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上海记忆:三层阁与老虎窗

时间:2016-11-17来源:原创 作者:看懂上海 点击:
三层阁与老虎窗 老虎窗又称老虎天窗,是上海俗语,指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也就是在斜屋面上凸出的窗,用作房屋顶部的采光和通风。 说起老虎窗的名字由来,其实和英人有关。早在上海开埠后,不少英国人来上海居住,他们带来了英国式的建筑。英国冬天寒冷多
 
三层阁与老虎窗 

老虎窗又称老虎天窗,是上海俗语,指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也就是在斜屋面上凸出的窗,用作房屋顶部的采光和通风。

说起老虎窗的名字由来,其实和英人有关。早在上海开埠后,不少英国人来上海居住,他们带来了英国式的建筑。英国冬天寒冷多雪,为了减轻积雪对建筑物的压力,他们的房屋大多为高坡度、尖顶样式,为了增加采光和通风,又在屋顶上开设了屋顶窗。屋顶英文“Roof”,其音近沪语“老虎”,于是,这种开在屋顶的窗就被上海人的洋泾浜英语读作“老虎窗”。

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随着上海住房困难的加剧,上海人就利用石库门住宅的二楼空间较高及有斜屋顶的特点,在二层与屋顶之间加建阁楼,这种阁楼被称为三层阁。

为了增加三层阁的采光和通风,也在屋顶上开窗,于是这种屋顶窗就也被上海人称之为“老虎窗”。现在“老虎窗”一般多指上海石库门住宅中的屋顶窗。

 
 逼仄的“阑尾”建筑 

三层阁是旧上海特有的建筑。它是附加在石库门住宅之上的一处小阁楼,再往上就是屋顶。三层阁中间部分尚有约一人高,人在其中勉强能直立,而随着屋顶的坡度,两边高度逐渐变低,只能供人躺卧。三层阁实在是建筑物的一段“阑尾”。

但对于大多数老上海市民来说,这个“阑尾”建筑是他们的梦魇空间。许多人必须终身生活于其中。逼仄和压抑,盘绕在他们的睡梦中。

电影《聂耳》中最为经典的镜头之一,就是聂耳每天练习小提琴,不得不站在三层阁的地板上,将上半身从天窗里伸到外面来。从他手中的小提琴里飘扬出美妙的音乐,仿佛是艺术的自由精神从逼仄的生存空间里,艰难地摆脱出来,飞向辽阔的天空。在一个遥远的年代,三层阁的“禁锢”与“狂想”的双重叙事,向人们诉说着旧上海的精神秘密。 

在上海的老弄堂里,类似空中楼阁的小空间不仅仅只有三层阁,亭子间、过街楼,这些都是老上海石库门的标志性回忆。

 

 
 那些“方寸”之地 

鲁迅在横浜路景云里曾居住过的亭子间

先说亭子间。亭子间作为石库门建筑的一部分,位置是在灶披间之上、晒台之下、正房的后面、楼梯的中间。空间只有7、8平米,朝向北面,狭小阴暗,冬寒夏热,下烤上晒,所以大多用作堆放杂物,或佣仆的住所。

上海开埠后,国内外大批移民来到上海滩,导致住房紧张。但是,建房跟不上也无法跟上,亭子间就成为那些买不起也租不起高阶房的低收入阶层的栖身之地。卖艺者、小商贩、戏子、十里洋场的失风之辈常在此栖身,也有大学生、穷愁的诗人或单身艺术家。他们大多散落于各处的亭子间里,演绎着过客般的故事。

到了上世纪20、30年代,“二房东现象”盛行时,亭子间常被二房东租给一些囊中羞涩的租客,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亭子间文化”。

有人说,“没有住过亭子间,不能算科班出生的上海人”。亭子间,可能是乡土上海最绝妙的缩影。

再说过街楼。过街楼既不是屋顶上的阁楼,也不夹在层与层之间,过街楼“跨”在弄堂上,里面住人,底下可以通行。

过街楼

如果一条弄内纵贯着多条支弄堂,住着百余户人家,那么,这个过街楼每天一定是人来人往,人气很旺。得天独厚的位置,犹如一座瞭望台,一边窗对着弄堂内,一边窗朝着小马路,两头各有独特的风景。虽说有观景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窗外楼下嘈杂的声污染、空气污染的劣势,还有“戳气”的就要算每天清晨的“马桶大军”了。

在弄堂居民的心目中,过街楼就是这条弄堂的门面,尤其是石库门建筑的弄堂,篆刻弄堂名字的那块石板,就是镶嵌在“过街楼”的底下;这些字一般出自大家、名家之手,字写的浑厚有力,字迹刻在花冈岩上的,也有刻在青砖上的,看上去古色古香。

“过街楼”还是处可以避风雨的小地方,雨天过街楼下有事会挤满躲雨的人。这里还是弄堂的生活信息集散地,人们在此打牌、打康乐球、下棋、抽烟吹牛;孩子们喜欢在这里玩各种游戏,这里是他们通向外部世界的最边缘,童年的活动范围,往往到过街楼下就打住了。还有小裁缝、修鞋匠、剃头师傅这些便民摊头,都在过街楼下安营扎寨。

不论是三层阁和老虎窗,还是亭子间,或是过街楼,这些方寸的空间作为上海曾经的一道风景,大多伴随着我们成长的记忆。它从未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过,无论春夏秋冬,它总是充满着点滴回忆。

如今,这些方寸之地越来越少,或许有一天,它们也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再谈起之时,就像在介绍一件老古董。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