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至尊老人的家”到“成就老年价值”

来源:文汇报 作者: 丁曦林 时间:2020-07-21 点击:
——记“快乐养老”的探路者、先行者奚志勇
 
奚志勇矢志颠覆与创新,引领市场化养老 (肖像摄影/周晓)
奚志勇策划举办中印文化艺术夏令营,与印度学生共同联欢(摄影/金鑫)

坐落在秀沿路上的亲和源,胜似当代“桃花源” (摄影/金鑫)
一批老艺术家在此扎堆养老,形成一道独特“风景”
 
       丁曦林
      
       引子
      
       我时常感动、感慨于这样的“人生画卷”——
      
       88岁的钢琴家郭慧秋,成长在枝繁叶茂的迈尔西爱路上,也即今天上海茂名南路的锦江饭店沿街公寓,她青少年时阅尽“东方巴黎”的风姿,中年备受“运动”冲击,晚年栖居秀沿路上的亲和源,终于感叹“老天不薄”而怡然自得。昔日驰名海内外的燕京、圣约翰、沪江等早已入了“历史”,恰恰在亲和源,我遇识了受过这些学府熏陶的“学霸”,他们历经曲折,晚年在此扎堆,一起优雅、快乐地变老。而耳熟能详的牛犇、乔榛、任桂珍、童正维、陈奇等诸多老艺术家,也不约而同地加盟亲和源,继续绽放才艺,发光发热……
      
       什么魅力让见多识广的老人趋之若鹜?养老又何以从“孤寂”走向“时尚”?
      
       聊起这一切,不得不从一位上海大叔说起。他叫奚志勇,“快乐养老”的探路者和先行者。当今市面上丰富多彩的现代养老机构,或多或少都受他的养老主张和服务模式之影响。他抱以浓烈的理想主义情怀,率领团队并引领行业,掀启了中国内地市场化养老的变革,他们积极探索超越“床位”观念的现代养老10多年所走过的道路,折射出中国养老顺势而为、不断满足新时期老人荣光与梦想的时代印迹。
      
       第一章
      
       超越“床位”,开启新路

      
       中国市场化养老的开启,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
      
       一天,身为上海南汇区康桥镇干部的奚志勇正在浙江温州出差,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电话,告知:“母亲生病住院,急需安排照料”。彼时还没有手机,刚刚下榻旅馆的奚志勇接听电话后心急如焚,连夜辗转反侧:父母年事已高渴望子女侍奉,可是工作这么忙,哪里脱得了身?就在彼时,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入了他的心底:替父母寻找一家“好的养老院”。
      
       无独有偶,在上海投资创业的温州儒商周星增,有一天与奚志勇彻夜畅聊,谈到自己从商后,母亲叮嘱的心愿有二:一是创办一所民办高校,广招天下寒门弟子;二是创建一所现代养老院,让老人摆脱孤独,享受陶渊明笔下“桃花源”式的快乐。
      
       他俩互相袒露心迹,惺惺相惜。于是,分管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奚志勇,先竭力帮助周星增实现心愿之一,于平地上盖起了民办高校——建桥学院,如今芳菲满园,桃李芬芳。之后,规划建设周星增第二个心愿时,奚志勇干脆将自己全身“搭”进,毅然辞官下海。
      
       “不得不如此,”奚志勇说,“现代养老是个空白,需要义无反顾地去开天辟地。”
      
       诚然,当年民政部有个高管访遍各地养老院后,曾“黯然神伤”地说,我这辈子不想去住任何养老院的。因为彼时的养老机构,清一色是“床位”思维下的产物。所谓“床位”,一如医院里的一张病床。1979年,当上海率先步入老龄社会,负有民生“托底”责任的各级政府倾力于公办养老、公建民营养老等建设,着力建设的就是增加“床位”;政府以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为引领,发掘和集中各种资源扩建养老床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等等。但毋庸讳言,即便政府拼尽力气“奔跑”,也无法追赶社会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更无暇顾及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养老需求。
      
       何为个性化养老?10多年以前聊及于此,人人一脸迷茫。如米兰·昆德拉所说:老人对于老年怎么回事,也像孩子般无知。困难时期成长的一代老人,一听“养老院”三字就心惊肉跳,他们从市面上养老机构看到的养老图景,是多位老人共住一室,每位老人拥有一床一柜,其余皆为公用,“床位”养老毫无隐私,更遑论尊严。
      
       奚志勇和周星增看清了这一社会“痛点”,他们同情老人处境,头脑里却产生一种“逆向”思维:健康老人都不愿意去床位服务为主的养老机构,并不说明他们不需要适老化服务,而在“床位养老”模式之外,是不是存在符合新一代老人内心需要的养老方式呢?
      
