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 > 心灵 >

王文娟:家喻户晓的“林妹妹”,更是亲赴战火前线的共产党员

时间:2021-04-15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筱丽 点击:
王文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一个人民的文艺工作者、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如何把艺术人生与家国命运、与时代责任紧紧相连。 由王文娟饰演的林黛玉是戏迷心中永恒的经典。 志愿军家里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上徘徊,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伟
      王文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一个人民的文艺工作者、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如何把艺术人生与家国命运、与时代责任紧紧相连。
由王文娟饰演的“林黛玉”是戏迷心中永恒的经典。
 
       志愿军家里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上徘徊,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伟大的人。所以我一定要把戏演好,能为这样的人演戏,为这样的人去服务,非常光荣
      
       人物小传
      
       王文娟,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1926年12月生于浙江嵊州。国家一级演员、“王派”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曾赴抗美援朝前线参与慰问演出,1957年8月入党。代表剧目有《红楼梦》《追鱼》《春香传》《忠魂曲》等,塑造的林黛玉形象深入人心。2017年获得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荣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记者 王筱丽
      
       她是经典越剧《红楼梦》里家喻户晓的“林妹妹”、是旦角艺术“王派”的创始人、是几代越剧人心中的“女神”;与此同时,她也是一名有着64年党龄的老党员,曾冒着炮火亲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将中国传统艺术带给了在一线保家卫国的志愿军。她就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
      
       今年王文娟已经95岁高龄,党员这一身份可以说陪伴她走过了大半辈子,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始终萦绕在她心头。迎来解放了劳苦大众的新中国,雄赳赳跨过鸭绿江送戏到前线,带头改革、振兴越剧让古老戏曲不断创新、代代相传……王文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一个人民的文艺工作者、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如何把艺术人生与家国命运、与时代责任紧紧相连。
      
       轰炸机就在头顶盘旋,“我感到非常光荣,因为我们的演出真有意义”
      
       “高楼无法一日盖起,信念也并非一蹴而就”,王文娟坦言,她的初心是慢慢形成的。她永远难以忘怀上海解放那天清晨,亲眼看到解放军露宿街头的情景,心中受到极大的触动:“这是人民的军队,我向往成为他们的一分子。”起初,她唱戏只为赚钱养家,新中国成立后,“强烈的翻身感”让王文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人民文艺为人民”。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抗美援朝二等功奖章、朝鲜三级国旗勋章——静静躺在客厅柜子里的三枚金灿灿、沉甸甸的奖章,记载着王文娟深入前线长达八个月的“烽火连天”岁月。1952年,王文娟参加了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1953年4月,她跟随大部队前往一线慰问那群“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想起跨过鸭绿江的那天,王文娟仍历历在目:“一到鸭绿江边,天还没有完全暗,就看到一架敌机要扔炸弹。通过一座铁桥进入朝鲜后,那个氛围完全不一样了,没有一点声音,看不到一个人,只听到我们车子的车轮声,两边只看到房子一样大的炸弹坑。”
      
       面对如此紧张的战争局势,王文娟心中却没有太多恐惧和害怕,而是被满满的自豪感占据:“当时‘死亡’显得非常淡薄,志愿军家里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上徘徊,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伟大的人。所以我一定要把戏演好,能为这样的人演戏,为这样的人去服务,非常光荣。”
      
       当时,文工团带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厢记》两出戏前去慰问,四辆卡车满载着道具与布景,而到了演出时,翻下了边的卡车便成了戏台,志愿军坐在泥地上聚精会神地看戏。演着演着,敌机开始在上方盘旋,“那时听声音就能分辨出上面的炸弹有没有扔掉。”有时,志愿军要通过封锁线才能看到演出,常常第一场戏刚演完,新一批志愿军到了。“团长说,志愿军通过封锁线来看戏,我们不能让他们看没头的戏,我们一定要从第一场开始演。”就这样,一出戏常常会反复演两到三次。
      
       “看完戏后不少志愿军战士都写下热血沸腾的文字——‘这样美好古典的戏、那么精彩的演出,更激励我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当时我就想,我们的演出真有意义。”王文娟表示。
      
