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静德:坚守人生情操,弘扬知青精神——《父亲在远方》观后感

来源: 作者:金静德 时间:2024-05-24 点击:
 

5月23日上午,参加由东方知青文化促进会组织的在上海国泰电影院观看新发行的电影《父亲在远方》,这是一部讲述当年知青在新疆昆仑山战天斗地,为当地人民贡献一生的真实故事。剧中主人翁姜万富17岁时就从上海远赴新疆,来到了昆仑山下,成长为一名医务人员。
 
影片展现了当年在极其恶劣的环境和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身为医务人员的姜万富,硬是凭着那一颗为人民救死扶伤的赤诚之心,为当地人民服务。不管是严寒的风雪,艰难的荒野,始终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穿行于高山激流,奔波于乱石险坡,到处巡回医疗,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驴背上的白衣天使”。姜万富就是在新疆昆仑山中,
43年如一日,用一颗对边疆人民的炙热之心,凭借精湛的医术,坚守边疆,扎根牧民。电影多次出现姜万富冒着自身生命危险,克服常人难以逾越的困难,将一个又一个在濒临死亡线上的群众救了回来。当一个个伤病者重新焕发鲜活的生命时,多少群众为之欢呼,为之感谢。
 
电影通过回忆的手法,将一幕幕的真实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扣人心弦的曲折情节,这沁人肺腑的感人故事,无不让人激动,又为之泣泪。
 
纵观全剧,剧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点滴始终展现着姜万富忠心赤胆为人民,不畏艰难守边彊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精神,而这种精神所贯穿的只是“情义”二字那么简单,却又是一般人难以领略且始终坚守的人生情操。姜万富一心为民,一无所求的情义,受到了当地无数人民的感恩和爱戴。而当他因病去世后,他的骨灰在他为之念念不忘的第二故乡新疆昆仑山下安葬时,无数的群众自发而来,其中有曾经被他从死亡线上救下来的群众,有曾经和他一起并肩战斗过的战友,还有那些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牧民乡亲。众人心怀感恩,眼含热泪。惊天地,泣英雄,姜万富永远站立在昆仑山中,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电影《父亲在远方》,虽然讲述的是那个还不算遥远的年代的故事,但此情此景依然唤起了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人们对当年的记忆。那个年代,全国有近二千万的知青,去农村边疆,他们和姜万富一样,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知青。他坚持农村10多年,种过田、学过医、当过医生,在当地群众中,颇受欢迎。回上海后,始终放不下第二故乡曾经同甘共苦的战友和老表。今年我等有幸见到这位老知青的领导、同学、同事,都为这位在这块土地上奉献青春的好医生给予好评和点赞。尤其是他回上海后,还念念不忘为改善第二故乡的医疗条件做出贡献。2016年在他近2年的努力下,为当地筹措了2594万医疗设备,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曾3次组织全国各地知青艺术团赴第二故乡开展文旅活动,为第二故乡的文旅事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我有个校友邱从实,当年在江西新干插队落户,曾是上海市一所重点中学的高材生。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提出“工矿不去,上海不留”的口号。1968年,邱从实很有可能分配在上海单位工作,他却放弃留在上海的机会,毅然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奔赴江西新干县插队落户,一干就是十数年。后来虽然有机会在上海读大学,但新干的父老乡亲,新干的山水红土,以及那些年的青春岁月和一起战斗过的知青,始终是他难以忘怀的情结。于是就在江西新干创办了农业合作社,帮助农民致富。牵头创办希望小学、受到当地政府表彰。还筹措资金200余万,建造了一个“知青之家”为老知青提供一个回第二故休闲娱乐的场所。类似这样的老知青成千上万。
 
今天观看了电影《父亲在远方》,由衷感到电影真实反映了当年优秀知青的故事,弘扬了知青精神,激励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过去,牢记那一代知青所做出的贡献。
                                                                   2024年5月23日



(责任编辑:铁滨)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知识青年的典范 兵团战士的楷模
    下一篇:陈翠凤|电影《父亲在远方》观后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