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区 >

这些令人向往的宜居社区什么样

时间:2018-01-15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越  点击:
人们从日比谷线六本木地铁站出来就直接能进入这个大社区,可能白天在54层楼高的办公大楼内工作,下班后转身就能回到自己位于旁边住宅大楼内的家。商

人们从日比谷线六本木地铁站出来就直接能进入这个“大社区”,可能白天在54层楼高的办公大楼内工作,下班后转身就能回到自己位于旁边住宅大楼内的家。商场、酒店、影城、美术馆、图书馆、书店甚至寺庙都触手可及。

      最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发布,提出上海要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优化社区生活、就业和出行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全时段运营的城市。

  在许多国家,构建宜居城市的“号角”早已吹响,离人们生活最近的社区成了“试验田”。或整体营造或局部改造,一个个社区面貌各异,但都不约而同将人的需求置于第一位。这些令人向往的宜居社区各有什么特点?

  绿化与防灾相结合的垂直“大社区”

  在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大都市,社区不一定要平面延展,还可以巧妙规划、往纵向发展。日本东京的“垂直花园城市”的概念就是如此。在这套理念下,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在一个立体的“大社区”中贯通、融合。从地下、地上再到空中,一个个敞开的绿化空间和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次第布列,服务于居民和游客的各种需求。

  在更新为“垂直花园”之前,位于东京港区的六本木之丘所在的基地只有一栋老旧的大楼,属于朝日电视台。周围是毫无特色的办公街区和地势低洼的住宅区,巷道狭窄,甚至还有一定的防灾隐患。当时,朝日电视台希望改造大楼,而港区政府希望借此完成该区域的整体更新,双方一拍即合。

  很快,负责规划改造的森集团提出了“垂直花园城市”的构想。他们指出,根据东京的城市特点,地区规划应当从住商分离型向住商混合型结合,以实现城市空间、自由时间、绿化面积、安全与选择都倍增的目标。推动这样一个大型的都市更新项目,首先要提出区域的整体规划,再整合被细化分割的土地,提高容积率,同时也要防止建筑密度过高。应当留下较大面积的土地作为绿化及公共的开放空间,设计出与纽约曼哈顿完全不同的、绿意盎然的“超高层城市”。

  在这个立体的“大社区”里,人才是核心。规划方很早就意识到,当充满活力的人们进驻之后,整个地区就会变得有魅力。因此,必须尽力满足人的需求,以吸引高品质的人才进驻,共同创造出更具活力的城市。东京港区原本就是外交使馆集中之地,有一些国际学校,也聚集了不少外国人的社交场所。对于离开家乡的外国人来说,是一个安心与便利的城区。通过观察外籍商务人士的生活形态,规划方认为,应当在这里建造一个面向国际人才,符合他们生活及商务需求的城区。

  六本木之丘开幕后,受到各界瞩目,迅速成为了东京的热门地标。人们从日比谷线六本木地铁站出来就直接能进入这个“大社区”,可能白天在54层楼高的办公大楼内工作,下班后转身就能回到自己位于旁边住宅大楼内的家。商场、酒店、影城、美术馆、图书馆、书店甚至寺庙都触手可及。

  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这个地区以其丰富的公共空间而著称,行走在庭园、广场以及商店林立的榉树坂大道,压力也能得到一定的缓解。此外,人们还能找到更多“绿色福利”,比如办公大楼东侧的毛利庭园,保存了历史遗迹中的水池绿地,种植了不同品种的樱花供人欣赏。屋顶花园则设置了菜园及稻田,每年都会邀请当地的孩子和外国朋友一起体验插秧与收割的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人口密集的“大社区”还做足了绿化与防灾相整合的功夫。六本木之丘的绿化面积共有19000平方米,种植了68000棵树。前文提到的庭院和花园在发生地震时,能够利用土壤、植栽、水池的重量降低建筑体的摆动,从而减少横向冲击。同时,这里规划了可供10万人使用的防灾物资储存设施及紧急水井,让传统上遇到地震需要逃离的大楼,摇身一变成为周边民众的防灾避难所。

  从“望而生厌”转变为区域特色

  曾六度当选“全球最宜居城市”的墨尔本,如全球的许多大都市一样,面临着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和人口不断膨胀的问题,逐渐由城市更新主导着都市发展的进程。

  随着城市外沿的拓展和工业的外迁,原本处于都市边缘的工业用地,逐渐为居住区所包围。这些旧文明的遗存,慢慢成为社区发展的“鸡肋”。一方面,它们承载了居民对所在城市空间的认知,成为了一种人文记忆载体; 另一方面,它们与周边建成区格格不入的破败外观降低了社区的整体环境质量,大面积的空置土地也限制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让这些围绕社区的“棕地”(注:指的是那些曾经用于开发建造,但是又被遗弃的荒地)蜕变为宜居社区,墨尔本可谓是“很有一套”。

