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著书 >

从英文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丛书》说起

时间:2019-08-08来源:知青青年研究会会员群 作者:季路德 点击:
最近,我听到张慈贇兄撰写了英文版的中华智慧丛书,很是好奇,隐约感到是一个很好的公共外交产品,马上转给了正在策划迪拜世博会的中企万博董事长、原世博局同事王慧。他也很感兴趣,于是,我们相约聚在一起聊了聊。 原《中国日报》常务副总编辑张慈贇 慈贇
最近,我听到张慈贇兄撰写了英文版的中华智慧丛书,很是好奇,隐约感到是一个很好的公共外交产品,马上转给了正在策划迪拜世博会的中企万博董事长、原世博局同事王慧。他也很感兴趣,于是,我们相约聚在一起聊了聊。

      
    原《中国日报》常务副总编辑张慈贇

慈贇兄曾任中国最大的英文报《中国日报》常务副总编辑,上世纪90年代初兼任《上海英文星报》创刊总编辑。1999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他以上海市新闻办副主任身份,创办上海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英文日报--《上海日报》,并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出版英文《世博日报》。
 
2002年3月,他作为申办2010年世博会陈述人之一,向国际展览局考察团作了“上海世博会推介计划与媒体报道”的陈述报告,介绍上海世博会推广工作的目标、阶段、策略、方法、手段。
2002年3月14日,张慈贇关于“上海世博会推介计划与媒体报道”陈述的PPT
2008年以来,他在《上海日报》连载关于中华文化的故事,在撰写了上千个故事的基础上,2015年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系列丛书》(英文插图版)。慈贇兄介绍说,目前此套丛书已经售罄,译文出版社将于年内重新出版,由原来的一套四本32开本,转为一套六本24开,分别为《中国成语故事》、《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著述》、《中国神话故事与三十六计》、《中国古建筑及其故事》和《中国历代著名绘画作品鉴赏》,第七本书《中国非物质遗产故事》也已经发稿。
 
听了他的介绍,我益发认为,这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2017年补充出版的丛书中的一册《中国古建筑及其故事》
 
第一,文化是有力量的。
 
这套书,介绍的是中华智慧,传播的是中华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出版此类读物,传播中华文化,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能量。
 
人是从动物进化过来的,早期的人类,没有摆脱动物特点,谁力气大,就听谁的,否则就要挨揍。人类越进化,文化的力量越强大,每个人的行为,由过去积累的知识来引导,当很多人获取了相似的知识结构,因而采用同一类行动时,其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历史上常有这样的事,一个强有力的国王能在一夜间毁灭整个城堡,但再强大的君主也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千百万普通人的生活习惯,比如抽烟,比如改变服饰、发型。老百姓看似手无寸铁,却能让“有兵在”的统治者无可奈何。1077年1月,德国皇帝亨利四世和教皇格里哥利斗得你死我活,亨利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格里哥利的教皇职位,格里哥利召开了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结果在不少国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亨利只得向教皇请罪忏悔,在教皇所住的卡诺莎城堡外跪地求饶。当时大雪纷飞,天气很冷,亨利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饶恕了他。亨利真的是怕教皇本人吗?当然不是的,他是怕千百万教徒,因为老百姓更相信上帝。
 
回到现实。香港发生动荡后,我总是想,为什么闹事的很多人是在香港回归前后出生的?他们很多人稚气未脱,究竟什么原因让他们对内地如此仇恨?
 
细细想来,内地既没有压迫他们,也没有给他们设置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他们是受到“文化力量”的影响。香港回归以来,中央政府掌握了外交、军事,而这座城市的公共管理,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个公共管理,包括了文化管理。于是,平心而论,积累了一个多世纪的殖民文化和中华文化并存,在新生代心里,“我是中国人”的意识非常淡薄。因此,加强中华文化在青年一代的传播,极为重要。
 
因为文化是有力量的,有效的文化沟通,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力量结构。
2014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讲话时指出“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在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时候,这样一个判断,极为重要。我们再三说,中国人不会侵略他国,但国际社会依然可能认为“你在捣浆糊!你发达了,怎么可能不称霸?”现在我们从文化角度来论证,几千年的历史,培育了中国人和善、忍耐的性格,血液里没有侵略基因。当然还会有人怀疑,但是这样的分析,可信度应该更高了。
 
因此,慈贇兄的这套书,在增进中外了解方面,有很好的价值。我当时的直感,它就是一个公共外交优良产品。
第二,文化的力量要通过讲故事来体现。
 
“文化”的定义很多,说得简单一些,就是“人们根据以前的实践而积累下来的、能够影响今后行为的那些记忆”。古代人们对事件的记录,是纹在石头、骨头、龟甲板、布面、纸面上,这个过程,就是“以纹化人”。
 
