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知青学研究】知青多元化情感世界的探讨

时间:2019-09-17来源: 一壁残阳 作者:张穗强 点击:
张穗强注:这是我2012年撰写的一篇研究知青恋爱婚姻问题的学术文章,也是我首次学习撰写影视评论作品。当时我正与2013年11月逝世的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朱正惠交流知青学问题,朱教授很赞赏我提出的上山下乡运动对当今社会思潮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认
        
张穗强注:这是我2012年撰写的一篇研究知青恋爱婚姻问题的学术文章,也是我首次学习撰写影视评论作品。当时我正与2013年11月逝世的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朱正惠交流“知青学”问题,朱教授很赞赏我提出的“上山下乡运动对当今社会思潮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认为“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即知青学涉及的现实价值问题”。朱教授在在电邮中曾这样回复我:“明白你关注知青回城前10年与回城后30年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年知青运动对今天的社会型态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一个比较复杂广泛的问题,三言两语是说不清的”;他又指出:“知青从农村回城后30年的问题,已超出知青史的研究范畴,属于“后知青时代”问题,这需要研究上山下乡运动对社会的影响,对历史的影响,很明显这已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了”。当年正是在朱正惠教授的启发下,我尝试用影视评论方式写了这篇电视剧《血色浪漫》的观赏述评,成稿后曾发给朱教授过目,并在部分知青文集及影视刊物上刊载。2018年是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50周年,我特把此文重新修订,籍此缅怀曾支持、鼓励我研究“后知青时代”的已故著名学者朱正惠教授,并向广大知青学者及知青朋友请教。
 