       奚志勇逢人就挑起这个话题,还钻研资料,最终,“养老社区”概念令他兴奋。
      
       “养老社区”,英文是“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简称CCRC,意为具有复合型养老功能的社区,它从老年的生理、心理出发,以无障碍和人性化设计理念设计建造,适当介护、介助,使得老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的过程中,自由地选取与身体相适应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不正是颠覆“床位养老”,一改“你供给我接受”的方向吗?!
      
       “不能否定‘床位养老’的历史贡献和现实需求,但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中迅猛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理应给活力老人提供更加先进的养老服务。”奚志勇说,这一想法,得到了长江商学院老师和同窗的热情鼓励。奚志勇是在著名企业家王均瑶大力举荐下报考长江商学院的,在那儿,他接触到新鲜的工商管理理论和知识,更坚定了走创业道路的信念。
      
       经过拿地、设计、基建等诸多环节的艰苦奋斗,2007年底,16座弧形建筑昂然矗立。上海市相关领导接见奚志勇时,听取了他的汇报,并表示,政府支持兴建全国第一座养老社区,并提出殷殷期望,希望亲和源成为上海市探索市场化养老服务改革的“样板”。
      
       毋庸讳言,甫一面市的亲和源,因“50万元1张会员卡”旋即引发媒体热议,一时间,原想第一批品尝现代养老的许多老人陷入了犹豫和观望,裹足不前。
      
       争议持续了一段时间,却无法阻挡老人对高品质养老的硬需求。随着亲和源推出“夏令营”“秋令营”“同窗会”“老友会”等各种试住,“不一样的体验”加上周边房价的扶摇直上,引发养老会员卡热销。亲和源成了市场化养老领域冲出的一匹“黑马”,受到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视察和鼓励。良好“口碑”不胫而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养老同行闻讯频频飞来上海,一睹“中国式养老”的真实面目,英、美、德、日、韩、新加坡等国际知名媒体对“中国式养老”给予积极报道和评价,前来考察取经的内地企业和机构更是络绎不绝。
      
       第二章
      
       开掘“内涵”,勇闯“第一”

      
       会员制养老服务,是奚志勇“颠覆”传统养老的模式创新。
      
       “新”在何处?奚志勇一言以蔽之:“我们与养老地产商的差别是,人家卖掉一套房意味着一桩买卖的结束,而我们每卖出一张会员卡,漫长的服务才刚刚开头……”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会员制养老,究竟有哪些外人“看不见”的价值?
      
       深入其间,发觉“堂奥”还真不少。首先是拥有充分的自由和隐私,让会员获得“至尊感”。具体而言,会员入住亲和源后,关上小门跟享受其他现代公寓一样,但从打开门的那一刻开始,能遇到一群志趣相投、亲热往来的朋友。亲和源运用数据管理技术,为每位老人建立专属的生活模型、健康模型、快乐模型,全方位提供适老化、人性化、精准化的服务。譬如,入住老人拨打“6001”中心电话或摁动家里每个房间设有的红色紧急按钮,24小时随时可以唤来充满善孝情怀的服务秘书,“胜似子女就在身边”的安全感,让老人感到满足,也让远在海外或忙于奔波的老人子女倍感放心,他们只要与老人以及养老院秘书保持短信或微信联系,便能随时了解长者的身体及精神变化,天涯如咫尺。会员制养老的精细化服务,覆盖了“生活”“健康”“快乐”等各个方面,譬如,你明天想吃什么,想买什么,想跟谁“三五小聚”等等,均可吩咐“生活秘书”安排;亲和源社区设有医院,负责会员的健康体检、资料归档、日常配药等等,大凡全科医生能做的,他们都做得十分专业,且在老年病方面尤显特色,此外,你想去三甲医院看病配药,事先跟“健康秘书”预约,届时便有小帅哥或小美女秘书陪去代办挂号、刷卡等等。你若想找人打乒乓、玩桌球、唱歌、跳舞、搓麻将等等,“快乐秘书”则会热情张罗,帮助安排场地,或凑好“搭子”。
      
