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书画 >

谦虚谨慎 德艺双馨 ——访著名知青画家孙建东

时间:2021-03-26来源:上海知青网 作者:毛祖蓉 点击:
2021年春节过后的一次云南知青朋友聚会,我欣喜见到著名知青画家孙建东先生。他的孔雀画2017年被挂上了天安门城楼,可谓名扬四海、如雷贯耳。可他并无名人的做派,乃一介书生:中等个子,白皙滋润的皮肤,完全不像奔七的老人;言语不多,总以微笑作答。席间,

 
2021年春节过后的一次云南知青朋友聚会,我欣喜见到著名知青画家孙建东先生。他的孔雀画2017年被挂上了天安门城楼,可谓名扬四海、如雷贯耳。可他并无“名人”的做派,乃一介书生:中等个子,白皙滋润的皮肤,完全不像“奔七”的老人;言语不多,总以微笑作答。席间,友人介绍孙建东歌唱得好,我们都拍手欢迎来一个!他居然毫不推辞,落落大方站起来唱了一首网红歌《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孙建东唱歌时所表露出的情感,是那么的真挚、那样的憧憬,俨然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少年才俊。果然,他曾是黄浦区少年宫红领巾合唱团的团员,其专业的水准,赢得了在座所有人的赞赏,且意犹未尽。于是,聚会结束又加了一个节目,去歌厅聆听孙建东的演唱。在歌厅,他并没有当“麦霸”,总是谦让着听朋友们唱。对于这样一位谦恭的名画家,引起了我的崇敬,便约他访谈。由于孙建东即要赶回昆明处理一系列工作社会事务,我们就约好电话采访。于我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采访者,孙先生会如约吗?我没有把握。但很快,我就得到了由他约定的时间,令我好生感动。一个半小时的“隔空”访谈,使我大概勾勒出了他的“素描”:
 
潇洒谦逊的人生哲学;德艺双馨的人生写照。
 
1952年的人间四月天,孙建东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徒家庭。从小在教堂里长大,看牧师讲道、听教堂钟响、赏唱诗班歌声,他的骨髓里深深浸入了信念、阳光和博爱,“神明灯”始终照亮着他的一生。
 
童年时的孙建东与父亲弟弟
1964年,孙建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浦区重点学校光明中学。不到两年,“文革”爆发。1969年,他未满17岁,便随“上山下乡”大军,去了云南插队。他所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公社曼洪大队,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傣族寨子。至此,他从“天之骄子”,一下子落到地球底层,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18世纪中叶,以发明蒸汽机为标志,世界开始进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轨迹。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傣族寨子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半原始社会状态。他每天跟着老乡下水稻田犁田,扛着铧,跟在水牛拉的犁后面吆喝:“嘎!”(走)“嘎弯首”(转弯)……上山挖坂田、筑田埂……中午,就在田头,从带去的小篾篓里掏出一个糯米团充饥。每天一身泥、一身汗。一天活干下来,骨头架子都散了。在学校,他可样样是排头兵。可到了农村,他这个文弱书生,却无法再排前头了。别人挑肥100公斤,他只能挑70公斤。强劳力记10个工分,他只能记7个工分。下乡第一年,“秋后算账”,扣除下一年的口粮,孙建东只分到36元现金。

 
收工后自己做饭

插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副食品吃。唯一的营养品就是靠上海家里寄些小鱼干、小虾干,放些韭菜泡汤。难得寨子里杀猪宰牛,分得到一小块生肉,由于长期没油水,吃一次肉就腹泻。农田劳动又异常劳累。知青们住的是从“地主老财”没收来的两栋竹楼,还算是享受了“贵宾”待遇。10人1间,老乡特地按城里的生活习惯,为他们在竹楼上搭了竹床,房间里还有两条木长凳。连个厕所也没有。面对蛮荒和愚昧的环境,从小爱画画的孙建东,没有颓废、更没有放弃,仍然在“神明灯”的照耀下,追求着自己心中的目标。他将从家里带去的木箱子搁在长凳上,成了他的画台。画纸是从家里带去的,只有巴掌大。又自作画夹,随身携带,成了他的“伴侣”(至今,孙建东还保留着当年这些最简陋的作画工具)。

