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老人,该如何富养(下)

时间:2021-02-27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章慧敏等 点击:
作者:章慧敏/吴艳/张君燕/沙润和/鲍伊琳 编者按: 有一种爱,叫富养老人。其实,富养父母并不难,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关心、爱心和细心。归根结底,子女对父母的富养,就是一种孝顺。这次的五篇文章中,有子女解读了父母的情感密码、有孙辈常去陪伴家中的
      作者:章慧敏/吴艳/张君燕/沙润和/鲍伊琳
 

编者按:

      有一种爱,叫富养老人。其实,富养父母并不难,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关心、爱心和细心。归根结底,子女对父母的富养,就是一种孝顺。这次的五篇文章中,有子女解读了父母的情感密码、有孙辈常去陪伴家中的长辈,更有一位高龄老人成了众家姆妈。孝是一种感恩,亦是父母的心安归处,在亲情的交融中,年轻人的朝气、善意,如春风杨柳,滋润了老人的心田,这就是对老人最好的富养。


      众家姆妈

      章慧敏


      认识我的人几乎都“认识”我老妈,“阿拉姆妈”是我挂在嘴边的名词。自从有了微信,老妈的一举一动更是时常被我晒在朋友圈里,久而久之,不管她出不出场,都成了朋友中的另一个主角。

      朋友聚会,大家会关心地问一句:老妈近来身体好吗?朋友来电话,不忘提醒一句:问你妈妈好!朋友送来好吃的,必会加一句:给你妈吃的。朋友邀请一日游,车子开到小区大门来接她,还恭恭敬敬扶进车门。我那做服装生意的同学更是应了一句“嘘寒问暖”的成语:冷空气还没来,御寒的棉衣就寄来好几件,还注明给“章慧敏妈妈”。

      老妈的年岁越来越长,到了2021年,虚岁已有97了,显然,年龄和认知、行动能力是成反比的,老妈对我的依赖与日俱增。有时,我在给她剔鱼刺或剥虾壳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些动作是我小时候她替我做的。一个轮回,是悲哀吗?也不尽然,像我这样过了花甲之年的人,能为父母尽点孝,再喊一声“阿拉姆妈”的人已不多了。

      人老了,重的是颜面,要的是自尊,我和朋友们就像商量好一样,尽量维护老妈的“面子工程”。我出去聚会,一顿饭的工夫起码三只电话打回家,怕被擦去记忆的老妈担心女儿去了哪里?有相熟的朋友也会在电话里跟她聊上几句。朋友来家,进门第一件事是先和她打招呼。就餐时,端坐在餐桌前的老妈一句“小菜没啥,不要客气”,尽显家长范儿。在她眼里,我的朋友就是她的小辈,她是需要关照小辈的。

      有朋友对我说:你妈就像众家姆妈,喊她一声觉得心里很安定。其实,我妈尽管表达不出,她又何尝不觉得安定?有那么多真心诚意尊重她的小字辈,她的精神世界绝对是富有的!

      情感密码

      吴艳


      周六回父母家吃晚饭,饭毕不久,母亲果然又来“赶”我们:“你们可以走了。”我和丈夫相视一笑,各自收拾起了东西,穿鞋、道别。对于我父母的态度,也许你会费解。其实,一开始连我自己都纳闷。

      因为父母一向是开明的人,所以无论我想做什么,只要是合情合理的,基本都不会反对。连结婚一事,登记日期、新居布置、喜糖盒式样,乃至不办婚礼的决定,也全由我和丈夫决定。他们只是温和地笑着说:“你们决定就好,我们总是欢喜的。”

      婚后,与父母分开住。但凡有空,我们便会回家陪他们吃饭聊天,总想与他们多待一会儿。可每次只要电视新闻主持人说“下次节目再见”或天气预报的音乐响起,母亲便会叫我们赶紧回家,还硬不让我们帮她做家务,听了这话,不知丈夫心中作何感想,我是难免扫兴,还会有点点“失望”——未嫁之前的那种亲昵怎么就没有了呢?

      还是丈夫比我会“察言观色”,他提醒我:“每次你母亲催赶我们回家,都是因为第二天你要上‘压力山大’的监制班。”后来有一次,父亲悄悄对我说:“你妈巴不得你们天天回来吃饭,只是她总在意会否耽误你们的时间,影响你们的生活和工作。”

      是呀,生命里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连接,不会随着人生某个阶段的角色变化而改变,母亲的这种“催”,或者说“赶”,正是她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正是值得我们感恩的情感密码啊!

