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增进老年人福祉,“津贴”是一个起点

时间:2016-04-07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首席评论员朱珉迕 点击:
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为例,初衷是增进老年群体的普遍福利,但到后来却也陷入争议。尤其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特别高龄老人几乎没有公交出行的迫切需求,这方面本应予以他们的福利,等于在无形中被虚置了。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5月1日正式实施;备受关注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昨天也尘埃落定。面对上海不断加深的老龄化程度,优化投入、增进福利,是上海的一项郑重选择。

  是否善待老年人,是衡量一个“好社会”的基本标尺。能否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配置,构建起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也是对公共治理水平的一次检视。

  上海这样的快速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各类需求除了体现为“增量”,也体现为某种“变量”。在变动而多元的需求面前,需要用公共政策的不断调适,来促进制度体系的不断健全,由此提升老年人群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同时,既为公共政策,又必须确保政策普惠和社会公平。这些方面,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就是一个缩影。

  此前,上海针对老年人亦有不同形式的福利优待,然而,一些政策在实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平衡,比如未能覆盖全部老年群体的共同需求,甚至可能造成公共资源配置的失衡。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为例,初衷是增进老年群体的普遍福利,但到后来却也陷入争议。尤其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特别高龄老人几乎没有公交出行的迫切需求,这方面本应予以他们的福利,等于在无形中被虚置了。


      几经酝酿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正是对过去多种政策的调适与优化。根据新政,原先由单一政策对应的老年人高龄营养、交通出行等等需求,如今以货币化方式予以统筹涵盖,并按照不同年龄段分层提供,相当程度上把贴补对象从过去的“供方”转移到了“需方”。相对单一政策,这显然能更好涵盖多方面需求、实现相对公平,同时也有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空耗——需要指出的是,新制度推行后,用于这一块福利的财政投入较以往有了明显增加,增进福利成为明确承诺;而财政资金更高效、更精准的投入使用,何尝不是另一种社会福利。

  一项事关民生福祉的公共政策,难免要回应公众的争议和疑问,老年综合津贴制度也是如此。好在数月以来,这项制度的出炉过程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广为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并根据公众呼声,在最初方案基础上作了多项调整完善。无论是对受补贴群体的年龄段划分,还是具体的补贴金额,人们看到的制度终稿都更为周详精细。这无疑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开放决策与自我优化。

  诚然,新政推行后还有可能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呼声,相关的一系列为老服务政策措施,也还有进一步调适优化的空间。这依然需要社会各界的集思广益、倾力支持,让一项政策在实践中变得更好。而另一方面,要切实增进老年群体福祉,人们也需要将目光投向“津贴”之外——养老是一个系统性命题,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扩大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意味着除了政府兜底之外,更需动用市场、社会多元力量,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和福利。

  这终究是一件需要群策群力的工作,而持续增进老年群体的福利,同样考验着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起来的创新能力。这方面,“津贴”不是终点,而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责任编辑:树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