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剪彩”话题的回味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张持坚 时间:2024-05-01 点击:
 
“牢骚“引出的采访
 
1989年八九月间,哈尔滨一家大型地下商场和一栋百货大楼先后竣工和建成开业。按惯例,有代表性的工程落成要举行庆典仪式,也会请记者来采访。作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的我参与了这两项活动。在地下商场庆典现场,我站在台下建筑工人队伍的旁边。就在这里,就在我不经意间,听到了和台上“热情洋溢”的致辞不协调的“牢骚”:“怎么连一句‘建筑工人辛苦了’的话也没有呀!”打量说话的人,从一身施工服看,无疑是建设者中的一员。在接下来的另一场庆祝开业的仪式中,我同样也站在施工人员的一旁,又听到了类似的声音:“到剪彩的时候,怎么和我们建设工人没有关系了?”这引起了我的关注:难道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值得探究的原委?
我和同事蒋耀波决定去摸摸情况。我们找到了第一个发牢骚的人,他叫曹玉田,54岁,是负责地下商场建设的一家建筑公司的工程处主任。他说,13个月的日夜苦干,克服了多少困难,想的就是早一天把商场建起来。他是个细心而又重感情的人,剪彩那天特意带了微型录音机,想把剪彩盛况录下来,“好留个纪念”。可没想到,剪彩仪式从头到尾,这个领导讲话,那个来宾致辞,“竟没有一个提到我们这个建筑单位的,也没有一句‘建筑工人辛苦了‘之类的话。”曹玉田心里好不对劲。他呆不下去了,没等仪式结束,挤出人群回到了工程处的办公室。他告诉我们,他在建筑行业干了三十多年了,“回想五六十年代,不知有多少领导到工地来看望过我们。记得有一年在一个军用机场施工,空军司令员还到工地来看望我们。有些领导还特意带着剧团到工地来慰问演出,给我们鼓劲。一句’同志们辛苦了‘,使我们心里热乎乎的。可这些年,这样的事儿见不到了。说实话,我们现在和领导是接不上头,握不上手,听到的只是上头催工期的指示,而困难呢,又有谁来帮我们解决,谁想着在第一线干活的工人……”在一旁的他的同事邓忠祥接过话茬:“这个地下工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要求一年多拿下来,工期紧,难度大,加上资金不足,真不易啊!工人们轮流24小时干不说,就说工资,己有两个月没开了,我们是背着米袋把人家的活干完的。可剪彩庆贺的时候,连建筑单位的名都没点一下,确实说不过去。”
第二个发“牢骚”的是百货大楼工程的承包队长陈大福。剪彩那天,现场还有些活没完,不少职工边干活边“旁观”了剪彩仪式。然而”旁观“的结果,是“大伙心里不是滋味——因为没有人提到我们,好像我们就是干活的,别的和我们无关!”陈大福说:“我们商业建筑公司是个小单位,只有四百来名职工。可百货大楼的工程不小,有两万多平方米。原计划工期是三年零三个月,后来上级要求一年半之内完工。我们知道,商店早一天开业就早一天有效益,因此咬着牙答应了下来。我们一天当两天用,组织职工昼夜施工,大伙的口号是:‘流大汗,出大力,扒一层皮,拼命也要完成任务!’从去年4月1号开工到今年9月完工,终于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任务。这些都没有什么可说的。可到剪彩的时候,把我们忘了,大家心里是有想法的。那天我‘旁观’了一会儿,就回到后面一间小屋子里没再出来。”负责工程管理的同事计儒时也有同感,他说:“职工们全力以赴,拧成一股绳干,到剪彩时,这座新建筑的建设者是谁?没了!你想,心里能好受吗?我们不是争什么,只是想得到应有的尊重!”
这些话语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使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些不合潮流的陈旧观念和做法被扬弃了,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气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丢了,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挫伤了他们的感情,这对经济建设有好处吗?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进步有利吗?
 
何时工人剪个彩?
 