      此后,我和丈夫约定:只要母亲一“赶”,我们就听话地把家还。当然,我们也默契地把每次回家看望父母的时间尽量提早。多一点点理解、多一点点“策略”,两代人的和谐,如此,便好。

      
父母的心安归处

      张君燕

      朋友带我们参观他的新房。新房靠近市区,交通便利;楼层合适,采光很好;四室两厅,足够宽敞,他打算把父母接来同住,特意把主卧留给了他们。

      看得出来,在装修上,朋友下了功夫:害怕地砖打滑,除了卫生间和厨房,其他地方都铺设了木地板;墙壁设置了扶手;浴室靠墙的地方还专门设置了座椅。“这辈子,父母为我花了很多心血。我也要努力把最好的给他们,让他们住得舒心一点。”朋友笑着说。

      一日,与朋友闲聊,问:二老住得是否满意?答:二老住了不到一个月就回去了。我一惊:莫非发生了矛盾?朋友笑着摆手:和睦得很,就是二老住得不习惯。朋友的回答让我愕然,怎么不拦着呢?这里的条件肯定比老房子好,再说,花费了那么多心思,不就是想让老人住得舒心一点嘛。一向急脾气的朋友这次倒是心平气和,他说:“以前我一直想要给父母提供最好的物质,可现在发现,仅仅用物质并买不来老人的开心呀!”

      朋友说,父母在老房子里住了一辈子,关于老房子的一切都已深入到了他们的血液中。老房子有他们熟悉的环境,一草一木都显得亲切可爱;早起遛个弯,一路招呼打过去,比明星走红毯还热闹;平日不管谁做了好吃的,都不忘分给老邻居们尝尝。对于老房子,他们有太多的放不下、太多牵肠挂肚的东西了。

      苏格拉底说,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其实,我们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当你老了时,是否也希望孩子尊重自己的喜好,而不是让你按照他们认为好的方式去生活?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也是父母的答案。

      心安即是归处。让年迈的父母心安,获得一种安然于心、从容而行的感受,这应该是最难得的富养了。

      常去陪伴

      沙润和


      我有六个祖辈:太太、太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衣食无忧,子孙绕膝。节假日,我轮流去看望他们,桌边总围着一圈人,谈天说地,笑声不断。这是我们家的传统,孝顺长辈,常去陪伴。

      长辈言传身教。奶奶年过古稀,可她每次去太太、太公家,就变成了“孩子”。她倚在太太床头,一会儿亲她,一会儿哄她吃东西,还要她做手指操。太太嘴里说:“侬哪能介烦啦!”脸上却笑成了一朵花。奶奶说,要把爱流露出来,让老人感受到我们对她的珍视。
 
      好家风代代传。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尽管时间紧张,我记着,要珍惜当下。周末我赶着回家,陪奶奶到淮海路买白兰花,陪爷爷喝下午茶。写了诗,换几部车去太公家,推开门就嚷:交作业来啦,惹得太公哈哈笑。太公挑刺,这字不美,那句没押韵,却摇头晃脑地吟诵,一脸满足地夸:“是我的真传!”

      奶奶很能干,太太说她简直无所不能,可我知道她笨,如手机只会打电话,连微信都不会用。我教她,还说没空。我盯着她,每天学一个功能,不学会不准睡觉。她没了办法,只好乖乖当学生,终于变成手机达人了。我扮着鬼脸问她讨学费,她满屋乱逃躲债,我们闹作一团,她脸上皱纹都笑没啦。我给长辈送去快乐,自己也很开心。

      在亲情交融中,长辈的学识、人品润物细无声,他们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孩子的朝气、善意,如春风杨柳,滋润了老人的心田。我们相爱相伴,成就了彼此。因此,在我们家,老人健康长寿,孩子茁壮成长,这是真正的富养。

      孝是感恩

      鲍伊琳


      刚工作的第二年,我用年终奖给父母报了一个法意的旅行团,那时母亲还在上班,走不开,最终是我和父亲同去的。那日春光温柔,我和父亲漫步在塞纳河畔,父亲和我谈起了他当年读过的巴尔扎克、福楼拜,还有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能在有生之年,走一走这些文豪曾走过的塞纳河畔,知足了!”那一刻,父亲脸上浮现出的笑容,我很开心。这开心,我默默记了十几年。

      我是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远不如今天富足的时代,父母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我,伴我长大。我不是那种“父母说什么,一言九鼎,必须遵守”的愚孝之辈,我常和他们吵架斗嘴,也常会因两代人处世方式的不同,而心生龃龉。但我从小就想让他们为我骄傲,只要能为他们做些事,让他们开心,我也会很开心——孝,终是一场感恩吧。

      后来自己有了小孩,我更是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不易。如今他们因为帮忙带娃,常和我住在一起,眼看着老人心甘情愿地付出,也终于悟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意义。人家说小孩要富养,这样孩子将来容易大气宽容。其实老人也要富养,不仅在物质上,更应在精神上对他们有关怀和体谅。

      导演李安曾说,中国自古以来所谓的“孝顺”,是个不平等的观念,认定小孩一定要服从家长,要“顺”。但其实,到了我们独生子女一代,这种“家长制”的观念其实早已颠覆殆尽,反而是父母都宠着孩子、宠着“孙辈”。老人们的自我需求被降到了最底层。“啃老”早已不仅是物质上的“啃”,更多的是全方位的“啃”——这才是真正的“不平等”。

      尽己所能“富养”家里的老人吧。人生短暂,错过这段时光去和爸妈说“谢谢”,可能再没太多的机会了。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