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州广袤无垠的文化苍穹中,戏曲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闪耀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在华夏大地深耕的艺术园林里,戏曲犹如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流,润泽着每一寸土地,承载着浓浓的乡土之情。
戏曲镌刻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风土人情与精神追求,以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将中华之魂演绎得淋漓尽致,美轮美奂,气象万千。 6月14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东方知青文化促进会选择这一天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中华魂·戏曲情”戏曲专场演出,其意义不言而喻。此时正值江南梅雨季节,申城一连数日被笼罩在烟雨濛濛之中,这一天阳光居然露了脸,来自沪上的一批戏曲爱好者及戏曲名家兴致勃勃地在黄浦区五里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聚集一堂,演绎了一场为中华魂讴歌,为戏曲情抒怀的戏曲饕殄盛宴。 ![]() 作者(中)与东方知青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华魂·戏曲情”戏曲专场演出总策划张国弟(左)和总导演王宁(右)合影 演唱会汇聚了京剧、沪剧、越剧、淮剧、昆剧和黄梅戏等风格各异的剧种,加之曼妙的戏曲舞蹈衬托,让观众们一饱眼福,过足了戏曲瘾。 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我们这一辈,真正接触到戏曲,还是从京剧“样板戏”风靡的那个特殊时期。那时,学唱京剧样板戏,唱英雄、演英雄、学英雄,成了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老家南汇大团古镇上的一所小学甚至排演了全剧《沙家浜》,我的几个表弟、表妹分别扮演了阿庆嫂、沙奶奶、刁德一角色,我的大舅还是乐队伴奏的京胡手,演出的盛况,震惊四乡,一度传为佳话。一所普通的乡镇小学,由一群娃娃排演全剧京戏,在那个没有音响设备的年代,恐怕在全国也找不出第二所,不能不说是激情燃烧岁月里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京剧样板戏中许多经典唱段,迄今我们都能一字不落地唱下来。 ![]() ![]() ![]()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真正全面深刻地了解、感悟戏曲文化艺术,还是在步入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新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被禁锢了十多年的一大批经典传统戏曲节目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仿佛一夜间如沐春风,人们从百花齐放的舞台上,领略到了中华戏曲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融合了众多艺术元素的无穷魅力。
那极富地域特色、优美动听的唱腔,无疑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不同的剧种有着各自独特的声腔体系,京剧的醇厚大气,越剧的柔美细腻,沪剧的委婉柔和,黄梅戏的清新质朴,淮剧的高亢激越,昆剧的婉转悠扬,锡剧的清快悦耳......。每一种行腔似乎都能触动人们心底的共鸣。还有那精彩绝伦的表演动作,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皆有章法,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演员们精湛的演绎,将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展现得入木三分。舞台上简洁的布景和道具,往往通过巧妙的设计营造出逼真的场景,加上演员们富有想象力的表演,让观众宛如身临其境。 数千年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扎根在华夏这块沃土,孕育着中华魂,寄托着乡土情,几乎每一处异域他乡,都有令当地人钟爱心仪的戏曲。 记得儿时,有线广播进入普通居民家,除了“阿福根谈生产”节目外,我的祖母、外婆最喜欢听的就是戏曲节目,尤其是沪剧和越剧以及评弹说书之类,那种痴迷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以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日趋改善,家里先是添置了收音机,接着有了电视机,家里订了份《每周广播电视报》,每周一收到报纸,我父母第一时间就是把戏曲节目播放的时间一一做了标注。尤其我母亲对沪剧、越剧的各种流派如数家珍,几乎到了百听不厌、百看不倦、如痴如醉的境地。因不满足受戏曲节目播放时间的局限,家里又购置了一台小型录音机,母亲可以随时播放收听,到她去世的那一年,收藏的沪剧、越剧录音磁带竟有数十盒之多。 六十年代中期,为建设嘉定科学卫星城,我们全家随父亲工作的国企搬迁落户到了嘉定。素有“教化”之称的嘉定,拥有被誉为全国戏曲界一面红旗的嘉定锡剧团,我也因此与嘉定锡剧有了一段缘。下乡插队落户期间,我曾被借调到嘉定锡剧团(那时已改名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从事创作,亲身体验到了锡剧在嘉定受百姓喜爱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当年,嘉定锡剧团以“扁担精神”行走在乡间田埂小道,送戏上门受村民欢迎的盛况,至今历历在目。虽说那时演出的大多是样板戏节目,但当演员们粉墨登场的那一刻,整个世界似乎都变了样,那韵味十足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仿佛有一种魔力,把观众吸引得神魂颠倒。那婉转悠扬的唱腔,时而高亢激昂,如穿云裂石,直上九霄;时而低沉婉转,似山涧清泉,沁人心脾。