       当然,秘书式服务不止于此。当老人遇到生日,当老人一整天没有出门露脸,当老人晚上睡不着……亲和源秘书会像子女般细心观察,适时提供帮助。对于亲和源有别于床位养老服务的“硬核”,奚志勇表示,首先它是老人“家”的延伸,是其丰富生活和社交的延伸,而不仅仅是围城里一张“病床”;其次,倡导“Yes”文化,亲和源所有服务,都以最大程度满足老人一切需求为中心,随时让老人可以“叫到人”;第三,遵从“用进废退”的科学规律,鼓励老人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促进其大脑和器官保持发达,当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秘书们才及时介入并给予满足,而不是将机构服务“强加”于老人身上。
      
       有个会员告诉我,他对会员俱乐部的尊贵感,源自脖子上悬挂的一张卡。那是一张神奇的卡,能自由地进出社区内的各种活动场所,也可以作为吃饭、购物、娱乐的支付结算,一旦发生摔倒或其他意外,这张卡还有“救命”功能,会自动向“控制中心”发出信息,从而及时获得急救。这张小小的卡,还可以转让、继承,市场价值随房价攀升也“翻了几番”。
      
       亲和源的会员都是“社区的主人”。会员理事会是一个常设机构,由老人们通过民主协商推选会员代表,与公寓代表共同组成。入住老人有啥服务建议或改进意见,随时可以找理事会反映,理事会还参与养老社区所有运营管理及服务质量的监管与评估等。
      
       第三章
      
       鼓励梦想,成就价值
      

       “老了又怎么样”,渡边淳一长篇小说《复乐园》里的一句法语“Et Alors”,成为了奚志勇的口头禅。他一直激励身边的老人:不要被“老”束缚,任何时候都可以有梦想。
      
       奚志勇对养老的看法,常常与世俗的“大相径庭”。他执拗地认为:不能一说养老服务,脑子里只有那些失智、失能、孤老等等,为数更多的健康老人也有权利享受养老服务。他常常对人说,入住亲和源的都是白发小伙和资深女郎,人生之旅进入“退休”后,意味了新生活的开始,年轻的时候囿于经济条件无法追求的梦想,这个时期再不奋力追寻,更待何时?!
      
       身为“后浪”,我常常羡慕“前浪”在亲和源的精彩生活。他们从战乱、运动、物质短缺等一路走来,现今终于变得“无忧无虑”,无论学习唱歌、乐器、绘画、游泳、太极、门球等等,想到就去,只恨一天24小时太少。亲和源里,有年近80岁的祖母级美女身穿“比基尼”在海边翩翩起舞,有多位老人年届90岁还跟团乘飞机出游。他们活得自由自在,也常常感叹“幸逢盛世”。我在那儿多次遇见,昔日燕京大学医学院“学霸”、曾在中国远征军印缅边境丛林战期间任美军翻译的祝寿嵩伯伯,在99岁高龄,依旧独自去亲和源社区的游泳池“挥臂斩浪”;我也多次“撞见”一群知识老人兴高采烈地排练合唱青春时期的“老歌”,那一刻的“人生图景”万般优雅静好,可谓人世间最美丽、最温暖的画面。
      
       亲和源老人个个比上班时期更为忙碌,多达40多个兴趣小组,使得他们跻身“忙碌族”。奚志勇认为,养老不能坐等“老去”,优雅、健康、快乐地变老,才是“硬道理”,因此,他不仅想方设法给予兴趣小组以适当资助,还发明“亲和币”,一种可以在社区内部换取食品、生活用品等实物抵用券,用以奖励那些活动积极分子,以及利用一技之长为他人提供志愿服务的会员。这一“发明”,有效地调动了老人的积极性,他们热心参与各种智力服务,还有效地预防了自身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实现了一举多赢。奚志勇“别出心裁”,鼓励和组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陪护服务,这可谓“亲和源的独创”:无数活力老人以投身“志愿者服务”为荣,每周定时去坐落在同一个社区的颐养院,为瘫痪在床的哥哥姐姐们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做手指操,朗诵诗歌,唱歌聊天等等,颐养院老人则非常青睐低龄老人的“串门”。
      
       亲和源的“养老变革”内涵极其丰富。堪称全国第一座养老社区的亲和源,在奚志勇眼里是1.0版;前几年,亲和源就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2.0版,早于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好几年,其充分实践形成的不少做法,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眼下,他们正研究规划养老服务3.0版,意欲将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教育养老、文化养老等深度融合……走过10多年的他们,依然敢想、敢干。勇敢探索与用心做事,成了亲和源的文化基因。奚志勇认为,市场化养老既是产业,也不尽是产业,它是以商业思维去运营公益事业!他坚信,养老服务既要怀着公益之心去做,也要善于发挥企业化运作,也正因为如此,亲和源在养老道路上越走越宽,近几年还主办中印学生文化艺术夏令营,既助推民间外交,也让具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会员发挥才智,一举两得。
      
