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影视 >

《大江大河》出圈记

时间:2019-01-11来源:南周知道 作者:陈子非 点击:
这段时间以来,一批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片在央视和各大卫视播出,比如央视的《大浦东》,湖南卫视的《那座城这家人》,东方卫视、北京卫视共同播出的《大江大河》,浙江卫视、安徽卫视的《外滩钟声》,江苏卫视的《江河水》主旋律题材正成为剧集市场的

        这段时间以来,一批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片在央视和各大卫视播出,比如央视的《大浦东》,湖南卫视的《那座城这家人》,东方卫视、北京卫视共同播出的《大江大河》,浙江卫视、安徽卫视的《外滩钟声》,江苏卫视的《江河水》……主旋律题材正成为剧集市场的主旋律。
起初不少观众看到献礼剧就敬而远之,在他们的惯常想象中,主旋律、献礼剧就意味着说教、口号化、不好看;但这回,播出的这几部献礼剧的口碑和市场反响都很不错,在年轻观众这里也颇受欢迎。
     《大江大河》出圈记
当下在播的电视剧,《大江大河》风头无二。
《大江大河》由正午阳光出品,改编自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截止目前,《大江大河》豆瓣评分8.9分,问鼎“豆瓣年度榜单”中电视剧榜单首位,收视率不断攀升,高达1.4%。在互联网上的热度也很高,微博话题#大江大河#阅读量突破20亿次;电视剧热度也连续多日排名全网第一。可以说,《大江大河》是自去年《人民的名义》播出后第二部引起大众热议的主旋律电视剧,也是今年自《延禧攻略》之后又一部爆款剧集。
其他献礼剧虽然市场反响不及《大江大河》,但普遍有口皆碑。《那座城这家人》根据作家李焱的小说《平安扣》改编,以1976年的唐城为背景,讲述了大地震后,一个由七个姓组成的九口之家在震后相互扶持、摆脱困境、重建家园的故事。《那座城这家人》看哭了许多观众,豆瓣评分7.6分,在2018年播出的电视剧里已经是不错的成绩。
由管虎、费振翔执导的《外滩钟声》,立足点在于“小”,它以上海弄堂普通人家自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后十年的生活变迁和人心沉浮,折射时代进步。《外滩钟声》也获得不少好评,其收视率紧跟《大江大河》。
 
      总之,以前的不少主旋律作品被简单看作一种宣传需要,其叙事动机是宣传和教化,创作者创作空间有限、艺术手法粗糙,剧集“不好看”,观众也“不爱看”。这次《大江大河》等几部献礼剧成功“出圈”,不仅好看、观众也爱看。其秘诀是什么?
以“生活流”来体现时代变化
     为什么之前的某些主旋律作品让观众觉得空洞?症结在于“大而无当”,显得空洞、口号化、概念化,没有生活气息,不接地气。
这次的献礼剧则避免落入这一窠臼。从大方向说,目前在播的献礼片都可以归类到年代戏中,其创作思路都是,个体——家庭——历史,以小人物命运的悲喜离合,描绘时代画卷、折射社会风貌。它们的通用手法是,通过“生活流”来以小见大,以一个具体家庭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生活细节,以这个家庭遭际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映射时代变化。所谓“家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比如《大江大河》,讲述了三个普通人的故事。宋运辉天资聪颖,却因出身不好受尽歧视。他借高考改变了命运,上大学、包分配、下基层,最终成功改变了人生轨迹。退伍军人雷东宝天生雷厉风行,在乡村改革的浪潮中,带领小雷家全村人紧跟政策,承包到户,办砖厂、电线厂,走在时代的前沿。个体户杨巡,凭借政策开放和个人努力,从卖馒头开始发展事业,一路摸爬滚打,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产业。三个不同的典型人物,三种不同的经济形态,用点带面,全方位、立体式地描绘了时代画卷、展现了社会风貌。
      《那座城这家人》也是如此,它以一个“九口之家七个姓氏”为切入点,讲述的是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一群人在灾后重组家庭守护彼此的故事。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个大家庭的年轻人都要出去打拼,通过他们的事业变化,也间接反映着时代行进中的几个大转折,比如高考的恢复,个体户的出现,民营经济的兴起,国有企业改革和下岗潮等。
《外滩钟声》着重关注的是,上海梧桐弄堂里杜家几个兄弟姐妹的情感、工作和生活,是这一家人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细水流长的生活。它以一个家庭30余年来的变化呼应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给整个社会、给每个家庭、给每个人带来的美好改变。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拿掉“献礼剧”这个标签,这几部剧集其实就像是生活剧,一个大家庭,多个子女,每个子女都在经历自己的坎儿,凑一块儿,闹哄哄的,也怪折腾人的;但它又传递给观众一种踏实又稳定的温暖,毕竟这才是家,这才是有苦有甜的生活。
此外,《大江大河》中王凯扮演的宋运辉的朴实、隐忍、正义,杨烁饰演的雷东宝的粗糙、血性、聪明中带着狡黠、戏谑中又不乏坚毅,《那座城这家人》中萨日娜扮演的冯兰芝的为母则强、博爱、包容……都映照现实人生的冷暖,或教人向善、或催人奋斗、或引人自省,能够打动观众内心。这也是献礼剧的目的,让年轻一代懂得理解与感恩,永葆前辈们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积极昂扬的精神,激励自我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实现人生价值。
       “生活流”好看动人,主旋律的宣扬才能落到实处。毕竟老百姓的命运浮沉、千滋百味,都与社会脉动息息相关,人物命运总是和时代节点紧密相连。