-----电视剧《血色浪漫》观赏述评

  由都梁编剧,滕文骥执导,刘烨、孙俪主演的电视剧《血色浪漫》,是一部较深入反映知青老三届恋爱、婚姻及情感问题的当代影视作品。它通过描写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批知青老三届在文化革命、上山下乡、参军入伍、回城安置、升学就业、下海经商等阶段的人生岁月,展示40年来这个独特群体的恋爱观、婚姻观、生活观和价值观。电视剧通过几对知青老三届恋爱婚姻中的风风雨雨,以及他们经过回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洗礼,一定层面上揭示了知青情感世界对当代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影响,不少问题值得人们思考,也值得深入探讨。知青群体作为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一代人,他们的思想意识无可避免地留下一个时代的烙印。笔者认为,电视剧《血色浪漫》成功从恋爱、婚姻、情感这一层面切入,表达的或许是编导一些不成熟的思想探索,但它却触及到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领域的深层转变,这一变化和知青回城前后40年来的时代变迁有什么内在联系,是知青研究领域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探讨知青多元化情感的
时 代 变 化  
  电视剧《血色浪漫》描写的,是北京一批老干部、知识份子的子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走过的人生,包括文化革命、上山下乡、回城工作、下海经商等特定岁月中的感人故事。他们学生时代是哥儿们,下乡插队是患难知青,参军当兵是患难战友,回城后各自展示不同的精彩人生。他们的感情发展尤其是恋爱婚姻观的变化,既受时代浪潮的冲洗,又受其独特个性及家庭背景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代知青群体的复杂感情世界。他们咀贫、高傲、浪漫、自命不凡;他们具义气、坚忍、勤奋和正义感。他们身上既保留着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婚姻文化和伦理道德,又展示当代人追求个性解放和感情多元化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这是现时一部成功探索知青婚姻情感方面的优秀影视作品,值得观赏评述。
  《血色浪漫》钟跃民、周晓白、张海洋、郑桐、袁军、罗芸、秦岭、宁伟、蒋碧云、高玥等剧中角色,是一群活生生的知青老三届人物。他们在恋爱婚姻上的冲突和结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青老三届群体在当今社会的处境,揭示了文革结束后内地加快从封闭走向开放过程中,年青一代情感世界的深刻变化。笔者观赏《血色浪漫》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编导是着意通过对他们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探讨这代人婚姻情感与当代思潮变化的内在关系,探讨一代知青成功人士多元化情感世界的变化轨迹,让观众观赏后能受到一些启发,这是笔者看完《血色浪漫》后的一大收获。
  《血色浪漫》全剧横跨约40多年的时间,剧中主人公走过的人生足迹极具代表性。如剧中出现的文化大革命,并不是以往电影常看到的批斗、大字报等场面,而是一群自命不凡的年轻人穿着老爸军大衣在街头成群呼啸,分帮结派,大打出手。剧中描写的知青下乡插队,也不是以往较多见到的劳动场面,而是主人公们到县城行乞群斗,在黄土高坡对歌传情等。电视剧通过展示知青在文化革命和下乡插队期间的初恋情怀,已及回城后的商海沉浮和婚姻变化,试乎要向社会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正是文化革命、上山下乡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一次又一次加速知青群体在残酷现实下的情感释放,然而残酷现实又使他们的情感变得那么脆弱,那么茫然,青春年华也在茫然中被无情扭曲。
钟跃民 ----     
爱情观被严重扭曲的知青形象
  主人公钟跃民是电视剧《血色浪漫》中的第一主人公。他出身老干部家庭,文革中父亲被批斗,被迫来到陕北农村插队。他后来参军入伍,在部队提干立功,在边境战斗中出生入死,转业回城后又下海经商,奋力拼搏,走过一段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他浪漫多情,敢爱敢恨,待人真诚,勇于承担;他有理想,有追求,不管是在校、下乡、当兵、经商都那么投入,那么执着,那么认真。在主人公钟跃民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代知青成功人士今天的开放意识和时代精神,不难看出是编导要塑造的正面形象。然而钟跃民在婚姻爱情上却表现得当特别,学生时代他就特别喜欢追女孩子,他结识周晓白一个月就敢楼抱亲吻,这在那个时代的红卫兵来说是很大胆的。陷入情海的周晓白带钟跃民到家中见位居军区司令的父亲时,钟跃民显得那么直率坦然,因而未得到周父好感。钟跃民到陕北插队后,尽管已参军的周晓白对他仍一往情深,但在地位差异和自卑感下,钟跃民很快淡化这位初恋情人,转而追求同在陕北插队的西安女知青秦岭。
  钟跃民、秦岭的认识及感情发展,导致钟的爱情观发生根本变化,这是编导着意探讨知青情感变化与当代社会思潮关系的重要环节。秦岭是一位深受知识分子家庭的影响,具有现代文艺思想意识,又受陕北纯朴民风熏陶的知青女性,她崇尚“过程重于结果”的开放型爱情观,这对钟跃民的爱情观转变影响很大。钟跃民最要好的朋友张海洋这样评价钟跃民:“他爱过一个又一个女人,都是真诚的,但都不能长久;爱是生活,钟跃民的爱情象他的生活一样,老在变动中”。正因为如此,钟跃民很快失去周晓白对他的爱,后来他与回城知青高玥迅速热恋,又迅速与知青秦岭、秘书何媚发生性关系,既是他回城后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他情欲失控及开放型爱情观凸显的表现。钟跃民离开陕北前夕即与秦岭发生了性关系,留下一段不了情;与秦岭在北京重逢后又陷入新的情欲中,除了是知青情结和青春期萌动外,显示秦岭“过程重于结果”的爱情观对他影响已十分深刻。现实生活表明,正是知青回城前后这场华夏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中,钟跃民作为一个中年成功人士,其爱情观正被严峻现实一步步扭曲。很显然,这正是电视剧《血色浪漫》要探索的一个课题。
