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在云南东风农场做志愿者的日子里

时间:2016-05-09来源:原创 作者:孙向荣 点击:
(浮雕《记忆》是云南农垦系统和西双版纳第一座知青纪念碑) 一、做一名后知青时代的志愿者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龙镇境内,有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云南东风农
   
(浮雕《记忆》是云南农垦系统和西双版纳第一座知青纪念碑)


        一、做一名后知青时代的志愿者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龙镇境内,有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云南东风农场。1958年春,由云南省厅局及思茅地专机关下放干部、解放军转业军官、退伍军人和昆明市社会青年1500余人肩负着屯垦戌边,建设祖国第二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历史使命,在西双版纳勐龙坝创建了东风农场。
     1968年2月,首批55名北京红卫兵上山下乡来到东风农场,至1972年4月共有14000余名京、沪、渝、滇的知识青年到东风农场落户。1970年初东风农场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1974年10月兵团撤消,恢复农场建制,1979年知青大批返城。
      1968年至1978年,大批知青在云南东风农场下乡的10年里,正值农场的创业和发展时期。知青的到来给农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活跃在各个岗位上的新生力量。10年里,农场编制由原6个(营)分场扩建为15个分场,191个连队(生产队),人口增至2万余人。天然橡胶的种植面积由4.5万亩发展到10.5万亩, 橡胶开割面积由0.2万亩扩大到3.8万亩,年干胶产量从5吨增至2000多吨。
       知青来场时,除少数建场较早的连队橡胶林已开割外,绝大部分是以知青为主体的新建连队。知青在中缅边境的热带沟谷雨林中从事着开荒斩坝、开挖梯田、橡胶定植和幼林管理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在交通闭塞,物质和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艰难岁月里,知青为建设祖国第二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为西南边疆的稳定和繁荣奉献了青春热血,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70余名已故知青的墓集中安葬在勐龙河畔的龙泉公墓里。
      如今云南东风农场是一个以天然橡胶产业为主的国营大型农垦企业,拥有土地25万亩,天然橡胶18万亩,年产标准胶逾2万吨,平均单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其“东风牌”橡胶荣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
      2008年是云南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为记载历史、缅怀先烈、继承传统,激励来者,农场决定建一座含展示知青在农场艰苦创业历程的东风农场(知青)博物馆并邀请各地知青代表来场参加建场50周年庆典。
      2007年东风农场成立了建场50周年场庆筹备工作办公室。6月,派出了两个工作小组分赴京、沪、渝、滇召开原东风农场知青座谈会,传达农场党委邀请知青代表参加建场50周年庆典的通知。9月,农场党委下发了《关于征集东风农场博物馆布展实物的通知》并两次派专人来沪考察,召集原上海知青代表商议博物馆布展实物征集事宜。
      我曾是一名1968年底下乡到云南东风农场的上海知青。下乡期间我在生产队开过荒,在农场部和农垦分局当过机关干部。1974年10月,经版纳农垦分局推荐我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3年我调回上海,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任高级工程师,从事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旧区改造。2002年我考入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建筑室内设计第二专业学习,于2005年毕业。
       2007年底我退休了,获悉云南东风农场正在忙于建场50周年庆典的筹备和农场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我便产生了退休后到云南东风农场做一名志愿者,为建场50周年庆典的筹备、为农场博物馆的筹建和布展、为知青回访第二故乡的组织和联络,尽点义务,做点实事的想法。2008年2月,我向农场党委提出了做志愿者的申请。3月在获得农场党委的批准后,我于4月5日重返第二故乡,在东风农场做了九个多月的志愿者。
       离别上海那天,原云南东风农场的上海知青十余人到上海南站欢送,一条“欢送知青战友孙向荣赴云南东风农场的横幅”代表了大家的心愿。随着车站的铃声响起,上海至昆明的79次列车慢慢驶离了上海站,这使我想起40年前父母在车站送别儿女下乡时催人泪下的场景。40年前,我中断了学业下乡去云南是出于无奈;40年后,我重返第二故乡做志愿者是出于自愿。在我退休后的新一轮生活中仍离不开那份知青情结。在后知青时代,我自愿去第二故乡做一名志愿者,是要把蹉跎留在过去,把真情献给今天。
 