 当年的作画工具

只要一有空闲,就拿出画板画。哪怕在田头的片刻小憩也不放过,为傣族老乡画速写。多少年多少代,傣族人从不知有照相和画像,以至在傣语中,有“点”(写),却没有“点崩”(画)。得到了孙建东的画像,老乡个个笑得合不拢嘴,称赞他“闷迪”(画得像)!并将自己的画像展示给其他老乡看,小心翼翼带回家里珍藏起来。消息传开后,许多人慕名而来请他画肖像。西南边陲的云南,相比东海之滨的上海,日落迟近2小时。收工回到住处,夕阳落在黛山的夹角里,映红了半边天。他稍作休息,就拿起小画板去寨子周围画画了。连绵的青山,灿烂的晚霞、神奇的鸟类、丰富的植被,包括猪牛羊鸡猫狗等鲜活的家畜家禽,对于一个绘画爱好者来说,都是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儿行千里母担忧”。那年头通讯方式落后,为解家中父母的挂念,他当年的家书,都是文字加速写,描绘当时知青们住的竹楼寨子、自然环境,每封家书都被知青家长们传阅,从中了解孩子们生活劳动的环境。孙建东每月至少往家里写两封信,因沪滇路途遥远,一封信至少要走半月。故前信未收到回信,后信又寄出了。每封信里夹着的画,成为家中父母及其他知青家长们最盼望的作品。



家信中夹的画——这就是知青住的竹楼
 
后来,在一次水田劳作时,他被大蚂蟥叮伤了“脚丫巴”,血流如注。由于当时当地的医疗条件实在太落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伤口脓肿溃烂,无法再下水田了,就被“照顾”去放牛。当上放牛娃的孙建东,好比“老鼠掉进了米缸里”。每天将牛赶上山坡,青青的草地蓝蓝的天,牛群安闲喝水吃草,他就找一块荫凉之处坐下,静静地开始作画。天上云彩、奇花异草、鸟兽虫鱼、老农少妇、放牧牛群,都成了他速写的对象。沉浸在创作的愉悦中,一切艰难困苦都暂时抛向了九天云外。渐渐地,曼洪寨子有一位会画画的上海知青出了名。不到两年,他先被调到公社,搞些政治宣传工作。后又被调到了勐海县文化馆工作。总算生活上能开始自给,艺术上有了施展的舞台,从此“如鱼得水”。
 
孙建东到了文化馆,可以不再让家里寄钱买纸墨颜料了,还能阅读大量书籍,包括许多名家字画、画册、美术教学论著等。他的视野更开阔了,想入大学深造。当年大学已停止招生,只收工农兵学员,无需考试,但必须要“推荐”。连续两年,孙建东都没能被“推荐”上,他找到文教局领导申诉,领导告诉他:你的出身不好、你已经画得很好了还要学什么?你走了谁来接替工作?孙建东只能无奈。但心中的“神明灯”始终没有熄灭,他继续跋涉在追求更高画技的路上。期间,作为西双版纳州的重点作者,经常被抽调到州里参加美术创作活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977年,孙建东终于盼来了“文革”后第一次恢复高考的机会。1972年时,他的画作已在云南省美展参展,故在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已有了一定影响,便胸有成竹地报考了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艺术类学校,是要以作品为报考资格的。孙建东交出了几张画作,其中有一张就是临摹袁晓岑先生的孔雀画。昆师负责下乡招生的连维云老师,可谓“伯乐”,一眼就相中了他这匹“千里马”。当届西双版纳州报考该校艺术系的考生有82名,绝大部分是知青,最后录取5名,其中上海籍3名、四川籍2名。
 
  
 