  饰演钟跃民的刘烨是近年大陆影视界一位活跃的男演员,擅长饰演不同时代、不同个性的角色。刘烨在《血色浪漫》中成功塑造钟跃民这个知青形象,可说成功实现了编导的探索思维。其实编导心目中钟跃民的形象还是正面的,据中的钟跃民不是一个花心放荡,不负责任的人;恰恰相反,他不论在校下乡,参军入伍,还是回城经商,对朋友、事业都那样真诚,那样投入。他在部队与农村兵吴满囤结下生死之交,吴牺牲后钟跃民处处照料他家人,以及后来协助追捕宁伟时的态度,充分表现他是一个有岁月情、正义感的人。然而由于钟跃民受“过程重于结果”的影响太深,形成一种“游戏人生”的恋爱观,导致他的爱情之途风雨不断,充满变数。钟跃民最后选择高玥月为生活伴侣,成功融合事业与感情,开拓了人生新愿景。笔者认为,钟跃民作为当代知青成功人士的代表,他特定的爱情观、生活观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毫无疑问,钟跃民的这种扭曲爱情观在现实生活中已很普遍,它是知青下乡回城40年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刷下,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开放意识激烈碰撞的结果。而在当今内外文化加快融合的大环境下,这种碰撞是很正常的,无法阻挡的。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全新的爱情观,“钟跃民现象”在知青群体中早已存在并相当普遍。当今社会普遍出现的“第三者”、“婚外情”、“包二奶”等现象,除了受官场政治、社会风气的影响外,一代知青同龄人的爱情观被严重扭曲,令他们的事业追求与性欲解放得到史无前例的融合。只是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开放和伦理变化中,这种融合对一代人显得那么坦然,那么无奈而已。笔者认为,这是当今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社会学课题。
秦 岭 ----     
崇尚开放性爱情观的知青典型
  秦岭是一位在陕北插队的西安知青,她在《血色浪漫》的戏份并不重,但对全剧主题却有举足轻重影响。因为她一直崇尚并亲身实践的“过程重于结果”爱情观,正是编导要探索的人物典型。秦岭插队时只是一个20岁女知青,为何在陕北插队期间就崇尚“过程重于结果”爱情观,很令人费解。剧中秦岭对钟跃民有一段恋爱对话,一度令笔者难以置信,40年前一对远离城市的男女插队知青,何以会如此开放性、哲理性的对话,是否人工雕琢太明显?但笔者后来仍相信,这段对话带出的“过程重于结果”爱情观,在当时下乡知青中确实存在并有一定普遍性。“过程重于结果”最终令下乡知青秦岭成功俘虏了钟跃民,也令她回城后得到进一步实践。剧中描写她后来在极度苦闷、彷徨、无助的情况下,倒在一直垂涎其美貌的新加坡商人叶楚良怀中,并与他同居生活,成为叶楚良的“二奶”。尽管秦岭知道叶楚良在国外已有妻室,但在“过程重于结果”之下的她仍愿过这种“傍大款”生活,最后也随叶楚良出国,为这段“没有结果的过程”画上圆满句号。
  其实编导心目中的秦岭仍是很正面的。展现在观众眼中的秦岭,始终是一个淳朴、真诚、自尊、自强的女知青形象。她作为一个知青出身的女歌手,在台上演唱陕北情歌时那样的声情并茂,令黄土高坡和蹉跎岁月深深感染了观众。秦岭与钟跃民、叶楚良尽管都是“情人关系”,但她对这两段“没有结果只有过程”的感情仍是负责的,都倾注了她真诚的爱。当秦岭同时身陷钟、叶两人的情感之中,一度为两个男人的妒忌心和情欲感到困扰时,仍能表现出清醒和理智,用高度的情感智慧,最后实现了“情感平衡+利益交换”,让叶楚良拿出50万元把身陷牢狱的钟跃民救出,自己则从此远离“第一个男人”钟跃民,与“第二个男人”叶楚良远走他乡,顺利解脱两个男人的情感纠结。对此,作为钟跃民初恋情人的周晓白深深感激秦岭,但也感慨秦岭、叶楚良的所为“够傻的”。秦岭这种高度理智的情感固然令人敬佩,但客观而言,这种对爱情既认真又现实,既讲求原则又展示灵活,具有这么高情感智商的知青女性,现代生活中是极其罕见的,但我相信确有其人。
  笔者因而相信,秦岭之所为并不是个别的知青女性现象,它是知青回城前后数十年来,现实主义爱情观对一代知青尤其是女知青深刻影响的结果。值得指出的是,“过程重于结果”作为一种人生观、爱情观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并非知青独创,但它出现在上山下乡及回城前后的一代知青身中,却带出40年间急剧变化社会思潮的一个新问题,很值得关注。事实上,在当今年轻一代崇尚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追求曾经拥有”,正是“过程重于结果”的现实翻版。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结果/天长地久”与“过程/曾经拥有”相比,天枰已明显向后倾斜,它不仅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推崇,也为越来越多的中年人、老年人所接受。很明显,当今社会“第三者”、“婚外情”、“包二奶”的现象日趋增多,除受社会开放及官场世风等客观因素影响外,“过程重于结果”这一开放性爱情观被广泛接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它不仅冲击着华夏数千年的传统爱情观,更对传统的伦理观、道德观形成挑战。笔者推断,“过程重于结果”这一爱情观,应该是在文革这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动乱中形成并发展的。事实上,正是10年的文革动乱和后来出现的下乡、下放、分配、回城、升学、就业、出国等诸多“现实性过程”的出现,令年轻一代的切身利益和生存环境急剧变化,令“过程重于结果”得到蔓延,而知青群体无疑便是一块重要土壤。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于西方文化的融入及思想不断开放,令“过程重于结果”更趋人性化、哲理化。笔者相信,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过程重于结果”已不仅是一种爱情观、生活观,而已发展成一种哲学思想,知青群体作为40年来动荡岁月的过来人,正是这种哲学思想的要见证者、实践者。
周晓白 ----     
追求传统爱情观的女性形象
  周晓白是《血色浪漫》的第二主人公,剧中的戏份很重。她出身高干家庭,父亲是军区司令,从小养尊蓄优,优越感强,参军后当上护士,不用下乡插队。特殊的家庭背景造就了她好强、主观的性格,喜欢独来独往,形成了大小姐脾气。然而,周晓白传统、纯真、执着的爱情观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周晓白作为钟跃民的初恋情人,对这段感情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执着和投入。自周晓白爱上钟跃民后,不管男朋友在校、下乡、当兵、回城、就业,一直对他那样牵挂和关心,展示出纯真的少女情怀。当周晓白得知钟跃民在陕北与秦岭相好并要和自己分手后,还一度失去理智。当她看到初恋情人下乡后对爱情变得如此轻率,满脑子游戏人生,内心很痛苦,也很矛盾,但对这段初恋之情却一直无法放下。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两人实际上已经分手,钟跃民从部队回京探亲与周晓白相聚时,触景生情的周晓白竟提出趁大家还没有男朋友,要求钟跃民再搂抱她。就这样,已没有恋爱关系的两位男女军人竟当街相拥狂吻,旁若无人,凸显周晓白对爱是多么的深情执着。
 