     二、建一座东风农场博物馆
    我在农场做志愿者期间的住所,北邻东风宾馆,南距农场部办公大楼不足30米,东面是景大公路和曼景湾傣族村寨,西面是农场部机关职工大院。这栋一层砖木结构的小屋原是农场部的卫生所,较大的一间有十余平方米,是我的临时工作室。北墙的窗台下有一排砖砌的工作台,上面铺设的白瓷砖已残缺不全。工作台上方的电线上挂着一盏40瓦的白炽灯,锈迹斑斑的窗框上结满了蛛网。朝西8平方米的小间是我的临时卧室,卫生间在室外30米外的职工大院内。场庆办主任欧阳为我从老职工家借来了一张单人木床,从东风宾馆借来被褥和蚊帐,为我在农场部安了家。
       我的办公室在场部办公大楼南侧二层,写字台上放着一台可上网的电脑,与场庆办的欧阳主任相对而座。一日三餐我都在农场老职工子女柴英开的小食铺搭伙。尽管条件简陋,但与40年前初次下乡时相比要好多了。农场干部职工对我很热情很尊重,称我孙老师并把我视为他们中的一员。
        4月初,我到农场时博物馆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将转入室内装修施工,室内设计单位是昆明金色树林会展有限公司。在建中的东风农场博物馆位于农场部的西南面,坐落在小康路和景观大道交汇处。它是一栋平面呈一字形布置的一层建筑,正立面朝西,大门出入口与即将竣工的东风文化广场相连。广场西面是高度近20米的东风农场主题雕塑,北面是约1000平方米的人工湖。可容纳15000人集会的广场由青石铺设,12月下旬各方嘉宾将汇集与此欢庆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
        我来农场后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农场收集整理博物馆布展所需的实物、图片及文史资料;协助农场和设计单位做好布展工作。由于博物馆的室内设计和施工不是同一个单位。承包装修施工的项目经理不熟悉室内设计,凭经验施工。设计单位的专业人员又不到施工现场,农场也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作施工监理,因此在博物馆的室内装修施工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为使农场博物馆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我运用在建筑材料及建筑室内设计方面所掌握的知识,对原设计方案和装修施工向农场及施工单位提出了整改意见。
      1、去掉博物馆室外入口处已完工的花岗岩小拱桥,改善入口处的空间环境。重新设计大门的外立面,造型需简洁大气,用材和色彩要与展馆主立面协调。
       2、将室内面对展馆入口处的原巨幅写真图片墙改为展示农场五十年光辉历程的主题浮雕,浮雕两侧设云南天然橡胶种植创始人钱仿舟、刀安仁的塑像;浮雕前铺设热带花卉,以艺术形象营造博物馆的入口大厅。
       3、在艰苦创业展示区增设知青旧屋和老职工住宅一角,还原当年住茅草房时竹床、竹凳,竹笆墙的情景;用当年知青的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作室内陈设,烘托气氛,再现当年的生活场景。
       4、增设以梯田开垦、胶苗定植、林地管理、割胶制胶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实景模型,形象反映天然橡胶从开垦种植到橡胶加工的生产工艺和行业特点。
       5、展馆内天花吊顶已使用了白色塑料条形扣板,色彩达不到预期的视觉效果,建议在扣板下方作二次吊顶,增设一层黑色方格状吊顶。
       6、馆内照明设计要注重区域光线,实物展品、展板、雕塑和模型为重点布光对象,宜采用色温较低的暖色光源。
      7、馆内要增设消防设施,馆外需就近设置公共卫生间及观众休闲空间。
      8、拖拉机、牛车、制胶机等大型展品不宜直接放在地上,要制作展示平台,营造展示空间。
      9、室内地面已使用了米黄色的釉面砖,不仅色彩太浅而且反光,宜改用颜色较深的亚光或毛面的地砖。
农场和施工单位采纳了上述整改意见,在博物馆的室内装修施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与建设,东风农场博物馆于2008年12月8日竣工,19日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10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布展面积1800平方米,收藏和展示了含知青在农场艰苦创业期间的实物展品1600余件,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照片数千张。展示内容为:第一部分《序》,简述了百年来中国天然橡胶发展简史、云南垦殖溯源和版纳农垦的概况。第二部分《艰苦创业时期》,介绍了东风农场的创业者为建设祖国的第二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屯垦戍边,无私奉献、服务边疆的艰苦历程。第三部分《改革发展时期》,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风人”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精神和实现历史性跨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第四部分《展望未来》描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东风人”腾飞未来,踏上“二次创业”新征程的美好前景。
东风农场博物馆展示了农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云南农垦和中国天然橡胶事业发展的缩影。它是迄今为止云南农垦系统的首家博物馆,也是首家收藏和展示知青在西双版纳上山下乡史料的博物馆,是一个集收藏、展示和教育功能为一体的永久性教育基地。
 