人类为了生存而开展的多种实践,具体说来,就是一件一件事。因此,文化的传播,很有效的办法是讲故事。当然,文化的积淀、薪火相传,需要抽象的概念。但是就传播效率来讲,以具体的人、事作为载体,更能让受众领悟其中的概念。慈贇兄举了个例子,他说,就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而言,梁思成无疑是大家,但是他的文章,很是专业,如果要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建筑文化,最好是在梁的专业文章基础上,改变成一个一个小故事。
 
这使我想起文革中听到的一个传说。1971年,基辛格悄悄地来到北京,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他送给周总理一件珍贵的礼品,月亮石,这既是一种友好表示——太珍贵了,世上几人能拥有?也隐含了一种自我炫耀——只有我们美国有这个能力得到月亮石。据说、传说、听说,周总理回赠给基辛格三件牙雕,第一件是“嫦娥奔月”。言下之意大概是:虽然中国目前科技水平比不上美国,但是中华民族早在几千年之前就有这个向往了,而且这个向往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还有个关于周总理的真实故事。上世纪50年代,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1954年4月间,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指示中国代表团新闻处放映这部影片。为了让外国人了解这部影片,周恩来建议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就是借外国人熟悉的故事来传播文化,其作用是巨大的,当时主要的国际舆论转了风头:“谁说共产党不要文化?新中国建国不久,就拍出了这样美丽的爱情彩色片。”
 
现在很多国家都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如果不讲故事,只是画面堆积,那么即使是统治严酷的国家,也能创作出“儿童笑,百姓乐,楼房高,粮食多”的艺术作品。但是这种艺术品传递的信息,人们是不相信的,因为建立在悠久历史事实上的有深厚底蕴的文化,是临时投钱投不出来的。通过丰富的历史故事,人们才能理解在中华文化的血液中,确实没有侵略的基因。
三、讲故既要有载体,还要有平台。
 
文化沟通是双向的。慈贇兄反复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重视对内介绍外国文化;今天,我们还应当重视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
 
是啊!阅读《一千零一夜》是我们了解阿拉伯文化的很好渠道;我们能不能有一套中国版的《一千零一夜》,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的渠道呢?
 
编写关于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故事,可以有两个维度,一是生存实践,比如从政、为人、军事、家庭、求学、经济活动(农业生产、建筑)等等,二是形式,比如诗歌、小说、戏曲、美术、各种非遗等等。三十年前,当时刚退下来的中央领导李瑞环,倡导出版了《从政史鉴》。我读这本书,了解了很多古代的从政智慧。当然,这本书是中文版,是给中国人看的。



1989年12月出版的《从政史鉴》

现在,慈贇兄结合了这两个维度,以娴熟的外语能力,每周一篇,编写了一千来个故事。译文出版社汇集成册,《中国成语故事》、《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著述》、《中国神话故事与三十六计》、《中国古建筑及其故事》和《中国历代著名绘画作品鉴赏》,《中国非物质遗产故事》……串起一挂珍珠!
 
接下来的问题,是外国人如何读到这套书?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有故事的载体,还要有传播故事的平台。
 
这就是我邀请王慧一起讨论的原因。上海世博会结束后,王慧和几位同事一起,积极参与2015年米兰世博会、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目前正在积极参与2020年迪拜世博会。世博会是世界各国普通民众聚会的场所,在那里传播中国故事,恰逢其境!在讨论中,王慧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相信,在作品质量、资金筹集、市场开拓、文化策划等多方面因素努力下,这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丛书》(新版名称)能够进入世博会舞台,成为公共外交的优良产品。
 
既然是公共外交的良器,那么除了迪拜世博会,肯定还有其他平台。比如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的对外友好交流活动,上海公共外交协会组织的公共外交、城市外交活动,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组织的全球城市交流活动,等等。相信这套丛书,以及类似的“讲述中国故事、上海故事”的作品,能通过这些平台添翼、加油,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到新的平台,又让我们拓展思路——不仅平台需要创新,载体也需要创新。仅仅一套书是不够的,能否在故事丛书的基础上,请文化策划公司继续开发,比如制作动漫视频(每个视频讲三五个故事)、有内容的小纪念品,比如在学校、在培训机构开展“中国故事,英语诵读和写作”、教授外籍人士学习中国绘画活动等等,让中华智慧以更多的形式表现出来?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