漾在书的海洋中,耳边回旋着阵阵优美的古典音乐旋律。置身其间,面对书海,似乎什么烦恼都不在话下了。边走边看累了,周围有许多椅子可供休息,还有一间品位高雅的咖啡室供读者与书友喝茶聊天。甚至还有一辆辆类似超市里的小车,供读者挑书使用。这一切,设想得多么周到啊!我无缘见识海外的书店,但就国内所见的书店而言,这家书店是最好的一家。
走出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我久久沉浸在逛书店的愉悦之中,她才是真正的读书人的乐园。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的品种和购书的环境。当前许多书店在这两方面还不尽人意,这样的书店怎不让爱书人流连忘返呢?!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