       三立一座知青纪念碑
       2008年是云南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也是1968年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6月初上海知青提议,由出席建场50周年庆典的原东风农场京、沪、渝、滇四地知青代表共同出资在农场建一座知青纪念碑,作为献给农场建场50周年的礼物,也作为对知青下乡40周年的纪念。这一建议得到了农场党委的支持,将纪念碑的选址确定在场部知青路和景观大道交汇处的绿化带上,要求在建场50周年庆典前竣工。
       6月中旬原东风农场知青成立了纪念碑筹建领导小组,在网上征集知青纪念碑设计方案,征求各地知青的意见。经过一个多月的筛选,最终确定了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主任、雕塑家江碧波教授的设计方案。受知青委托江碧波教授任纪念碑的总设计师,由碧波艺苑公司在四川完成碑体的制作后运至云南东风农场组装。受知青委托,我担任知青纪念碑的副总设计师和总监制。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纪念碑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碑体现场组装施工管理;按工程进度审核与支付工程款;负责竣工验收和工程决算。
在农场基建科的协助下,我落实了景洪沧江建筑工程公司为纪念碑的基础施工单位,定于10月4日上午开工。因受凉和过度疲劳,我在国庆期间患了重感冒。10月4日早晨我体温升至39度,感到浑身乏力酸痛。上午八点施工队的挖机要在现场开挖,为了按时开工并确保开挖基坑的尺寸我仍去了工地。在纪念碑基础施工的一周内,从基础开挖、布筋、混凝土浇灌到基础的养护,我一边在医院输液治疗,一边在工地现场坚持工作。八天后的10月11日我按时完成了纪念碑的基础施工管理任务。
       10月17日,重达20余吨的50块四川隆昌青石浮雕部件从成都起运,20日抵达云南东风农场。同车到达的有徐国君为项目经理的纪念碑碑体组装施工人员。按徐经理的要求,我为他们安排了住宿。为配合徐经理一行的碑体安装施工,次日我从施工现场附近一家老职工子女开的商店里接通了施工用水用电,与景洪沧江建筑工程公司联系,落实了纪念碑组装施工所需的大型塔吊设备和脚手架。9天后,知青纪念碑碑体组装完毕。10月28日江碧波教授飞抵版纳,亲临施工现场对安装到位的浮雕主体进行修正和指导。11月2日东风农场知青纪念碑工程通过了竣工验收,12月19日在农场建场50周年庆典时剪彩揭幕。
      云南东风农场知青纪念碑是江碧波教授按知青提出的设计要求,根据六、七十年代知青在东风农场垦荒的历史照片创作设计的。竣工后的纪念碑由黑色大理石贴面的钢筋混凝土基座和长5.5米,厚0.8米,高2.8米的青石浮雕碑体组成。碑体正面(南立面)刻有当年知青垦荒植胶的浮雕图案。处于前景的三名拓荒知青按真人大小比例雕刻,最大刻深220mm,背景为层层远去的梯田和处于中、远景处的群体拓荒者。浮雕粗犷而凝重,以简洁写实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知青在西双版纳的热带沟谷雨林中披荆斩棘,开荒种胶的劳动场面,有很强的立体感、厚重感和视觉冲击力。
       为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云南东风农场知青纪念碑名命为《记忆》。碑体北立面中部用魏碑体刻有碑文:“谨以此铭记:1961—1979年拓荒于云南东风农场的昆明、重庆、北京、上海知识青年, 二OO八年立”。在碑文的下一层,作为背景图案用隶书阴文镌刻着“记忆”两字。
       2008年12月2日,西双版纳州电视台记者到东风农场来采访时问我建立知青纪念碑的目的。我说,知青建立纪念碑不是纪念上山下乡运动的伟大,也不是纪念知青历史的辉煌,而是纪念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代青年曾经逝去的青春;纪念知青为建设祖国第二个天然橡胶基地所做出的贡献;纪念知青在屯垦戍边的岁月中和农场干部职工、边疆各兄弟民族所结下的血汗情谊。
        知青建立纪念碑的意义远超过纪念碑本身,它将当年知青的青春记忆和精神气质在中缅边境的红土地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告诉人们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知青曾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拓荒与耕耘;曾在这片土地上爱过、恨过、抗争过、奋斗过。
       大型浮雕《记忆》,是迄今为止云南农垦系统和西双版纳第一座知青纪念碑,它的建立表达了云南东风农场知青的愿望,也是当年赴云南农垦系统十万知青的共同心愿。

 

2008年11月2日,知青纪念碑副总设计师、总监制孙向荣在知青纪念碑竣工文件上签字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