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首次授衔的前前后后(上)

来源:人民网 作者:摘编 时间:2017-06-18 点击:


      回顾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的血火征程,就不能不说到1955年9月举行的首次授衔。
 
      军衔设置,619
 
      1950年7月4日,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有一个讲话,他说:总干部管理部准备进行军衔、奖励的准备工作。
 
      同年9月,朱德在总干部管理部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军衔制度,尽量争取在第二年的服装上把军阶标出来。”
 
      此时,共和国才成立不久,可谓是百废待兴。这个时候提出军队授衔,是否就像有人所说的,共产党得了天下,这是要论功行赏?
 
      回答是否定的。早在1948年淮海大战还没有结束时,中央军委就讨论过军衔的问题。因为没有军衔,在作战中部队发生过扯皮现象——特别是部队协同作战时,在上级没有明确指定指挥官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其实,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我军就有过几次授衔的经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1939年5月30日,八路军总部颁发训令,规定全军军官实行军衔制。一二○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授予中将军衔。
 
      但在评定过程中遇到不少矛盾,实际上,仅给八路军驻蒋管区办事处工作人员定了军衔。当时的王安娜是第一个获得我军少校军衔的外国女性。她1907年生于德国,曾获哲学博士学位,从1931年起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而两次入狱,1935年和一位在德国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共党员结婚,1936年来华,1939年4月奉周恩来之命到贵阳接受红十字会给八路军的医药品等物资。为其途中方便,周恩来任命其为八路军少校,发给一张军用通行证。
 
      1942年4月24日,由于国民政府既不给中共军队武器装备,更不给发饷,中共中央从实际情况出发,决定这次军队定衔工作暂停。
 
      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我国东北。随后,为协调中苏两军行动,便于工作,1945年9月16日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名义,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中将军衔,伍修权少将军衔,段子俊、莫春和上校军衔,并用中、俄两种文字写了任命书。这是一次临时性的授衔。
 
      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停战协定”,双方承诺共建一个和平的国家。之后不久通过的“政协决议”中,规定了改编两党军队的内容。194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发布指示,决定“我军各级干部即须执行将校尉的正规制度”。随后,各部队作出了具体安排。例如新四军规定,军长、政委为上将军衔,副军长、副政委、参谋长为中将军衔……同年,为了便于解放军派往各地的军事调停处的代表与国民党的代表进行平等工作,再次进行了临时性授衔。例如,当时解放军驻沈阳代表饶漱石被授予中将军衔,驻本溪代表许光达、驻徐州代表韦国清等人被授予少将军衔,驻淮阳代表韩念龙、驻德州代表符浩被授予上校军衔。在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他们的军衔也就自动被取消了。
 
      实行军衔制,是我们这支人民军队走向现代化正规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既是军事指挥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军队通行的惯例。
 
      就在军队的领率机关积极筹备授衔工作时,朝鲜战争爆发,授衔工作暂时停顿。但在中朝军队协同作战中,朝鲜人民军有军衔,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却没有军衔,在确定指挥关系上出现了很多不便。1951年8月,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表示:“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战斗中已感必要。”后来在与美军谈判过程中,军衔讲究对等,也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说到1955年授衔工作的准备情况,也应该说到来自苏联的影响,由于当时党和国家实行“一边倒”的方针,授衔准备工作自然也会向苏联靠拢。
 
      讨论军衔的等级设置时,总政、总后、军务部和苏联顾问卡苏林等对军衔工作进行了研究,设计出一套方案,1952年11月26日上报中央军委。初步计划军衔分6等20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三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这个方案除准将外,基本与苏联的军衔一致。1953年,以上部门在充分考虑苏方意见,同时参考当时朝鲜的军衔制,并结合我军具体情况,拿出了第二套方案,即6等21级。
 
      1953年末,中央军委召开了55天的高干会议,确定我国军队发展的总方针、总任务。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军衔主要是确定每一个军人在队列中的地位和职权,以便按职责条令的规定,履行职权;同时又是国家给予军人的一种荣誉,以鼓励其在军队中的工作和上进心。”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同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我军采用世界通用的军衔体制。军衔设6等19级: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
 
      人民军队的首次评衔,是一件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其繁杂的任务。
 
      1953年2月17日,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军衔实施委员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萧华为副主任。3月7日,在军衔实施委员会下又成立“军衔审查研究组”,负责实施军衔制度的具体工作。为稳妥、慎重起见,3月9日,中央军委下达《关于评定军衔的步骤与范围问题的通知》,对原定实施军衔工作的计划步骤调整为3期,将军衔实施推迟到1954年3月底前完成。
 
      对中将和少将军衔的评定,首先由各总部、各军区、各军兵种、各高级院校党委讨论提名,总干部部和总政治部对名单进行逐个审查和反复衡量,并在3月中旬的干部部长座谈会上交换意见,4月初又邀集各大单位首长对中将、少将名单作进一步的研究,然后于5月初将修订的名单呈报中央军委审查。经中央军委初步审定后,总干部部又将少将名单发给各大单位党委,再次征求意见。最后,中央军委于7月11日召开会议进行审查确定。
 
      对于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具体确定,特别引人关注。
 
      首先是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授什么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中央军委开了两天会,具体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在北京的中央军委委员彭德怀、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出席会议,陈毅和叶剑英因病、邓小平因事未出席。会议由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主持。经过充分研究讨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元帅军衔又分为两级:大元帅和元帅。16日,彭德怀、罗荣桓联名将所提名单和意见报告毛泽东。
 
      据说,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摇摇手说:“我不当那个大元帅!”
 