       第四章
      
       扬弃传统,创新文化

      
       人间重晚晴,敬老孝为先,是中国优良文化传统。斗转星移,身处壮年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一对夫妻上面,往往有4个60岁出头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他们之上,还有若干耄耋之年的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如此家庭结构,导致新一代压根儿做不到“床前明月光,照护老人家”。奚志勇看出,传统“孝文化”正面临消解,而人口老龄化掀起滔天巨浪,呼唤“市场化孝道”出现,亲和源可谓应运而生,肩负重任。
      
       奚志勇主张,不要笼统地将老年视作弱势群体,更不要一味地抱着对弱势群体“布施”的心态去对待养老,而应该让不同阶段的老人都有尊严地自主选择生活。
      
       他认为,随着生理年龄趋老,头发花白,记忆衰退,心力减弱,腿不利索,“三高”以及其他老年病发生,不足为奇,该治疗就治疗,该锻炼就锻炼,“但无论如何,心态这玩意儿,非常重要”,他说,“有的人才十七八岁,或三四十岁,在心态上已接近老年,对新鲜的事物、美味的食物、远方的冒险、热烈的性爱,失去了追逐动力,上班下班,吃喝拉撒,似乎都是惯性使然;而有的人,七八十岁,甚至岁数更大,头发、皮肤、身体内部的器官多少也长出了‘锈迹’,却因为心态年轻,每天兴致勃勃地约朋友聊天、唱歌,甚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坐飞机去远方海滨,在沙滩上、海水里奔跑喊叫,岁月会‘遗忘’他们。”
      
       当他率先创建的养老社区以及会员制养老服务,引领了一个行业的发展壮大,在10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资本纷纷涌入行业,群雄逐鹿的时候,他又跑在前沿,去探索老人的心灵照护,带领老人“仰望星空”,从哲学、科学等多个方面领悟生命的意义。他还主编出版了《人,究竟应该活多久》著作,意欲让更多的老人在生命最后一段路程既享受无穷无尽的人世乐趣,也直面“告别”,不复恐惧,不留遗憾,变得安然祥和,心静如水。
      
       第五章
      
       继续“在路上”,痛并快乐着

      
       奚志勇是1960年生人,从小受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滋养,渴望像保尔那样,“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要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他笃信“伟大出自平凡岗位的坚守并追求极致”,并崇尚“人的一生必须有所作为”。所以他持之以恒,将聪明才智、激情梦想倾注在“快乐养老”的探索和创新上。他的思考和实践,让我看到,中国养老,从农耕时代转入信息时代,经历了万般曲折。在这一长河里,奚志勇以前瞻眼光和非凡魄力创建中国第一座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为一体的养老社区,率先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鲜明地提出“养老改变生活”“公益成就老年价值”等理念,采用会员制服务模式确保养老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人性化与品质化,完整构建全方位秘书式服务体系,搭建系统与专业化分工的养老平台,创建会员自治管理以及首创养老人才“特训营”等,使他无愧于“养老先锋”之誉。
      
       上海市民政局曾组织专业力量编撰《大城养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一书,书中肯定了亲和源拥有的一系列“首创”,包括会员制养老商业模式、持有型养老住区的整体运营、适老化建设和日常服务的细节等等,并表示“亲和源都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
      
       由此,许多人看到了他身上的光环——身为中国“快乐养老”的创领者,奚志勇将“CCRC”(养老社区)以及会员制养老推向了全国,也赋予“中国式养老”以丰富的内涵。但,基于无数次深入调研,我也切实“发现”,奚志勇内心也有着痛苦和忧伤。养老事业并不是坦途,充满崎岖,他曾因为社区内一幢建筑长期被有关部门侵占而状告无门,愤怒至极,欲哭无泪;也曾因资本市场的短期“对赌”导致品牌受损,内心泛起阵阵悲凉……但是无论道路怎样曲折,男儿有泪不轻弹,他选择的永远是勇敢地继续前行,“人生也是舞台,不到谢幕,永远要做最好的自己”,奚志勇以此作为鞭策,斗志昂扬地越过一个又一个路障,而这一切一切,都基于他心底的一种深深的爱,对老人、对养老事业深深的爱!
      
       大爱不言,下自成蹊。一位领军人,带领一群有理想、有爱心的从业者,艰难开创,砥砺前行,为中国市场化养老发展掀启了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美防长称中国共产党统治下崛起的中国令人忧虑 外交部回应
    下一篇:王毅:美国某些人还会继续表演 世人都能看出险恶用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