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五)《珍贵的照片和一张借据》

来源:延 梅 作者:延 梅 时间:2023-09-07 点击:
  《江城子.忆长征》

     长征万里路途遥,雨潇潇,
     飞雪飘。
     浩气冲天,三军势如潮。
     为洗国殇抛热血,真理在,
     苦难消。
     蓬蒿荒野听窗号,冷霜邀,
     露营壕。
     叱咤风云,惊愤破寒宵,
     凭吊英魂思奋进,追往事,
     万年娇。


      长征北上,战略转移,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犹如一座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爬雪山、过草地、攀登崇山峻岭、横跨激流险滩,一边是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真实的经历,谱写了举世罕见的长征史诗,铸就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深深烙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里、血液里。在童年憧憬中,心灵留下了红色的印记;在中年奋斗中,续写着红色的故事;在暮年回忆中,传承着红色的基因。无论在人生路上遇到怎样的艰辛和磨难,都“胜似闲庭信步,笑看云卷云舒”。

      无数革命烈士,动人的英雄事迹折射出的长征精神,那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憾心灵的英勇壮举,那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历史画面,浸染、启迪、教育着我们。红军长征的脚步离我们远去,他们特有的魅力,震撼人心的力量,真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

      上海知青朋友了解我这几年在搜集、挖掘、书写红色历史故事。特意从档案中寻找出来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发给我,那是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率领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吴起镇,这也是我不曾见过的照片。

       我久久地端详着照片上的毛泽东、周恩来那疲惫、憔悴、消瘦、黝黑的脸庞,颧骨高耸,军帽下浓密、修长的头发和胡须几乎齐肩,宽大、单薄破旧的军装,情不自禁地泪水夺眶而出。长征是如此艰辛、惨烈、悲壮,党和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又需要一种怎样的顽强意志、百折不挠、义无反顾、无坚不摧的精神。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人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在确立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用生命和鲜血一步步实现抗日总方针,到达陕甘宁和陕北红色根据地。

      这张照片,或许是在布置吴起“切尾巴”战役决策中,或许是在吴起“新窑村旧址(10月22日)”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今后的战略任务是保卫和扩大西北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斗争……”毛泽东深沉,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着远方,在思考中国的命运和斗争方向,尽显独领风骚的卓越才能。在长征的征途中,毛泽东感悟革命事业的曲径通幽,品尝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不断观照自我、印证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他的人生阅历丰富多彩,思维方式捭阖,精神世界博大精深,情感意志柔刚并济。

       在长征的路上,毛泽东儒雅温和,手持唐诗,谈吐持重,极善辞令并写出《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等波澜起伏、大气磅礴的千古名句,一路运筹帷幄,扭转乾坤。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历经艰难困苦,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激励红军战士奋勇前进。

 
红军战士曾广华的“一件羊皮袄,见证了长征路”
 
  1934年10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率领八万六千余人的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千难万险到达陕北吴起镇仅剩八千多人。看着眼前这支精锐的红军队伍和身边的战友,被银装素裹,萧条、单调、枯燥的陕北大地重重包围着,空旷、茫然一片。顶着严寒的西北风,战士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蓬头垢面,骨瘦如柴。有的脚下穿着草鞋,露出脚趾的破棉鞋,腿上捆绑着干草;有的头上裹着绷带,腰间绑着草绳;有的手拄着木棍,艰难、竭蹶、趔趄地前行,从他们脸上依然表现出乐观和坚定的目光。没有被折磨、牺牲打倒;没有被困难、寒冷击垮;没有动摇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倔强的品格,依然用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完成历史使命。

       望着风雪中红军队伍远去的背影,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沉默了、眼里噙满了泪水,内心难以言表。这样的镜头,在电影、电视剧里不止一次次地让我们泪流满面。

      红军刚进入陕甘宁和陕北根据地,看到当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自身也是倒悬之危、困难至极,但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倾其所有,解囊相助,支援工农红军,让刚刚落脚的战士们热泪盈眶。

      我是一名来自北京的知青,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深感陕北人的淳朴敦厚,热情耿直,朴实持重,性情豪放,不善辞令。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陕北人的生活艰难贫困,掣襟露肘,饱经风霜,备尝辛苦。尽管自己也是粗茶淡饭,也会将节省下来的粮、菜送给我们这群,因饥饿寒冷哭泣的“北京娃”。他们总是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关心、照顾。所以,几十年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走的有多远。总是放不下陕北那片土地和生活在那里的乡亲们,那种真挚的感情,纯洁的友谊,绵延流长。

      1935年11月,部队面临的严重经济困难,缺吃少穿,能让战士们顺利过冬便成为红军领导人面前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等多次开会商讨解决过冬的被服、给养等问题,大家都很着急。

