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记住我们知青的历史

时间:2018-10-03来源:今日逊克 作者:王立华 点击:
人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人每天都在创造历史,书写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是用青春创造了知青的历史。这是一段史无前例的特殊的历史,是千年万古没有的历史,也是以后不会再有的历史了。虽然知青的历史有五十年了。但是对我们当年的知青历史还是记忆犹新。 脑海中经
       
人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人每天都在创造历史,书写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是用青春创造了知青的历史。这是一段史无前例的特殊的历史,是千年万古没有的历史,也是以后不会再有的历史了。虽然知青的历史有五十年了。但是对我们当年的知青历史还是记忆犹新。
        脑海中经常展现当年下乡的情景。过去的岁月如同刚刚发生一幕一幕。几乎连微小细节都历历在目。我们知青和农村有一段割舍不断的历史,有一份躲不开的缘份。有一群难以忘怀的亲人,朋友。农村是我们第二个家乡,至今我们知青的心里仍闪耀历史的光芒。
        1968年5月26日,我们离开了从小长大的家,插队农村。那一年我们挥泪告别了恋恋不舍的学校,几分新奇,几分迷茫,几分困惑,那时我们接受的再教育是要扎根农村一辈子。每天我们是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在广阔天地里施展作为,认真修理地球。我们经历了非常艰苦的生活。有的地一根垄一个上午都铲不到头,真累啊。一次渴了时候没有水了。我们到附近水泡子去喝,水中游着红色的小虫子,我们不在乎了,太渴了。秋收的时候。一次我们捆糜子,马拉收割机一圈一圈转得非常快,我们跟不上,一捆一捆的忙不过来,最后收割机坏了,停了,我们高兴地蹦高呼真好,一点都不掩饰自己的错。晚上睡觉时候,男女同学各是一个长条的炕,人多房子小,我们是十几个人挤在一个炕上,褥子折叠过来铺,一个挨着一个,翻身都困难。那时是没有娱乐的场所,没有电视看,没有电影看,没有电话打,想回家没有公交车。下雨了我们没有雨伞;下雪了,我们的衣服单薄,在雪中跑着走路。日子简单、平淡。我们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没有泯灭那种奋发向上的意志。农村是我们途径的岁月,青春是我们奋斗的资本。我们用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青春。
        虽然我们在农村这样的劳动,我们仍然不放弃心中的理想,没有泯灭奋发向上的意志,也不是心情颓废到最低层。我们常常在劳动结束的时候,或者下雨不劳动的时候,去复习文化课。做习题,写点什么,看看书,当作生活的乐趣。当年“文化大革命”很多书都划到封资修范畴,农村没书看,我们找到有文字的不管什么都要看看,就等于业余文体活动了,拓宽自己的生活。有时候也到农民家去聊天,缓解一下自己的寂寞。我们最期盼的是考大学,一年后开始推荐上大学了。我是第一批去的,陆续走了一部分。几年的时间里,对知青开始招工了,大部分知青陆续走出了农村,参加工作的人很多。
        对于知青来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苦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难处,但是大家都熬过去了。这是对我们的锻炼,是让我们深刻地体验了农村的生活。多少年过去了,我们绝大部分知青都有了自己的工作。等我们再次回到当年生活的农村时,如同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心情百感交集,让我们兴奋的是看到农村有了很大的变化。房子不是小土房了,砖房铁皮盖了,有的还盖了楼房,叫我们心里很欣慰。我们的国家大步的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种地从播种、锄地、培垄、收割、运输等流程上全部是机械化了。用不着像我们当年一锄一镐地劳动了,大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我们挥汗前进的农村,一下子有了很闲暇的时光,叫我们由衷的高兴啊。我还去过逊克农场,变化的和城市似的,我去了公园和我去过的大城市公园相似了,高兴的为这个农场做了美篇,投稿发了头条。

     

  五十年了,当时我去下乡的干岔子乡,去的是干岔子岛。当年我们在这里种过地劳动过,当今乘船到了这里,有了很大的变化。看了地里的庄稼真好,房子也建得好,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当年,不知道为什么,居然眼泪汪汪的。为干岔子岛拍了很多农田图片。这是我一生都不忘掉的地方,是我恋恋不舍的地方,是很想念的地方。
        和我们下乡的知青还有上海知青,当年的他们远离家乡上海,比我们还难。和家乡联系不方便,吃苦受累,每天都是艰苦的劳动着,一年、两年、很多年的都有。农民对他们非常地好。他们对农民像亲人一样。随着时间的变化,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的上了学,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入伍了,有的回了上海。历史向前发展,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上海知青没有忘记当年插队的逊克县。没忘记所在的农村,情深义厚。很多上海知青回到第二故乡逊克县,看望当年在此插队的村民。当他们给村民打了电话说要来的时候,有的农民赶着车去村口接,有的农民开车到县城去接。见面流泪大声呼唤着,拥抱着,就像见到了爹娘,兄弟姐妹。无论当年怎样艰苦,一起生活的感情是颠扑不破的。一次我在县里街道上看到了上海知青挂的条幅,写着我们回到了第二故乡,探望亲人等字样,我看了非常的感慨,我们都是知青啊。我外出到了上海,看到了当年的知青,他们热情地招待我,宴请吃饭。我激动非常,我离开了上海,仍然是亲密联系着。这不是仅仅对我这样热情,是和很多逊克人联系的。在网上,微信上联系。我的微信上有很多群,比如战友群、公安群、家乡群、文学群、同学群等等。我有两个战友群,其中有个战友群,是在逊克武警服役的上海知青,他是群主,由于对逊克的深情,群名居然叫“逊克干城”,上海人居然想念的是逊克。我有三个文学群,其中一个文学群,群主仍然是上海知青,群名居然是:“逊克知青写作摄影交流群”,把逊克写在前面。别的公安群、家乡群,也有很多上海知青。他们拿逊克就当自己的第二故乡啊!很多逊克人到了上海,上海知青就立即盛情招待,逊克的山,逊克的水,逊克的人,永远留在上海知青的记忆中!
        知青的历史,已成为过去了。知青的生活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知青在黑土地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知青是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我们是老三届,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有文化的年轻人。知青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一代人的命运,让我们品尝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磨难是我们的人生财富。知青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页,我们撑起祖国的脊梁,我们的命运和共和国胶黏在一起。当年的我们后来走向各行各业,施展我们的智力和能力,努力工作,勇往直前,不惧艰难困苦,乐观豁达,是对我们的锻炼。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今天越走越远了。但是回想知青生活,仍然把我们带回青春时代,带回农村广阔天地,知青生活也是我们一笔重大的精神财富!知青的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更加璀璨,更加光辉!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