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观众的心坎里蹦出来似的,紧紧揪住了大家的心弦。 令人惋惜的是,受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以及各种新兴艺术形式的不断出现,戏曲逐渐走入低谷,嘉定锡剧团最终也沦落到被解散的命运。然而,在这喧嚣、不断变革的时代中,戏曲所承载的中华魂却从未褪色。以一代知青为代表、如今已步入夕阳晚霞的中老年群体,依然活跃在戏曲的舞台,用执着的精神守护着传统文化的一片净土,期待着让这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中华魂永远熠熠生辉。 2019年,原嘉定锡剧团的一些老演员,会同一批年轻的锡剧爱好者,在嘉定锡剧团解散三十多年后,重新组团排演了第一部现代戏——锡剧《六里桥》。现代锡剧《六里桥》巡回演出于各街镇,盛况空前,一票难求,嘉定又掀起了一股“锡剧热”,昭示着戏曲萧条多年后,再次迎来春的勃发,与此同时也见证了民族、传统、优秀的文化一定是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如今,在各街镇的文化活动中心及居民社区,戏曲沙龙活动几乎成了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 2019年7月嘉定区大型现代锡剧《六里桥》演出宣传资料 ![]() 《六里桥》剧情介绍:这是一部反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农民开展“五抗”斗争的锡剧剧目。 ![]() 2019年7月,在大型现代锡剧《六里桥》首演海报下演职人员的合影。 戏曲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那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剧目的戏曲,在讲述美丽动人故事的同时,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忠孝节气、礼义廉耻、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在戏曲的演义中变得生动鲜活,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戏曲不同地域行腔的音乐,更像是飘洒在空中的屡屡炊烟,仿佛带着家乡亲人的的思念和期盼,飘向远方的游子。对于那些在外漂泊的人来说,故乡的戏曲声是心底最柔软的牵挂,无论走得多远,那份浓浓的乡土情永远萦绕在心头。戏曲所承载的乡土情,是人们记忆中最珍贵的一部分,是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 中华魂与戏曲乡土情,早已深深地交融在一起,浸润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当我们心存对戏曲的那份热爱,那熟悉的旋律,是否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将人们带回到那段充满欢乐与温情的岁月,让那份深深的戏曲乡土情,在心底永远流淌,流淌......。 如此,东方知青文化促进会在致力于传承知青文化的同时,责无旁贷的担当起戏曲艺术园林地辛勤耕耘,为知青文化持续、健康发展,赋予了新的活力,增添了别样风采。 ![]() ![]() ![]() ![]() 主 持 词 1.开场 甲:尊敬的各位嘉宾 乙:亲爱的知青朋友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甲:欢迎各位来到“中华魂 戏曲情”演唱会的现场。我是今天的主持人:郭宝莲 乙:我是主持人:王宁 甲:戏曲,这颗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 乙:戏曲,这朵中华民族艺术园林中惊艳的奇葩,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与情感。 甲:它以独特的唱腔、优美的身段、精致的妆容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乙:它以唱念做打的功夫,说学逗唱的技术,融合地方精髓的特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甲:今天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聆听戏曲的悠扬旋律, 乙:今天在这个难忘的时刻,我们欢聚在一起,共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甲: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开启这场充满魅力的 合:悠悠中华魂戏曲之旅。 ![]() 东方知青文化促进会张国弟会长致辞 ![]() ![]() ![]() ![]() ![]() ![]() ![]() ![]() ![]() ![]() ![]() ![]() 2.结尾 甲: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中华魂 戏曲情”演唱会到这里就要接近尾声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一同领略了京剧的大气磅礴。 乙:越剧的细腻柔美, 甲:沪剧的委婉柔和, 乙:黄梅戏的清新自然, 甲:淮剧的高亢激越, 乙:昆曲的型腔婉转。 甲:每一段精彩的表演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戏曲的无穷魅力。 乙: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甲:希望通过今天的演唱会,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喜爱戏曲,让这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和观众朋友们的光临。 乙:感谢所有演员们的精彩演出。 甲:感谢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合:让我们期待下次再相聚,朋友们再见! ![]() ![]() (作者系东方知青文化促进会秘书长、“中华魂·戏曲情”戏曲专场演出总撰稿人) (责任编辑:铁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