  周晓白的饰演者孙俪是内地影视界的后起之秀。由她主演的《幸福象花儿一样》、《玉观音》、《一双绣花鞋》等连视剧播出后,成为影视圈人气急升的女演员。孙俪外貌甜美端庄,形象清新脱俗,有影评把她誉为“近年最具魅力及震撼力的女演员”,“男人永远梦想的女性形象”。编导选择孙俪饰演周晓白这个角色,使剧中这位漂亮并具气质的女军医形象相当动人,也使周晓白的传统、纯真爱情得到观众接受。很显然,在编导心目中,周晓白对钟跃民的这段深情之爱,并不是要表现她的痴情,而是希望带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统情感。周晓白后来与张海洋仓促结婚,在婚宴上情绪欠佳,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钟跃民视爱情为儿戏的刺激,也不甘心自己“最终还是被人甩了”的结局,观众从中不难感受到,周晓白心底里仍未真正放下钟跃民。很显然,编导通过周晓白这一女性形象是要告诉观众,传统爱情观在当今社会家庭婚姻中,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事实上,在当今知青老三届群体中,传统婚姻爱情观仍是根深蒂固的。
  然而笔者也注意到,即使是周晓白这样具传统爱情观的女性,她在剧中的一些话也颇令人深思。如周晓白与钟跃民分手后的一次面叙中曾这样说:“我会一直看着你今后的妻子是什么人,如果还不如我,就不要怪我当第三者。”此话无疑是“被初恋情人所甩”的心灵发泄,,同时也显示她并非完全排斥“第三者”,“婚外情”这类非传统爱情观。又如周晓白对钟跃民的情人高月这样深有感触地说:“爱一个人,并不一定非得嫁给他,人活一辈子也并不一定得结婚,结婚嫁娶是日常生活,和爱情没有必然关系”。又有以过来人的身份这样开导高月:“认命了,就把对他的感情藏在心里,再去接受另外一份感情;不认命,就拌随他的洒脱,继续你的痛苦”。笔者认为,知青老三届群体作为40年来社会从传统封闭走向自由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其情感世界是多元化的,极其复杂的。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爱情观与外来文化产生激烈碰撞,是时代急剧变迁的结果。尽管周晓白是一位传统纯真的女性,但她作为知青老三届群体的一员,思想意识仍无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烙印。《血色浪漫》编导通过周晓白这一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她与钟跃民、秦岭、张海洋、郑桐、蒋碧云、高月等一批同龄人的互动,对知青老三届的情感世界表现得极其生动丰满,让观众从中得到更多的回味与思考。
知青婚姻情感的时代特征
 