  比如,让监狱用地变成受欢迎的社区。彭特瑞奇广场改造基地毗邻悉尼路商业街,直到19世纪初,这里都是墨尔本的监狱,是高而厚的石墙围合的禁地。为了消除人们对那里的负面印象,让这块被高墙围合的地方与社区环境重新建立联系,还能保留历史遗存、保护自然元素,设计师分“几步走”进行了改造。

  首先,作为社区中央的开放空间,彭特瑞奇广场改造为社区公园,供居民、游人散步、休憩。同时,那里担起了雨洪处理中心的“重任”,对流入地块旁的自然溪流之前的地表径流加以缓冲储蓄和生态处理。对于之前被高墙围合的地块,则使用了更多城市建成区的设计手法,局部保留仓库和工业建筑的外貌,而将内部功能置换为住宅及家庭办公用房。过去的牢房区域和医院用地则改建为包括老年护理设施在内的混合住宅,并将一部分空间留给教育和娱乐功能,成为激活该区域的基石。

  建成后,彭特瑞奇广场项目既保留了重要的场地元素,又成功地振兴了该区域,将其打造为一个充满活力、功能多样的新社区中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机遇。

  运用这样的思路,墨尔本近年来还成功地将城郊地势特殊的废弃采石场改造为拥有独特自然景观的居住区; 将原先的垃圾中转站所在的区域改造为周边社区的公园和儿童乐园; 将脏乱不堪的废弃工业码头改造为滨水公共艺术空间。

  可以看出,在墨尔本,社区文化从宜居性角度被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而地区的发展历史及其时序是构建社区文化的重要基础。因此,设计师并没有刻意抹杀或掩盖监狱、垃圾中转站抑或是采石坑的一些负面特征,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化负为正,转而成为区域特色,增加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社区里有200多个俱乐部和社团

  在美国,出于健康状况、安全、保持自尊和人格独立性的考虑,很多老年人会选择在老年公寓里度过余生,从而催生出了各式各样的养老社区。如今,无论退休与否,年龄在55岁以上的人士,都可根据需要采取购买或承租方式到养老社区居住。老龄人口需要怎样的宜居社区安度晚年?

  在旧金山湾区的核桃溪市,老人们给出的答案是“购买的不仅是居所,而是一种生活方式”。Rossmoor社区占地7.3平方公里,是那里专门为55岁以上、有独立生活能力且希望享受生活的老人提供的养老社区。

  该社区始建于1963年,现有约6700个居住单位,包括合作社公寓、共度公寓、集体伙食公寓及独立式住宅等多种形式的养老住房,共有居民9000余人,平均年龄为78岁。社区自1960年代起不断发展,但2005年后,为保证居住环境的质量,除公共设施外就不再增建新的居住单位。

  作为养老社区,Rossmoor有其特有的优势。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位于人口密集的旧金山东湾,社区外不远就是连接奥克兰、伯克利等大中型城市的24号高速公路及地铁站,出行十分便利。这里四季气候适宜,既享有安居乡村的宁静悠闲,出门不远又能享受大城市的繁华,社区内也配有完备的康健、娱乐设施,给老人们多种多样的选择。

  在这个社区中,居民能够免费使用所有的公共设施。其中包括2个高尔夫球场、1个大型室内游泳场、2个露天游泳池、6个网球场,还有健身房、乒乓球室及其他室内运动场地。另外,剧场、图书馆、聚餐集会的多功能厅以及备有专用工具和设备的美术、陶艺、木工、首饰、缝纫作坊等也都向大家开放。这里的居民有着丰富的休闲生活,根据兴趣自行组织200多个俱乐部和社团,甚至还有自己的报纸和电视频道。

  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经验,Rossmoor有其成熟的管理机构和制度。社区由Golden Rain基金会和居民互助会两级管理,有各自的民选理事会。专业保安不仅负责24小时门卫和巡逻,而且提供应急呼叫服务。免费小公车线路遍布社区内所有街道,会定点载送居民到附近的教堂、医院、商店、地铁站等处。社区还设有多项包括健康、报税等方面的咨询及辅导服务。

  因此,Rossmoor的居民都说,在这里“买的不仅是住房,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因年纪的增长而放弃对生活、时尚和健康的追求。近年来,这个社区多次被《美国新闻》杂志及其他媒体评为美国最佳退休居住地之一,不仅吸引本地的退休人士,也成为许多其他州退休人士养老的选择。

  (吴越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中国风景园林网)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