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张洪涛:万水千山共作证

时间:2017-05-22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低吟的天空 点击:
X 张洪涛(中)和同事在青藏高原找矿现场讨论问题。 权和钱,他看得很轻。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100万元奖金,在他的提议下,全部捐给西藏大学,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基金。 但对梦想,他看得很重。这梦想映照了他一辈子的事业。 题记 全国两会开幕后,国务院
X

                           张洪涛(中)和同事在青藏高原找矿现场讨论问题
权和钱,他看得很轻。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100万元奖金,在他的提议下,全部捐给西藏大学,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基金。
  但对梦想,他看得很重。这梦想映照了他一辈子的事业。
——题记
  全国两会开幕后,国务院参事、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张洪涛更忙了,人大、政协两头跑。2014年3月7日,记者见缝插针采访到他。
  会上的他,西装笔挺,谈吐儒雅,举手投足透着海派的精致。这和青藏高原上的他判若两人:那时的他,脸晒得黑红,衣服刮破了,用很大的针脚缝着。他说,“这是藏族老乡给缝的,多大的针脚,但管用。”
  忙碌中,不知不觉他已六十有五。时间都去哪儿了?张洪涛用手比了个“V”,笑着说:“这辈子我就干了两件事,一是青藏,二是海洋。”
  “马哪跑得过藏獒,鞋都被扯掉了,眼看一命呜 呼,这时藏族队友奇迹般出现了”
  上海有条百年老路——西藏路,这是跑马场、饭店、戏院、舞厅的集中地。1949年5月上海解放,60天后,张洪涛出生在西藏路附近。懂事后他知道了,中国确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西藏,很远很远,却未曾想以后自己竟与青藏高原结了缘。
  1977年,他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第二年就跟芮宗瑶老师上了青藏高原。面对峭壁蓝天,他豪情满怀地吟出“大风扫钻塔,小锤敲青天”。那一年,在海拔5000米的玉龙铜矿,他坚持了整整7个月。
  此后,他多次穿行于青藏高原,稀薄的空气让他头痛欲裂,强烈的紫外线使他脱皮“破相”,遭遇过狗熊,还被30多只藏獒追赶,“我拍马快跑,可马哪跑得过藏獒,鞋都被扯掉了,眼看一命呜呼,这时藏族队友奇迹般出现了。”想起那次死里逃生,张洪涛特别感谢队友。


