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知青长篇小说《金牛河》(上)

来源:【留美学子】陈屹视线 作者:顾月华(策划·整理· 时间:2021-11-12 点击:
2021年10月28日星期四晚上,由顾月华策划、由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皇后区图书馆新移民服务部联合举办,由陈曦、纽约桃花、南希、应帆和顾月华为主的工作团队,在云会隆重推出了极光系列一共二十八道极光,今天晚上是最后一讲,由南希担任主持人,由杨剑龙担任主讲人,李洪华担任嘉宾。题目是:存在与慾望中的人情人性一谈知青长篇小说《金牛河》。
南希是极光工作组成员,纽约华文作家,出版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娥眉月》和《足尖旋转》。曾获多项文学奖,如小说《邂逅》在今年获得美国美华族移民文学奖短篇小说一等奖,短篇小说《多汁的眼睛》获美国汉新文学奖一等奖,散文《天禽如人》获美国汉新文学一等奖,长篇小说《娥眉月》获得获第十三届“新语丝”文学奖二等奖,短篇小说《谢丽一家的晚餐》 获美国汉新文学奖二等奖。《双城记》荣获上海文学第六届“禾泽杯”散文大赛二等奖。《曼哈顿的企鹅》获美国汉新文学奖散文优秀奖等等。
她也是知青出身,故对本次讲座饶有兴致与共鳴,她先介绍了杨剑龙:
今天隆重推出的,是“极光系列”最后一讲,首先,我非常高兴地向大家介绍一位,才子型教授,学者型作家,杨剑龙教授。首先我很兴奋,因为/在知青题材创作上,我们有共同话题——2017年,我第一部小说《娥眉月》也是写知青的,在纽约新书发布会上,杨教授是我的嘉宾;今天,杨剑龙主讲他的小说《金牛河》,又是知青题材,由我做主持人,这是巧合又是荣幸,也是一种神奇的缘分。
当时,我的长篇小说新书发布会上,突然出现一个国内来的学者,令我喜出望外。只见他红光满面,目光炯炯,声音洪亮,热情洋溢,身着一件中式白色夏布衫。我刚想把一本自己签好名的书送给杨教授时,他却已经离开了会场,赶在去另一场文学会议的路上了。杨教授给我的第一印象,豪爽,敏捷,潇洒不俗,好像刚刚从深山庙堂走出来的、日行万里的道士大侠。
  
  上篇   
演讲内容精选
杨剑龙
现在,我先介绍杨教授的简历,我觉得,他可称为“三多”教授:即,多彩,多才,多产。他经历丰富多彩——知青经历是最令他难以忘怀的,他说“这段生活成为我生命中最难以忘却的时光,都烙入我的记忆深处。我总认为这是我人生中最为独特的一段经历,我总想用笔将这一段生活写出”。而他知青后的人生,是由乡村走向书斋,气质愈发沉静。让心灵归属于一种像群山、大地那般沉静而拥有定力的状态,使他的作品中,各种趣味和路径杂然交陈,带着这一代人的多彩特色。
他是上海市人,博士、博导、二级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大学访问教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策划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著有《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等著作二十余部,主编或合著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长篇小说《金牛河》、诗集《瞻雨书怀》、散文集《岁月与真情》,并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多篇。承担国家哲社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国家哲社基金课题“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等多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多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上海市模范教师等。
杨剑龙的讲座题目是:存在与慾望中的人情人性一谈知青长篇小说《金牛河》
他分三个部分来谈:
一 、我的知青生活
二 、长篇小说《金牛河》的创作
三 、关于《金牛河》的发表与出版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关于知青生活,象每一个的知青一样,宋海青在18岁带着手抄唐诗宋词,和对上海的留恋,走向农村。他讲述了一路长途卡车的跋涉,西头大队况钟故乡,况家祠堂的知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务农,春耕与双枪的忙碌,灶台前抢肉的记忆,分不清黄鳝与水蛇那些旡法忘怀的往事。及知青生活中的重要足迹,如参加沙港水电站修建,参加靖永公路的修建,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组,担任西头大队完全小学民办教师等。並深情写下了他毕生难以忘怀的撑排记忆,如为找柴火去扎排,刘学干成为他的师傅,及他亲身经历的惨剧《险滩事故》,下龙洞险成肉饼《龙洞惊魂》等动人心魄的故事。
所幸这位文质彬彬的又在风浪中锻练过的书生,最后的人生落在文学的路上,先后以去江西师范学院的求学,至扬州师范学院的攻读硕士学位,继而在上海师范大学的任教,同时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大学的访问教授。
杨剑龙说在农村待过多年的知青,大多数人都对那一段青春的岁月难以忘怀,虽然当年的磨难与苦痛依稀记得,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岁的增长,似乎记得的大多是明丽的山水、淳朴的乡情,就是那些苦涩的记忆,也渐渐变幻为人生照相册中一页页发黄的珍贵镜头,使我们常常打开记忆的心扉,回味与咀嚼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些经历了诸多人生坎坷的中年人的知青情结吧。
第二部分
演讲的第二部分切入正题,谈谈长篇小说《金牛河》的创作。
他在写作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发表诗歌、散文等,后来在小说创作上的初试牛刀,发表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凝望与叹息》;《消失了的朦胧》,然而令他难忘的是那一段难以忘怀的撑排生涯,主要是难以忘怀刘学干的形象,2005年闷热的暑假里写成,放在电脑里,以长篇小说的结构与人物的连珠式结构,以牛汉国为主的人物刻画,将明丽的山水与悲情故事融为一体,注重民情风俗的叙写。在非虚构与虚构之间完成了《汤汤金牛河》的创作。
故事叙述1970年,18岁的作者杨剑龙离开了上海,来到江西省靖安县高湖公社西头大队插队。这里属于赣北山区,临河傍山的村庄,是况钟的故乡,他在这里度过了他青春岁月的近6年的时光。他曾经下田插秧、收割,曾经上山砍柴、伐木,他曾经担任完小教师,曾经参加社教工作组,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在大山里那一段砍毛竹、放竹排、木排的岁月,在杳无人烟大山里的劳作、在波浪汹涌的河流上的撑排,成为他生命中最难以忘却的时光,与许多排工的朝夕相处,在湍急河流上的颠簸搏斗,都烙入他的记忆深处。杨剑龙认为这是他人生中最为独特的一段经历,他总想用笔将这一段生活写出,这便是他创作这部小说最初的想法。