昆师美术系“77”级欢送丁绍光(前左三)赴美留影。连维云(前中)孙建东(三排右一)1980年5月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如今,孙建东有很多光环,在光环与鲜花掌声中,他始终保持了谦逊、低调,平和、善良。这与他的家教有关、与他追求的人生价值相联。 
他的父亲孙彦理(1914~1995年),出身贫寒,家中有兄妹6人。孙父酷爱读书,打听到教会学校可以免费入学,条件是要信仰上帝,学成后从事宗教事业。民国23年(1934年),孙父入南京金陵神学院。他勤奋好学,毕业后当了牧师。“文革”结束后,1979年恢复宗教活动,孙父任沐恩堂主任牧师,历任华东神学院院长,连续两届当选为上海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主席,1988年6月26日被祝圣为主教。孙建东对父亲印象较深的有几件事: 
“文革”中,宗教活动受到冲击,父亲被红卫兵当特务揪斗,要他交出里通外国的电台,交不出就被鞭抽吊打,以至被赶出教堂,下放到某工厂劳动。在那至暗时刻,父亲始终敬畏生命、坚定信仰,将这些磨难看成是上帝对他的考验。父亲于工作做到了极端负责、廉洁自律,自孙建东离家下乡起,父亲每次给他写信,从不用单位的信笺,直到后来身为华东神学院院长、主教,仍然如此。于教徒做到了谦和平等,作为宗教领袖,他常在教堂礼拜完毕后与教徒寒暄握手交谈。于家人夫妻间恩爱有加,自记事起,孙建东从未见过父母吵架。这些,不仅对孙建东的性格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成为他做人、行事的楷模。
 
天才少年 
孙建东3岁受基督教洗礼。受教会家庭文化熏陶,教堂墙上挂的古典油画、父亲藏书中的精美插图,是他的绘画认知之始。幼年时,每每从父母那里领到动物饼干,他并不馋于入口,而是着谜于饼干上面刻着的图案,用铅笔在纸上画下来,且画得非常像。孙家父母十分尊重孩子的爱好。父亲每次逛旧书店,都会给他捎回一些美术书,帮助他开蒙。母亲是某小学的教导主任,见儿子酷爱画画,便从学校借来连环画供他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连环画中的人物,都是他童年时期喜爱的画作。母亲又将教室里丢弃的粉笔头捡回来,供他作画。当年沐恩堂(位于西藏中路汉口路)宿舍长长的过道上,常见小建东在水门汀地面画粉笔画,经常得到大人们的夸奖,他更热爱画画了。 
上幼儿园时,他就被老师夸为班里画画最优的孩子。对他从小表现出的天赋,父母便让他提前一年上学(殊不知该举让他幸运成为1967届初中生,此为后话),入了民办小学,师资水平相对较低,不久,他的绘画水平就已经超跃了美术老师。加入少先队后,他即被选为大队墙报委员,负责学校所有黑板报的书写、版式、设计、插图等,得到全校师生的赞美。 
进了大学后,孙建东从勐海县的“一枝独秀”,融入了春城的“百花争艳”。艺术系人才济济,有画界名人之后的,也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对孙建东这样靠自学成才的来说,需要从头而起。第一学期,他的素描成绩只得了75分。但他并不气绥,凭着自身多年夯实的艺术功底及不懈努力,他很快又成为了排头兵。大学四年,他师从袁晓岑(中国国画孔雀颇具建树的代表人物,孔雀主题画已经享誉世界),并得到丁绍光、张元贞、陈绕光、高临安、刘文西、叶公贤、何能等大家和名师的教学教益。年已25岁的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地追赶被耽误的青春年华,如饥似渴地学习美术理论和技法著作,虔诚地向各位名师学习专业知识。他的专业技术得到了更加系统和正规的训练,对绘画技艺和美术的认识及理解,有了长足的进步。此外,他连任四年美术班副班长、国画班班长,当选为昆明师院艺术系学生会副主席,曾获昆明师院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2年1月,孙建东毕业并由袁老钦点留校任教,成为著名画家袁晓岑唯一认可的入室弟子。


 
昆明师院文艺汇演,美术班男声小合唱获一等奖,孙建东(左四)担任领唱之一
 
感恩奉献
 
在家庭、家教的影响下,孙建东长期来形成了“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
 
于家人。父母的恩泽,使他本应1968届初中生跃为1967届初中生,当年分配方案尚有“四个面向”,又是家中老大,可留沪工作。但他自觉担当,主动申请到云南插队,将上海工矿的名额留给弟妹。
 
 
父亲八十寿辰时,孙建东携云南著名书法家冯国语先生的作品回到上海祝寿
 
于恩师。进中学后,他遇到了绘画艺术启蒙老师石叔良。功成名就后,每当自己出了新的专著、画册、挂历等,他都不忘给石老寄去汇报。每次回到上海,都挤出时间到石老家中探望。半个世纪后,2012年,孙建东的个人画展在上海举办,时石老已经离世。他特地将石老的女儿请来现场见证,以表谢师之情。他追随恩师袁晓岑26年,师徒间的感情早已超越至父子、良师益友关系。袁老退休后,其工资及一切福利,均由他代领后送上门。孙建东说:恩师在艺术上的严谨求精、开朗包容,在艺德上的洁身自好、才高傲俗,为人清高脱俗、坚持真理,尤其是在他身上体现出的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凛然正气和雅士之风,为中国画坛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他。
 