      此事在高层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会时,民主人士纷纷发言,认为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创建者,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中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应该给他们授衔授勋。毛泽东功劳最大,应该授予大元帅,授予3个一级勋章。有人提议要形成一个决议。主持会议的刘少奇(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知道毛泽东的态度,说还是不作结论为好。
 
      一位留胡子的民主人士说:“我们人大作了决定,他有什么办法?”
刘少奇笑笑说:“人大可以作决定,但他是国家主席,要他签署命令才行啊!”“人大作了决定,国家主席就得签署命令。”
 
      ……
 
      争论来争论去,刘少奇只好说:“你们不是经常可以见到毛主席吗?你们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我们这次先不作决定。”
 
      此后不久,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出席,邓小平、陈毅、彭真、聂荣臻、罗瑞卿、杨尚昆、宋任穷、陆定一等人列席。会议的议题之一是有关授予元帅军衔的问题。
 
      毛泽东说:“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多不方便呀!”
 
      毛泽东态度坚决,确实起到了表率作用。
 
      也正是在那次会上,毛泽东对刘少奇说:“你也在部队搞过,你也应该评元帅!”刘少奇挥了挥手,说:“不要评了,我现在不在军队工作了。”
 
      毛泽东又问周恩来和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
 
      周恩来连连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邓小平笑笑说:“当什么元帅哟,早不带兵了。”
 
      按照中央决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原则上不授予现役军衔,考虑到历史情况和现实需要,有的人可以授予预备役军衔。陈毅和邓小平,除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与军事工作直接有关外,主要还是从事政府和党务工作。陈毅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军队中都没有其他职务。按照这一原则,既可以给他们授予军衔也可以不授。
 
      毛泽东又看看李先念、邓子恢、张鼎丞等人,很有几分幽默地说:“你们几位的大将军衔还要不要啊?”
 
      李先念操着浓重的湖北口音说:“我没想过当大将,我也不要评大将。”
 
      张鼎丞和邓子恢也直摆手:“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毛泽东说:“依我看呐,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为好。”
 
      ……
 
      后来,中共中央书记处再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授予元帅军衔的问题。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杨尚昆、宋任穷列席会议。周恩来打电话给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谈了自己的意见,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周恩来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原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主持评衔工作的罗荣桓回到家里,对夫人林月琴说:“要给我元帅军衔,我不能接受。”他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极诚恳的信,说:我参加革命时间比较短,对革命的贡献也很小,给我授元帅衔当之有愧,我恳请不要给我元帅军衔……
 
      叶剑英是在外地得知他将被授予元帅军衔的。1月20日,他看到彭德怀、罗荣桓给毛泽东的报告后,在报告上写下了如下文字:“我诚恳请求,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这是历史的定评。”
 
      装甲兵司令许光达是在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建军28周年的招待会后才知道自己要被授大将军衔的。回家以后,他把自己关进了书房。家人都觉得奇怪:大过节的,他是怎么回事?当夜,他给毛泽东和军委的其他同志写了报告,把自己和有关同志作了比较,然后郑重请求:给我授大将军衔高了,希望降为上将……
 
      自然,也有个别同志自恃劳苦功高、资历深,认为应该得到更高的军衔和荣誉,而组织上给自己评的衔低了,甚至公开拿自己和经历相同的人攀比。有那么一位老同志,参加革命时间较长,功劳也的确不小,但进城后犯了错误,受到处分。他认为评衔是论功行赏的事情,期望值较高。当他知道自己只能评为中将的时候,心中愤愤不平,便给有关军委领导提意见……
 
      毛泽东听到这些事,很不高兴,讽刺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罗荣桓亲自找这位老同志谈话,和他谈心,告诉他评他为中将是比较公正的,并且严肃指出他的问题。经过耐心细致地工作,他的思想通了。
 
      授予元帅和大将军衔的名单经过反复权衡,多次调整,授予其他将级军衔的名单也经过了多次斟酌。9月15日,军衔实施委员会确定了《将级军衔名册》,先后经国务院副总理陈毅、陈云、邓小平审阅后,由彭德怀向周恩来总理呈报,请总理审阅批示。至此,评衔工作基本结束。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我的父亲周信芳:传奇之恋与生离死别》
    下一篇:1955年首次授衔的前前后后(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