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七)

来源:郑连真美篇 作者:郑连真 时间:2023-08-09 点击:
 
 
吴国第是三团十三连副连长。1965年,年仅十八岁的他响应国家号召,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贫瘠荒凉的塔里木。他当时完全可以不去新疆,家里的人也不同意他去,因为两年前他哥哥已经支边进疆。那时的青年头脑都很简单,而且都有些发热。吴国第要以哥哥为榜样,理由是:“白求恩大夫为了支援世界革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一个外国人能这样做,我作为一个中国青年就不能为建设边疆出一份力吗?”为了实现这些发自肺腑的诺言,吴国第与土坷垃打了一辈子交道。
 
        初到农场连队,生活艰苦,劳动量大,经常吃不饱肚子,他没有被吓倒。开荒造田吃大苦,筑渠引水出大力,几十次获得嘉奖,每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年终鉴定上写着:“认真负责,处处带头干;起早贪黑,不怕苦和累,努力学习科学技术”。
 
        当副连长后,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天早晨八点钟,吴国第已经到地里转了一圈,回到家匆匆忙忙洗把脸扒口饭他又下地了。大田生产的各个环节他要求十分严格,发现问题及时返工。他是个实在人,常常对承包棉花的大田职工说:“种地如绣花,只有精耕细作才能获高产,年底才会多拿几个钱”。他也是个热心肠  的人,特别对那些活没少干,棉花产量不高的职工,动员他们参加棉花丰产攻关,并从放水到播种,化除、化控到管理,都亲自做技术示范,真没让他少费心。
 
        吴国第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也没有专业文凭,他硬是靠自己刻苦钻研,长期积累,成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和植棉土专家。职工信赖地说:“老吴称得上十三连的活地图,哪块地没有他的足迹?我们包地,他操心”。
 
  他没日没夜的工作,常常感到头晕,有时想呕吐。知情人劝他别只顾工作了,治治自个的病吧,他想春播结束了再治吧。
 
        1997年4月11日,吴国第在查看播种质量的时候,跟着播种机走了五十米,就渐渐支持不住了,他对边上的机务排长说:“我有点头晕,扶我到地头上坐一坐”。还没到地头就倒下了,倒在了由他和大伙一起用汗水浇灌的田野上。
 
        吴国第就这样匆匆离开了我们,才五十多岁。
 
        少小离家,老大难归,健在的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望眼欲穿,盼望儿子早日退休回家团聚;刚步入社会还未站稳脚跟的女儿,盼望听到父亲的教诲;体弱多病的妻子,多么希望在丈夫的肩头靠一靠••••••。
 
        为绿洲而来,为绿洲而去,正是吴国第人生的追求。
 
        十万上海支边青年的西进壮举,是西部拓荒曲中一曲风韵独特的篇章,也是我国屯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他们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共和国的屯垦戍边事业,用热血改造荒原,用青春耕耘绿洲,用生命建设家园。
 
       “告别黄浦江,高歌进新疆”的豪情壮志已经成为过去,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当时的记忆也被人们渐渐遗忘。当年扎着羊角辨的黄毛丫头如今已近花甲之年;当年的小伙子早已两鬓染霜。就连戴根发那样的烈士,现在也许没有多少人能再记起说起他的英名和事迹。还有谁会记得每个农场都有一块以条田序号称谓的墓地,荒草覆盖的坟墓。坟前用枯裂的胡杨木板竖起的墓碑,年复一年的日晒雨淋,有的墓碑早已无影无踪。
 
        为了追求幸福,谁都不想死,他们都还很年轻••••••。想起他们,我常常老泪纵横。这些辛酸的故事,将永驻我心。愿我们的后人,永远别忘了他们••••••


责任编辑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有这样一位知青----金士英同志事迹简介
    下一篇:《老照片的故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