于教学。30多年来,孙建东为云南省的艺术教育战线和美术创作队伍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在教学上,兢兢业业,提携扶掖。2007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作为二级教授,他却不为稻粱谋,十几年如一日,不计报酬地为夕阳事业作贡献,始终坚持一项公益教学——免费为离退休老干部书画协会授课辅导,从1986年起,至今35年从未间断。还为抗震救灾、抗洪救灾、扶贫工程、希望工程、春雷工程、残疾人基金会等公益事业捐赠作品,参加义卖。
 
于社会。1998年,孙建东开始担任云南省政协委员。20多年来,在担任省政协委员及常委期间,他不负众望,积极参政议政,提案大多涉及文化自信、民情民意,艺术的责任与担当;省政协书画室的改善,居住区域交通的改善等。提案被采用的也有不少,比如:省美术馆的建设,改革美展评选的制度和评委结构等。也有反映民生的,如:关于边彊地区防控艾滋病的建议,在二环高架增设下口等。还有一些提案暂时没被落实的,如成立云南省中国画学会,改造老旧小区安装电梯等。作为云南省政协书画室特聘艺术家,每年为参加采风、笔会和展览活动,做了大量工作。
 
于名利。2017年,孙建东的孔雀新作《吉祥春光耀神州》被北京天安门管理委员会收藏,并张挂于天安门城楼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评价道:“建东教授不仅孔雀画得好,梅兰竹菊、藤蔓荷莲、鸡鸭马牛,无不笔墨生动,功力淳厚。特别是人物画成就不凡,但往日被孔雀画名所掩。”孙建东被誉为继周霖、闫甫、袁晓岑、孙太初“四大家”之后,云南当代书画艺术的又一位领军人物,“画坛诗人”,把海派文化与云岭之风融为一体的花鸟画及人物画代表性大家。“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在常人眼里,孙建东可谓达到了艺术巅峰。
 
孙建东自己则认为:我的座右铭就是真善美,信望爱,谦虚谨慎。通过长期修炼,自己仅是在某一领域有点小成就,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在艺术高峰的攀登上,“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于个人来说,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才是着眼点。尤其对搞艺术的人来说,要取得成就,首先要具备国泰民安的大背景。如今民族复兴、富国强国,正是艺术家大展身手的好时光,个人的光环不足挂齿,应多为兴国安邦出力。
 
所有认识孙建东的人,都喜欢他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关于孙建东的艺术成就,本文从略了,网上都能查到。我觉得,孙建东的绘画艺术作品,必将成为一个时代的宝藏,而他的精神和品格,则是其中价值最高的珠宝。您说呢?
 
孙建东简介:
 

云南省政协全会期间(2021年1月)
 
  1952年4月出生于上海,1982年1月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1963年,云南艺术学院撤销转入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并留校任教,是著名画家袁晓岑入室弟子。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第六届副主席。云南省政协第八至十二届委员,第九至十一届常委。原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云南省文史馆馆员。现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四个一”评选活动中荣获云南文学艺术贡献奖。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2008年被评为云南省先进工作者。2009年获云南省教育厅首批挂牌的云南省高校名师工作室。2017年受聘为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出版专著专集《孙建东中国画集》、《袁晓岑艺术传略》、《孙建东人物画专辑》、《孙建东花鸟画专辑》等20多种。
  孙建东擅长中国画,尤其在写意孔雀和民族人物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2000年起,先后在中国台湾、法国雷恩、云南省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11年由天津人美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孙建东》(大红袍)。2015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名家画集—孙建东》(大红袍)。
 
作者毛祖蓉
  作者简介:毛祖蓉,1952年11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西吉安,出身书香门第。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文字工作,任企业报编辑十多年。1970年曾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现为上海市闵行区作协会员、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情满青山》,执行主编《故园新陆邨》,编著《大山的儿子》、《一位正直天真豪爽的倔老头》,合编著《共同的记忆》等。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