在和这两个建筑公司职工的交流中,他们“冒“出了一个想法:什么时候我们工人也能上台剪个彩?工程建设中贡献最大的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就不能拿一拿那把大剪刀,显显我们在一线干活的人员的自豪感、荣誉感和主人翁的精神吗?这话里有牢骚和调侃的成分,他们未必真要登台剪彩,但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受到冷落”的不满,反映出的是希望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和诉求。
我们听了很受感染,不仅建筑工人,工作在任何一个岗位的劳动者,只要为我们的社会付出了辛劳都应该得到尊重。于是决定就以“工人说:何时我们也剪个彩?”为题,将采访的内容写成记者来信发到总社,希望以此能引起全社会对普通劳动者呼声的重视。
总社编辑部收到“信”后,觉得有现实的针对性,有积极意义,即向全国播发,稿件被多家媒体采用,有的还配发评论,反应是热烈的。
在黑龙江省,反应则更为迅捷。省长邵奇惠看到报道后,“内心深感不安”。这位工人出身的省长说:“房子是工人一砖一瓦盖起来的。盖好了,庆贺的时候,工人被遗忘了,这怎么可以?!”他和负责基本建设的副省长安振东谈了这件事。安振东也有当工人的经历,和邵奇惠有同感。他们立即向有关部门打招呼:国庆节前,省里有一批大型工程要竣工剪彩,到时一定要请建筑职工参加。虽然剪彩只是一种形式,但这能表达对工人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尊重”就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
于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场景出现了:9月24日,佳木斯松花江公路大桥竣工剪彩。黑龙江省路桥公司第一工程处工人孙文仁和副省长安振东、佳木斯市市委书记李福顺站在一起,共同把象征着成果和庆贺的红绸剪开。
9月30日,哈尔滨到阿城高速公路通车典礼。哈尔滨市公路工程处59岁的老工人郭兴年和省长邵奇惠、哈尔滨市长宫本言一起,为通车剪彩。当红绸剪断,人们热烈鼓掌时,邵奇惠和宫本言先后握着郭兴年的手说:感谢筑路工人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这优质的高速公路。
10月1日,哈尔滨火车站扩建工程竣工。剪彩仪式开始发前,省长邵奇惠看到我,把我招呼到一位老工人面前,介绍说:“这位工人师傅名叫王静波,是承建这项工程的省第一建筑公司的老工人、老劳模。过一会儿我要和老王一起为这项工程剪彩。“王静波很高兴,对我说:“我盖房子三十多年了,今天还是第一次参加剪彩,这不仅是我的光荣,也是广大工人的光荣。”
当地媒体都把“工人剪彩”作为新闻的“重点”予以突出报道。这期间,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了类似的暖人场景。
 
议论在绵延深化
 
“新闻”很快过去了,但是围绕“工人剪彩”的议论在绵延和深化。
在有万名员工的哈尔滨锅炉厂,我们听到了工人们的“七嘴八舌”。有的说,这些年报上看不到我们工人了,“劳动光荣”的口号也不提了;有的说,如今干啥都比工人吃香,有“门子”有“窗”的才不当工人呢!有的说,改革给我们的社会增添了活力,但工人的社会地位降低了,小伙子找对象都难。也有的说,现在到处讲文凭,这就苦了一线工人,他们生产忙,学习时间少,一时得不到文凭,可他们当中不少人是有经验、有才能的。全国劳动模范、焊工林有盛也很有感慨,他说:“过去当工人多自豪,时传祥、孟泰、王崇伦等工人代表家喻户晓,给工人多大的鼓舞。现在对工人宣传少了,对劳模宣传少了,出席劳模会的不少是厂长、经理,第一线的工人太少了!”
在黑龙江省总工会,一些工会干部也由“剪彩”议论开去。他们说,这些年不少人眼睛都往上瞅,不往下瞅,更不往工人瞅。上面制订的有些政策,也没有很好地考虑工人的利益。现在的工人,尤其是在一线的工人,劳动强度还是比较大的,不少地方手工操作还占不小的比重,他们很辛苦,为国家的建设出了力,创造了不少财富,可他们的收入呢?有些人一年的收入,不如歌星一晚上的收入,这合理吗?他们有不少困难,也有不少心里话,他们盼望各级领导多和他们谈心、交心,多理解和尊重他们。
哈尔滨建筑工程管理局局长吕元琪也向我们谈了看法。他认为,这些年由于受“一切向钱看”风气的影响,不少人对工人产生了这样的偏见:工人嘛,就是干活挣钱。这是不对的!多少次的实践证明,当我们的工程遇到困难时,许许多多的工人都自觉地上,不讲报酬地上!我国工人阶级是有觉悟的,他们不仅仅是为钱,他们是有更高的追求的。
就这样,在议论声中,看似工地上那几句简单的“牢骚”,逐渐展示出了它并不简单的、令人深思的内里。
于是,我们又以“工人剪彩引发的……”的为题,写了内容更为丰富的报道,媒体刊登后,对尊重劳动者风尚的弘扬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事情过去三十余年了,当时的情景仍很清晰,于是又整理了文稿。回头看,社会又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向前迈出了新的步伐。但仍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在行进途中扬弃陈旧观念的同时,要注意对优秀文化和良好的传统理念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它们不仅不能变,还有加强和深化的必要,比如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理念就应在其中,因为它们是维护社会运行和推进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完)

(晓歌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为焕发主人翁精神注入强劲动力
    下一篇:毛主席、周总理来了,她才意识到父亲的不一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