第三部分
最后关于《金牛河》的发表与出版。这本书有几个版本,《芳草》2007年第4期的发表7万字,2008年7月台湾秀威繁体本的出版《湯湯金牛河》。继而安徽文艺出版社的简体本对《金牛河》结尾有修改。2007年9月15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与《芳草》杂志社、东方出版中心联合举办了“长篇小说《海殇》、《汤汤金牛河》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近40位学者、编辑参加了研讨会,对于这两部作品展开了研讨。
杨剑龙自己对他的小说创作谈是这样说的:
 “由于这部小说长期构思的积聚,2005年的夏天酷暑难耐,我便决定了长篇小说的创作,我以一种充沛的激情开始了创作,我只是想将我经历过的这段生活、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写出来,并不想给人以怎样的教育,并不想通过我的笔告诉读者怎样的思想,我坚信我这段独特的生活是有声有色的,我坚信我遇到的这些人物是有个性的,我坚信我的这部作品是有可读性的。
在写作中,我以满腔的激情写着,过去的岁月、过去的人物、那清秀的山川、那汤汤的河流,都在我的眼前涌动,我并没有更多地考虑用怎样的手法去写,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我只是用一种激情写着,甚至在感冒发烧的几天里,也斜倚在床上用手提电脑不停地写着,过去的生活如潮水一般冲击着我的心灵,过去的岁月似清风一般荡涤着我的心境,我激情洋溢地写着,我用我的心回忆着我过去的青春岁月,我用我的情感受着我作品中的人物心境。
除了小说的结尾颇费了一番心思外,可以说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是一气呵成的。2005年的暑假,我写完了这部长篇小说,以后基本没有做大的修改。”
他在小说的跋中写道:“小说力图写出艰难时代中的人情人性,以及生命的挣扎与奋斗,努力将散文、诗歌与小说融为一体,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人物故事。结构上顺叙与回叙结合,人物匪气与人性合一,注重叙事的策略,注重独特的感受。”
 “在小说创作开始,确定了小说的结构方式,我借用了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来结构作品,这样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为自由。这有些像修辞手法中的顶真,记得大跃进期间有一首民歌中一这样的句式:“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因此,在小说结构时,我大多在前一节的末尾引出下一节,下一节的起首与上一节的末尾关联,这样可以不至于节与节之间缺乏联系,也可以在叙述中显得比较自由洒脱。
我赞成小说中必须注重风俗的描写,这会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地方色彩。因此,在这部作品里,我十分关注具有风俗色彩的民俗的描写,无论相亲的场景,还是婚嫁仪式;无论是拜山神的礼仪,还是出殡的情景,我都将这些穿插在作品中,穿插在人物故事里,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
关于这部小说他认为存在着一些不足,结尾部分设计了牛汉国救人殉身的场景,现在读来觉得有些牵强。……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是牛汉国,他的命运成为小说的主线,如何设计小说的结尾当然与牛汉国的命运相关。
杨剑龙坦言由于在这创作中由于采取散文化、诗化的手法写作,在创作中常常显得有些拘谨,有的地方呈现出过于收敛的状况,有些可以放开的地方却没有放开,有些可以写得比较精彩的章节,却寥寥几笔带过,有些具有相当内涵的情节,也缺乏展开,使人物的个性缺少更多的施展天地。
其实不然,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完全沉浸在金牛河的天地之中,听到了那些人物的笑语喧哗,喜怒哀乐,由衷地佩服作者的坦荡胸怀与正义的声音。


责任编辑 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让“方志”活起来
    下一篇:一谈知青长篇小说《金牛河》(下篇)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