       精品不畏题材限制
回顾这两年的影视剧,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趋势:口碑时代正在到来。许多大IP剧,哪怕有众多流量明星加持,市场反响远低于预期,有的甚至遭遇收视率和口碑的双重滑铁卢。相反,一批原本不被看好的现实主义作品,反倒笑到最后。比如2017年的剧王《人民的名义》,口碑极佳的《鸡毛飞上天》;2018年的《正阳门下小女人》《大江大河》等。
这说明题材、演员阵容已经不再有决定性作用,哪怕你是大IP、你是最有市场潜力的古装题材,假设你口碑不佳,你照样会被观众抛弃。反之,即便你是观众刻板成见中无趣的主旋律献礼剧,但只要你制作精良、品质一流,你就可以打破圈层,获得观众的青睐。
   《大江大河》等走的正是精品剧的路线。以往的年代剧常被人诟病的一点是,细节上没有真实感,比如1950年代,却穿着1970年代款式的衣服;1980年代,却出现1990年代才有的商品的LOGO。但《大江大河》《外滩钟声》《大浦东》在还原真实上,都下了功夫。比《大江大河》大到镇上革委会办公楼、绿皮火车,小到搪瓷杯、热水瓶、铁皮饭盒等物件,都是对时代的一一还原;《外滩钟声》为了重现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风貌,制片组多方努力,最终放弃一般时代剧的场景搭建,选择了在石库门附近即将拆迁的老弄堂实景拍摄;《大浦东》中的洋泾街,星光理发店、永春杂货店、公用电话、煤炉上烧煮的美味等,让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大江大河》还是第一部用超宽屏幕镜头来拍摄电视剧,将国际拍摄电影最先进的技术用在了电视剧上。《大江大河》拍摄画幅是2.66:1,比正常宽幕电影2.35:1还要再大,这样就能够把重大场景呈现得更宽阔,提升了画面的质感,也提升了观众的沉浸体验。除此,《大江大河》采用了顺拍模式,按照剧集情节发展的顺序进行拍摄,而非像大多数剧组那样把相同场景的戏放在一起拍。这种方式需要耗费极大的时间、财力、物力和人力,却能保证演员情绪、剧情进展等的连贯性,让剧集的呈现效果达到最佳。
该片的制作人侯鸿亮直言,当时导演剪完了粗剪,他在家里看粗剪片。他儿子今年20岁,他就说:“爸,你拍的戏有人看吗,我和我同学是不会看的。”可他儿子没事儿会到客厅转一圈,后来也跟着侯鸿亮看下来了。
      不论是何种题材,只要是精品,对任何圈层的观众都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年轻观众也是这样,看了一眼,就看下来了。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