       11月21~24日,毛泽东亲自实地查看和指挥,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领导人,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组织参加富县“直罗镇战役”。“将帅齐上阵,军民齐用命”,几天后,全歼敌军取得了直罗镇战役和徐海东率领红十五军团一举攻克国民党运输线,粉碎国民党对陕甘苏区发动的第三次“围剿”。两军胜利会师后,缴获了敌军大批武器装备和物资,大大改善了红军的武装,提高了作战能力。并在这里举行了“奠基礼”。

 

      陕北冬季天寒地冻,寒风刺骨,如何解决红军吃饭穿衣问题,到哪里筹一笔资金成了领导人最大难题。在大家一筹莫展之下,毛泽东想到了徐海东,他是第一支长征队伍抵达陕北,有一定的基础,他又是红四方面军,是张国焘领导下的一员战将。当时张国焘已经另立中央,徐海东到底是听中央的还是听张国焘的?毛泽东辗转反侧,犹豫不决。
       如果徐海东听张国焘的,中央红军在陕北的处境是极其困难的。

      当年,毛泽东内心举棋不定,他试探性地给徐海东写了一封信,讲了中央红军步履维艰,极其困难。并对陕甘支部后方部长杨至成说:“我给你写个借条,你拿去找徐海东如何?我相信只要有可能海东是一定帮我们这个忙的。”

于是毛泽东挥笔写道:

      海东同志:

      你好,因部队过冬吃、穿出现困难,特向你借款两千五百元。

      毛泽东

       这封借钱信,一方面是中央红军确实需要帮助,另一方面则是一种试探。

       徐海东接到毛泽东的信后,没有考虑,立即把经济部长查国桢找来问:“咱们还有多少军费?”

       供需官回答:“还有,不到7000块大洋”。

       徐海东立即命令“拿出5000块调拨给中央红军应急”。

       听了这话,送信的杨至成愣住了。

       供需官急了,问徐海东“5000块送给中央红军,是不是太多了?咱们只剩下不到2000块大洋。”

       徐海东却说:“天下红军都是一家,自己的军费就是中央红军的军费,再说,他们要不是遇到难处,怎么会开口借钱呢?”

       随后徐海东把5000块大洋和借钱条子一起交给了杨至成,让他顺便问候毛泽东,并讲明白这笔钱是送给中央红军,以后就不用还了。

       这一笔资金就是雪中送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收到信和5000块大洋后,都忍不住被深深感动,流下了泪。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延安为徐海东拍摄的经典照片
 
  徐海东还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动员部队把缴获的部分武器、弹药、药品、布匹等送给中央红军,并且命令每个班挑一把最好的机枪送给中央红军。连最精锐的骑兵团,也交给中央指挥。

       这笔资金一下子解决了中央红军全军的吃穿,物资武装了队伍,毛泽东对徐海东慷慨解囊十分感激。不久和周恩来、彭德怀一起专门找徐海东表示谢意。

       直到主席晚年,还一直惦记徐海东的这份情意,他老人家对很多人说:“当时中央红军很困难啊!要吃不起饭,多亏了徐海东给的5000块大洋。他是最好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拥护党中央、服从党中央,这正是红军克服千难万险、淬火成钢,最终取得长征伟大胜利的力量所在。

       5000块大洋对现在人来说不算什么,在那个战争年代它意味着中央红军生存下去的希望。没有物资,粮草,会对中国历史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和影响。

       几天后,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被“肃反”错误路线和红二十六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刘志丹首先解决中央红军过冬的问题,发动群众和安排被服厂,连夜赶制被褥、棉衣、棉裤、棉帽、棉鞋。让中央红军身上的单衣、烂衫、草鞋换上了新装,并用陕北最好的饭菜,油糕、米酒、红枣招待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将士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和安身的地方。

      我们的党经过百年风雨历程,百年筚露褴褛、百年历久弥坚,书写了一幅幅气势恢宏,精彩绚丽的历史画卷。从血雨腥风中,从枪林弹雨中,从无数先烈血泊中,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历练。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热土一缕魂的伟大红色基因,用鲜血换来如今的安宁山河,用他们的生命造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历史的烟尘无法掩盖先驱者的脚印,我们血管里流淌着革命先辈的鲜血,祖国的繁荣昌盛在红色血液浇灌下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用生命和热血捍卫我们的党,永不变颜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七律.赞建党百年》

千叠峥嵘岁月稠,
万重大浪竟风流。
伟人引领长征路,
巨手筹谋广厦楼。
 落脚陕甘红圣地,
  巍巍宝塔震寰球。
  红旗百载歌华诞,
  再铸辉煌傲宇游。
                
      2022年12月1日  更新于 01-21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五律(平水韵) 白露
    下一篇:癸卯二十四节气绝句 白露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