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纪念 >

传承红色基因|170年前的今天《共产党宣言》问世 他的“衣冠冢”

时间:2018-02-22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陆梓华 点击:
图说:位于会文路201弄的《平民日报》发行所旧址新民晚报记者张龙摄(下同) 每年二月,都是冬去春来的转折点,而说起共产主义信仰在全球的传播,就不能不提170年前的那个二月。1848年2月21日,《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

图说:位于会文路201弄的《平民日报》发行所旧址新民晚报记者张龙摄(下同)
 
      每年二月,都是冬去春来的转折点,而说起共产主义信仰在全球的传播,就不能不提170年前的那个二月。1848年2月21日,《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半个多世纪后的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克服重重阻拦,以“社会主义小丛书”的名义出版单行本。
 
      8月首版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微侧半身肖像,但是,由于排版疏忽,封面错印成《共党产宣言》。于是,9月再版时将书名改正为《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肖像的底色也变成蓝色。这两本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如今安静地躺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展柜里。

 

 
 图说:张人亚保存的9月版《共产党宣言》原件。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提供
 
      而后人得以一睹其真容,必须感谢一个人。在 9月版《共产党宣言》 正文首页,盖有一方长方形的图章,上书“张静泉(人亚) 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去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中有一段涉及到张人亚保护我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的内容。当时,习近平总书记问讲解员:那你说的那个人呢?后来怎么样?这一问,为一段红色传奇故事揭开面纱。

 

      加入中国共产党 发起工人大罢工
 
      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省级党史刊物《红广角》2014年第三期月刊上,一篇有关《张人亚 : 第一部党章“神秘守护人”的传奇人生》是为数不多对这位早期共产党人进行全面研究的论著之一。文章记载,张人亚于1898年5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府镇海县霞浦镇。父亲张爵谦为这第二个儿子起名张静泉,“人亚”是张静泉参加革命组织后自己改的名字。张爵谦夫妇耕种农田和兼做厨师维持生计,生活拮据。
 
      尽管如此,张爵谦却尽最大可能支持儿子踏上求学之路。在堂兄开设的霞浦学堂内,张人亚第一次接触到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进步思想,离开学堂后,他又到镇海县立中学求学。
 
      1914年,16岁的张人亚初中毕业,经亲友介绍去上海法租界白尔路的老宝盛(恒记)银楼当学徒。几年后,他在老家和顾玉娥结婚。然而婚后没几年,尚未生儿育女,顾玉娥就去世了。张人亚也就长期一个人在上海生活工作。
 
      1921年,张人亚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当年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是上海最早的、也是仅有的几个工人党员之一。

       1922年5月,首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团中央书记施存统兼任上海团地委书记,张人亚是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三个执行委员之一。
       
      1923年,张人亚担任上海团地委书记,主持上海团的工作,直至同年9月23日改选为止。同年9月,他担任了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主任。10月,张人亚领导了上海金银业工人大罢工。罢工持续了28天,发动了上海所有银楼共2000多名工人参加,虽然受到当局疯狂镇压,但为工人群众争取到了部分权益,使全国工人群众看到了团结和斗争的力量。11月,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被当局取缔,上海党组织组织安排张人亚到商务印书馆当编辑。在张人亚等人的努力下,原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改名为上海金银业工人互助会,继续开展活动。

 

       《平民日报》发强音 巧用文字做武器
 
      1927年初,为配合北伐军光复上海,张人亚奉命参与筹备上海总工会机关《平民日报》,兼任发行所负责人。他还动员胞弟张静茂放弃收入可观的商店会计职务,也到上海来参加《平民日报》的发行工作。
 
      如今,作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静安区会文路201弄的上海总工会旧址“湖州会馆”和民居比邻而居。这正是当年《平民日报》创刊的地方。《平民日报》虽然只有两个月生命,但却成为当时工人群众的代言人,发出了进步最强音。
 
      《平民日报》创刊于1927年2月27日,是上海总工会的机关报,由中共上海区委,中共江苏省委主办编印,由中共上海区委,中共江苏省委主办编印,主要编辑为高语罕、郑超麟、糜文浩,发行人为张人亚。
 
      该报以上海工人、市民、商民为主要读者对象,报纸文章短小精悍,每期7000字左右;主要报道工人运动、北伐形势和国际无产阶级声援中国革命运动的消息,揭露帝国主义军阀国民党右派残害中国人民、破坏革命的罪行;也刊登各团体各界民众拥护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的通电,以及临时市政府的文告;版面两侧则经常刊登旗帜鲜明、鼓动性很强的标语口号和漫画。在现存的一张1927年4月10日的出版的《平民日报》上,“汉口日兵机枪扫射华人”“英兵越界搜捕大夏大学”“华人抗租反对租界当局”等要闻记录着当年的动荡时局;版面左侧,“拥护上海市民代表政府”的口号则传达着普通民众的心声。
 
