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我的旧调重弹

时间:2022-10-10来源: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王宗仁 点击:
历时半年多的分大区的知青书信日记交流腾讯会议即将落幕,不由得又想起了自己曾经在2021-02-27的征集知青日记家书座谈会上有过一次书面发言。 那次书面发言相当于一份发言提纲,仅400多字,但并非空泛之谈,都是有所指的。 回顾自己多年来的实践和体会,感慨

 
历时半年多的分大区的“知青书信日记交流腾讯会议”即将落幕,不由得又想起了自己曾经在2021-02-27的“征集知青日记家书座谈会”上有过一次书面发言。
那次书面发言相当于一份发言提纲,仅400多字,但并非空泛之谈,都是有所指的。
回顾自己多年来的实践和体会,感慨良多,不仅有自己亲历的苦楚和遗憾,更有与年轻学者的合作与切磋。因而从知青书信日记的征集、收藏、利用、传承等角度,提出了4点想法。
旧文如下——2021-02-27下午在“征集知青日记家书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

王宗仁
①日记家书是弥足珍贵的一手史料,它们集聚了原作者、保存者、捐赠者数十年的心血。精心呵护这些物质的和精神的结晶,是征集收藏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发生无法弥补的丢失现象,情何以堪?务必做到“零损失”。
② 征集和收藏只是留存一手史料的第一步,更需要组织扎实的研究工作。这才是征集收藏一手史料的根本原意,不能停留在“追求数量”之类的水平上。收藏机构应该上一层楼,转身为研究和使用一手史料的学术机构。
③ 由于日记家书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发掘其中的史料价值,需要原作者等参与人的参与,从而准确解读其中的内容。由于原作者等参与人已经迈入年事已高的人生阶段,所以研究机构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④ 对日记家书的研究,更多的是由年轻学者承担,这也是必然的历史趋势。由于存在时间空间、地域方言等等的差异,还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的变化,更有两代人经历不同、思考侧重点不同,所以,两代人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一举成功。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本人是曾在江西插队的上海知青)
上述发言已经过去了近600天,之所以心血来潮、旧调重弹,是因为感到近些年来在知青史料的搜集方面,有数的增加,鲜有质的提高,在研究方面似无突破性进展。但愿这是我的孤陋寡闻。2022-10-10


(作者像)

责任编辑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