 
笔者观赏电视剧《血色浪漫》期间深感,编导通过展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对年轻人恋爱婚姻的发展变化,是希望探索40年来的社会急剧变迁中,一代知青老三届婚姻情感世界中的一些深层问题,希望揭示上山下乡运动与知青回城后社会思潮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对我们深入研究知青问题,研究知青婚姻情感与当代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据此笔者认为,当代知青老三届群体的婚姻情感世界,已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一代知青老三届的恋爱婚姻深深扎根在特殊年代的情感土壤中,他们作为那个特殊年代走过来的特殊群体,蹉跎岁月中萌发出来的爱恨情仇,实在是刻骨铭深,终身难忘。事实上,从“广阔天地”走来的这代人尽管下乡前的家庭背景不同,回城后的发展际遇各异,但他们的情感世界都一直伴随40年间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而激烈碰撞。正是数十年难忘的岁月沧桑和人生足迹,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刻下深深的时代烙印,决定了他们的恋爱婚姻是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是多元化的,。他们的恋爱婚姻可能是轰轰烈烈的,也可能是备受压抑的;可能是幸福圆满的,也可能是苍白无奈的,甚至是离奇的,扭曲的,以悲剧结局的。
 
  (二)我们不难看到,尽管一代知青老三届的情感世界经历了特殊年代、特殊生活的洗礼,传统深厚的婚姻家庭观对他们的影响仍然很大,几千年的华夏传统思想和伦理道德始终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虽然这代人下乡回城前后都经历了风雨磨难,悲欢离合,但总体而言,相当多知青家庭的建立仍然是美满的,生活仍然是稳定的。事实上,《血色浪漫》中象周晓白与张海洋、郑桐与蒋碧云这类传统的爱情婚姻结局,应说在知青老三届群体中仍占大多数。
 
  (三)我们不难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相当一部份知青朋友或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与生存需要;或为不成熟的人生目标与理想追求;或受制于难以自拔的爱恨情仇与青春期冲动,曾自觉不自觉陷入情感困惑之中,令他们的婚姻爱情被严重扭曲。事实上,正是那段蹉跎岁月的无情折磨,使他们的婚姻爱情蒙上阴影,有人要为此吞下苦果,付出代价,甚至留下终生遗憾。《血色浪漫》中钟跃民、秦岭、宁伟这些知青人物,无疑是现代生活的缩影。但这不是他们的错,是那个被扭曲的年代,那段被扭曲的生活使然。可见上山下乡作为这代人一段的独特人生,他们的恋爱婚姻对其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终生难忘的。
 
  (四)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10年文化革命的动乱,以及40年中国社会形态的急剧变迁,一部份知青老三的爱情观无可避免发生了“质变”。正是改革开放大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过程重于结果”这种现实主义爱情观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今天,这一爱情观已为部分知青老三届所接受,成为“婚外情”、“第三者”的社会基础。“过程重于结果”作为一种新爱情观和处世哲学的形成,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多大冲击,很值得人们关注。
 
  无可否认,“过程重于结果”的爱情观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在一个开放务实的社会中,现实主义总要挑战以致战胜理想主义的,这正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中年人以至老年人今天接受“曾经拥有”,而不在乎“天长地久”的原因。然而当“过程重于结果”的爱情观日趋合理化、理想化,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要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则成为另一个要关注的严峻问题。
  
(全文完)  
   

  作者简介 张穗强,男,香港资深传媒人,专栏作家、书评家;1950年7月出生于广州市,1968年底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6师14团(海南国营加衩农场)当知青,1975年底招工回穗后考入中山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任教。作者 1990年定居香港, 曾任《大公报》财经记者、香港经贸商会总干事,2011年退休后专致文学写作和社会研究。现为香港历史文化出版社社长,澳门《讯报》专栏作家。
 
  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理事长、香港书评家协会副会长、香港文化传播协会副会长、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常务理事、香港诗人联盟理事、香港音乐文学学会理事;海南省海口市第11-12届政协常委,内地多个省市的海外联谊会理事。作者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游纵感悟录》、《游览与探究》;回忆及评论文集《走出胶林》;曾获中国散文学会徵文比赛优秀奖,多篇散文、诗歌收入香港文学作品集。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