      为了迅速扩大《平民日报》在工人群众中影响,张人亚和发行所的同仁们还想方设法把它与《快报》《上总通讯》等报刊一起宣传,为上海工人大罢工、响应北伐军,建立市民政府作了必要的舆论准备。
 
      1927年3月21日,党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击溃驻守上海的军阀部队,北伐军占据华界。1927年4月14日,该报被查封。后该报被迫转入地下,曾改用《青天白日报》《满江红》《孙逸仙》等名称继续秘密散发,后面仍用小字注“《平民日报》第 x 期”字样。报名出一次换一次,三日出一次,篇幅加大,每期印3000至10000份不等。现存最后一期为第78期,出版于1927年5月30日。
 
     父子接力守秘密 遗憾未能再相逢 
 
     在《平民日报》被查封的危急关头,张人亚首先想到的是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的安危。1923年工人运动低潮时,他的工作重点是党、团工作及领导机关出版书报的发行工作。在他手头,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中译本最多,还有一批中共二大、三大会议决议的秘密文件。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将自己学习和保存下来的党的文件、书报带到宁波镇海乡下去秘藏。
 
     1928年冬,张人亚秘密回到霞浦老家。他走后几天,张爵谦对邻居谎称,儿子在外不归,恐怕已不在人世。当时,“四一二”大屠杀中有大批工人遇难,加之张人亚自从妻子顾玉娥去世后几年没有回家,邻居们并未起疑。张爵谦带着这包书刊文件上了山岗,将它们藏于张人亚和妻子的合葬墓中。张人亚一侧的衣冠冢,便是文件书刊的安身之处。
 
      独守着这个秘密,张爵谦老人等来了解放,却始终没有等到儿子归来。他在上海的报纸上刊登了“寻人启事”,但儿子的下落还是杳无音讯。张爵谦预感,二儿子恐怕凶多吉少。1950年,他把三儿子张静茂从上海叫回来,讲述了这个藏了20余年的秘密。他们重回山林,打开衣冠冢。由于做了防腐措施,当年的这批报刊文件重见天日时几乎完好无损。张静茂特意去制作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两枚纪念章,刻在这批珍贵的书刊文件上。
 
      1956年,张爵谦老人带着未和张人亚重逢的遗憾病逝。1959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中共一大纪念馆前身)开始征集革命历史文物,张静茂牢记父亲的嘱托,将这批珍藏的张人亚遗物全部无偿捐出。1968年6月,张静茂也带着和父亲同样的遗憾离世。
 
      直至2005年,张家的后人们才在当年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于1933年1月7日刊登的一篇《追悼张人亚同志》的文章中,发现了张人亚牺牲的消息。张人亚短暂却又光荣的一生,脉络渐渐清晰。
 
      1928年,张人亚任中国共产党中央秘书处内部交通科科长,负责党中央各机关之间的联系。内交人员必须随时注意机关安全,保证文件、情报顺利送达。张人亚任职的一年多内,从未出过纰漏。1929年,张人亚又接到新的任务——为中央筹集经费。他做起“老本行”,在芜湖开办了一间金铺,实则是一家地下联络站,而店里的营业收入也全部上缴中央。革命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收缴的金银财务,也全部经由这家金铺子上缴中央。
 
      1932年,张人亚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出版局局长,领导中央印刷厂因陋就简,艰苦创业,印刷了大量的书籍和报刊。同年12月,他带病从瑞金出发,去福建长汀检查工作,途中因旧疾复发无法救治而殉职。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资料有限,张人亚身葬何处已无处追寻。如今,张人亚和父亲保管的这批中共早期会议文件和出版物被国家博物馆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永久珍藏,包括《共产党宣言》《工钱、劳动与资本》《劳农会之建设》《李卜克内西纪念》《列宁传》《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等,其中14件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泛黄的书页记载着历史,也传承着一名共产党人、一个家族至死不渝的革命情怀。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专家点评: 历史铭记他
 
      张人亚是一位了不起的共产党人,真正的有识之士。
 
      烈士已逝,当年他在白色恐怖环境下,巧妙埋藏《共产党宣言》的具体想法已无从知晓了,但他一定深知,这一光辉文献珍贵、无价,对党的事业意义重大,才会做出这样的壮举。
 
      烈士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不空悠。当张人亚保存下来的《共产党宣言》重见天日时,他的英名注定被载入史册。
 
      陶柏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