 
  1999年,作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第一负责人,他率队再次奔赴高原。这个项目有多大?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8亿元,出动全国25个省、100多个单位、每年上万人次的地质工作者。他们以4公里的间距,拉网式穿越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羌塘盆地,行走220万平方公里,路线总长度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2圈!历时12年,填制完成1∶25万地质图177幅,实现了青藏高原空白区的全覆盖;创新了地质理论体系,改变了西方主导青藏高原研究话语权的局面;研发了适合高寒缺氧环境的关键技术,发现了冈底斯等3个世界级成矿带,包括驱龙、甲玛等7个超大型矿床,以及冲江、朱诺等25个大型矿床……
  用文字罗列出这些成果很容易,但项目实施过程却充满艰辛。原计划找浅层低温热液矿床,找了多年,“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张洪涛敏锐地觉察到,方向可能错了。2000年,在拉抗俄矿区,他召集大伙现场开会讨论。面对大家的坚持,他说:“我不反对这个找矿方向,但要拿出证据来。”结果,每条“证据”都被地质事实否掉了。“据我在藏东的经验,这一带的主要控矿因素是斑岩,听我的,寻找岩体,其他的明年再说。”一锤定音。紧接着的一个个重大发现证明,这次改变是青藏高原找矿的转折点。
  2012年2月14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他从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手中接过红彤彤的证书,并代表全国获奖科技工作者发言,此时的他激情万丈,脑海中浮现出蓝天白云下相伴而行的好弟兄,浮现出旺秋、洛桑、多吉等藏族师友…
  怎能不激动?“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国土资源系统迄今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唯一一个特等奖。“领奖回来,弟兄们含泪庆祝,紧紧拥抱在一起,引吭高歌……”回想起这段往事,他眼里闪烁着光芒。
  立下军令状“不成功就辞职”,可领导哪舍得放走他:“戴罪立功吧!”
  当大多数国人还不知道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为何物时,时任原地矿部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的他,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后石油时代”的这个重要替代能源。从1996年开始,他听讲座,查文献,找资料,联系中科院等专家,讨论可能性。他被可燃冰储量是陆地化石能源总和两倍的惊人结论吸引住了,按照现在的能源消耗速度,它够人类至少使用1000年。
  张洪涛进军可燃冰的倡议,得到连续几届部领导的支持,1999年“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中,可燃冰被列为重要攻关目标。
  2004年,中德科学家合作在海上取样,张洪涛向部领导立下军令状“不成功就辞职”。那天,取样器被送入1000米的海底,第一次,似乎捞到了样品,可是压力泄漏,化为乌有;第二次,除了泥沙,什么也没有;第三次,取样器撞到碳酸钙结壳上,机器报废!
  “当时,我们失望之极。这时,重力取样器出水了,管状淤泥样品缓缓倒出,似乎出现细小的气泡。我急忙伸手去捞,没有冰,但分离了几份样品,经化验,气泡中甲烷高度富集,大大超标!”事后证明,这其实就是可燃冰。他向领导报告“大功告成”。领导问:“样品呢?”他说:“化了,有‘疑似样品’照片为证。”领导说了7个字:“眼见为实,辞职吧。”其实,领导哪舍得放走他,半晌又补充了5个字:“戴罪立功吧!”
  2007年4月,钻探船开赴南海。“当时,我任总指挥,坐镇北京。5月1日,喜讯传来:首席科学家张海启报告打到可燃冰样品!我问‘做燃烧试验了吗?必须用装置搜集气体、测试成分、估算浓度,否则就是普通冰块!’钻探船继续工作,一连七天,苦苦等待。8日,红机响了,是张海启:‘报告领导,确实是可燃冰,样品浓烈地烧起来了!’”当时,张洪涛的心也跟着燃烧起来。
  这是我国在南海首次实施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工程,不仅首次钻探获得成功,而且发现了高饱和度、均匀分散状水合物的新类型,初步估算储量可观。张洪涛以国土资源部发言人的身份,郑重向全球宣布:中国是世界上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在他指挥下,2009年在祁连山冻土区,以祝友海为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一举发现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从海洋到陆地,全面收获。张洪涛第二次出现在国土资源部新闻发布会上。
  这一年,他六十岁,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圆满的甲子。
  “我一把夺过通知书,瞪大双眸,盯着那只硕大的牛皮纸信封,落款竟是一串陌生的字眼:长春地质学院”
  说到地质成就,大家纷纷为他点赞;可他最初的梦想其实是当作家,这却鲜有人知。
  他自幼喜欢舞文弄墨,中学时就成了作家庄辛麾下的一员。不想,“文革”的洪流打断了他的梦。1969年,他下乡到了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1972年,邓小平复出,次年尝试恢复高考,他成了农场的高考状元,文学梦重新点燃了!
  不料,几天后“白卷先生”张铁生的“造反宣言”发表,所有知青的考试结果取消。“本以为梦想破灭了,可第二年推荐工农兵学员的机会来了。农场领导把名额给了我,我在志愿栏里庄重填上:某某大学中文系。”
  此后的60多个日子,他天天盼着地平线上出现通讯员的身影。终于,通讯员的“赤兔马”出现了,远远听见一声大喊:“通知书到了!”
  “我一把夺过通知书,瞪大双眸,盯着那只硕大的牛皮纸信封,落款竟是一串陌生的字眼:长春地质学院。”
  阴差阳错成了地质郎,但他对文学的追求从未中断,反而以一种更贴近文学本质、注重自我审视的方式延续着这个梦——从1969年下乡到现在,他一直坚持写日记,一大箱子的日记本,满载着地质人的事业和梦想,更记录着共和国同龄人眼中的时代变迁。可以说,他的文学梦已和地质梦悄然交织在一起,融进了更为宏大的中国梦。
  自从2008年以地质学家身份入选国务院参事,如今张洪涛已履职6年多。作为中管干部,每年要向中组部填报重大事项,说到这,张洪涛淡然一笑:“我乃一介布衣,个人情况就是‘三个一’:一套房,单位分的;一个老婆,原配的;一个女儿,刚参加工作。”
  权和钱,他看得很轻。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100万元奖金,在他的提议下,全部捐给西藏大学,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基金。
  但对梦想,他看得很重。这梦想映照了他一辈子的事业。
  万水千山共作证。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