       就这样,王文娟在朝鲜度过了八个月的时光,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朝鲜-40℃的天气里,她们要敲开冰块化水洗衣服,寒冷彻骨。 “难过吗?” “肯定的,但和战士们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同去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唐月英如此回忆, “几十年以来,在王文娟老师身上没有看见过一个著名演员的架子,下部队了就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在院团里和舞台组、乐队班打成一片,她就是这样一个好老师,一个好的艺术家。”
      
       “白手起家”成立“红楼剧团”,为越剧事业添一把火
      
       1957年8月,王文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宣誓始终跟着党走。从传统经典戏 《红楼梦》《追鱼》《孟丽君》,到现代戏《忠魂曲》《白毛女》《女飞行员》,她创作演出了一批深入人心的佳作;现代作品中,她也曾出演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布浪万里》的纱厂女工、 《柯猪记》里的农民、《菜市春》里的菜农,每个角色都是她下基层、下生活的结晶。
      
       王文娟如此热爱舞台,也始终牢记着自己的誓言:跟着党走,把为人民大众演好戏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来做。
      
       为振兴越剧,她还带头改革。那是1983年,一份号召文艺团体要“打破大锅饭”的文艺系统体制改革报告让王文娟和徐玉兰、吴兆芬等老搭档兴奋不已,决心将心中成立改革团的想法付诸行动。1985年,在改革团正式成立的团部会议上,成员们想要给这个“新生儿”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有人提议叫“海燕剧团” “新新剧团”,吴兆芬提议,上海越剧院的二团以《红楼梦》最为出名,不如就叫“红楼剧团”好了,大家听了都说好。就这样,以出好戏、育新人为己任的“红楼剧团”应运而生。
      
       从一针一线开始,剧团完全是 “白手起家”,大部分服装、音响、灯光甚至放钱的银箱都要重新置办。在起初的 “资本积累”阶段,剧团的演出计划排得满满当当,再偏远的地方都去。然而,日子长了,难免会有台前幕后工作人员抱怨。
      
       当时已年过花甲的王文娟和徐玉兰一边带头行动,一边安抚他们的情绪。“红楼剧团”的名气越来越响,演员们的积极性也水涨船高,在试行的两年里,剧团通过复排、创作、改编,总共上演了11台大戏。
      
       “红楼剧团”团长的身份让王文娟不能只埋头演戏,联系演出业务也成了她的工作之一。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 “红楼剧团”第一次去泰国进行商业性演出,优美的越剧艺术令海外观众眼前一亮,在口口相传下,原定的七场演出增加到12场,连化妆间的凳子都被拿去加座。
      
       为戏曲艺术发光发热,以身作则勉励一代代年轻人
      
       从诞生到现在,越剧已经跨越了100多年历史,王文娟的舞台生涯参与了其中的一大半,见证了这门艺术的起起伏伏。她坚信,只要越剧人自身努力进取,坚持面向市场,决策尊重市场,耐心培育市场,越剧始终能够常演常新。
      
       即便告别舞台后,王文娟依然想着怎么把好戏、好功传下去。70岁时,她拍摄了戏曲电视连续剧《孟丽君》;90岁那年,她举办了王派专场演出,亲自上场并点将,整理越剧传统剧目的同时也挖掘到一批失传多年的剧目,完整地显示了王派艺术的精髓。
      
       退休了的王文娟不再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然而心里始终惦记着越剧和院团的发展。她会“突袭”上海越剧院看排练、冒着酷暑悉心指导年轻人,也会坚持到院参加离退休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排练厅里,一句唱腔、一个念白、一组身段,她都毫无保留地教授弟子们。
      
       “王文娟老师的身上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和表演艺术家特性的高度融合,彰显了红色基因的精神。” “她所叙述的每一件事都代表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2018年,时年92岁的王文娟在上海越剧院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党课,在鲜红的党旗前,她再次庄严地举起右手,带领青年一辈重温入党誓词。在一个多小时的党课上,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遗余力地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台上演戏不怕复杂,台下做人只求简单”的人生格言感动了台下的所有听众。
      
       “作为一个党员来说,要有理想,要有信念,我还是要不断地做下去。”穿越过时间的长河,越剧舞台上永远的“林妹妹”那么动人,光彩从未褪色——因为信仰与使命,在观众和戏曲人的心目中,王文娟的模样,总是那般坚韧与坚定。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